清华百年间:培养29位名人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清华大学依然保持着美国高校的习惯,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校庆日。
今年的4月24日是清华的百年校庆。
一百年间,清华培养的优秀人才17万人。
下面细数29位曾是清华学子的名人大家――01、两弹元勋――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02、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著名科学家,1946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先修班、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
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湖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
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
03、中国理论化学的奠基人――唐敖庆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在组建理论化学队伍和研究机构中做出了业绩。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200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04、力学家――郭永怀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
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05、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1944年至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获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2006年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院士。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伽利略・伽利莱奖章、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等。
06、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922年10月01日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合大,1942年大学毕业即进入西南联大研究院。
两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并考上公费留美生,于 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57年与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07、中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985年06月12日在日本讲学考察时,因心脏病发作在东京逝世,享年75岁。
08、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赵九章1907年10月1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
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
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09、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49年起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致力于祖国的科技事业。
他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钱学森一生所获荣誉无数。
其中包括195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及2006年“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等。
其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10、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5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
曾任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四十年代起研究固体物理,后转向量子场论的研究。
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到金属、场、核、分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六十年代初期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是当时理论研究的主要主持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11、力学家――钱伟长江苏无锡人,1931年至1937年在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学习。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
12、核物理学家――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其间,受居里夫妇指导,于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4年他被委任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46年又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年,钱三强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同时,与其妻何泽慧积极组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并兼任所长。
1950年05月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以研究原子核科学为主的近代物理所(1953年改名物理研究所,1958年又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钱三强先任副所长,1951年起任所长,是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研究员。
13、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王淦昌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930年,在清华大学担任教师助理的王淦昌在导师叶企孙、吴有训的鼓励下,考取了官费留学德国的研究生进入柏林大学学习。
在取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王淦昌决意回国。
1934年春,王淦昌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大量图书资料,踏上了回国的归途。
14、历史学家――吴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
1928年入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
1934年他在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因《海瑞罢官》的剧本,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死后10年被平反,恢复党籍、名誉权。
15、现代考古学的奠基者――夏鼐字作铭,1910年2月7日出生于温州市区,曾就读于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附小及该校初中部。
1927年入上海私立光华大学附中高中部读书,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的考古学部门。
1935年改去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留学期间就开始了考古生涯,远至埃及、巴勒斯坦等地,并因此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
1941年,学成归国的夏鼐至四川南溪县李庄,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
1945年,在甘肃进行考古工作,调查发掘了宁定阳洼湾等遗址,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为建立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正确年代序列打下了基础。
16、国学大师――季羡林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清平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是整个家族后继的唯一男孩,六岁时就离开父母,投奔济南的叔父求学。
1930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西洋文学系。
在清华,他结识了陈寅恪、朱光潜、吴宓等名师,还旁听了很多外系的课程。
在清华大学的工字厅,季羡林和吴组缃、林庚、李长之四个文学青年被同学们戏称作清华“四剑客”。
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留学。
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
此后,季羡林执教北大六十余年。
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于一身,精通12国语言,却永远一袭卡其布中山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于 1981年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时,如此回忆在清华大学的四年寒窗为他百年学问所奠定的基础。
17、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
中国现代哲学家。
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
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18、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19、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诗书世家。
钱钟书自幼受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13岁进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学习,接受西式教育。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外,名震校园。
报考时,数学仅得15分,但是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
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