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论中西绘画媒介异同对审美影响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媒介的异同导致人们对其审美观念不同,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人考虑问题以人的思想知道比较多,所以西方人在绘画媒介上追求贴近生活和大自然。

而中国画以水墨媒介,强调的是意境,是画家意识中的东西。

关键词;媒介,油画,水墨,色彩,审美。

什么是绘画媒介? “艺术媒介是构建意象物态化产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已经是心灵化了的东西。

”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绘画媒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绘画媒介是绘画作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包括创作作品的材料、作品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二是绘画媒介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熔铸了画家精神与情感的艺术传达的载体,因此,对绘画媒介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特质与画风。

不同的媒介对绘画形式上所产生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绘画媒介一水彩(粉),油画颜料为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

水彩颜料一般都很透明,用胶水调制而成。

水彩画主要是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质地结实、吸水性适中的画纸和水彩颜料的掩映和渗融的作用,体现一种透明、明丽、轻盈、滋润和淋漓的艺术效果。

绘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水彩画家有泰纳、康斯泰勃尔等,这些以水彩为媒介的绘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感觉世界非常的柔和,舒适,真实,生活在这然的环境下是莫大的幸福。

其实油画媒介给人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厚重,真实,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中国的水墨,飘逸,流畅,由画出诗,由诗而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画来抒发自己心中不畅或者是仕途不顺,借画抒情,都是以意而画,由请而画。

英国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谈到:艺术家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

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

”事实上,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首先打交道的就是物质材料,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物质材料。

在不同的时代,因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

艺术家对待物质材料的态度与一个普通人是不太一样的。

他注重的不是物质的功能方面,而是它的审美方面,他认识的研究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目的是从中提取适合作审美表现或艺术表现的媒介。

在其“具象”的艺术作品中,构成其作品的物质材料性质
和效果常常被掩盖和淡化。

当人们欣赏这些作品时,注意的焦点常常不是落在构成其作品的物质材料上面,而是落在具体的形象和复杂的形式上面;人们感兴趣的不是那些实在的东西,而是那些虚构出来的东西。

在“抽象”的艺术作品中,以及那些结构相对简单、装饰相对较少的艺术作品中,物质材料的效果常常被强化和突出。

可以这样说,抽象性的发展是把具象绘画中媒介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状态的过程。

换句话说,抽象性是对媒介的能动利用。

例如,中国画里墨晕的效果,西画中油画色彩的艳丽等等。

人们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对加工过的媒介物质特征的兴趣,而画家的创作过程,从某个方面来看,就是对发挥媒介某些特征的思考和处理。

与写实的绘画相比,我们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错觉:写实绘画以其多样的对象要求,更可以炫耀于用色、体积和空间之间的控制技巧,而对于抽象性所表现出来的无规律、零散随意被认为是不被控制的,这实在是一个错误。

我们知道,对于视觉艺术而言,艺术家非常重要的当然首先是对生活的敏感,但表达语言的准确选择和锤炼同样重要,因为语言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内涵的价值。

在强调主观个性绘画中,技术性不仅仅是个人语言的一个支撑点,而且也是分辨真伪艺术家的一个最低的,也是可以度量的界线。

在它区别于现实世界而自成的艺术世界里,从一开始,这种语言就没有直接被模仿的对象,而是建立自己一套独特的体
系,产生一条与观众共鸣的纽带。

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审美范围内,一种单一的兴趣可使我们对某个类型和某一风格的艺术有所了解。

比如水彩画中常常用水彩透明的特性表现宁静的小河,秀丽的山村;利用水彩流动的性质、水与色交融的特性来表现迷蒙的雾景,浪漫的雨季等等,都能诱发我们对水彩媒介美的独特领会。

但是,如果过于片面追求,最终将限制我们的视野而走向审美的反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单一、重复的刺激将逐渐降低我们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常常因为重复和习惯而变成没有感觉,随着感觉的丧失,事物将不可能再引起我们的注意、兴趣和惊奇。

另外,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陌生化”的观点也值得我们重视。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们对司空见惯、熟知的事物持续保持清醒的意识和新鲜的感受。

艺术创作中那些被人们所熟悉和习惯了的技法手段、视觉效果或形式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除了“理所当然”带来的麻木之外,无法再激起新的感受。

而为了激活人们新的感受,必须抛弃那些陈旧手法和形式,代以新奇的方式重新组织那些人们业已熟悉的材料,又让人们对它产生“陌生”的感觉。

事实上,从自己所熟悉和习惯了的事物中挣脱出来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例如水彩画中黑色的应用,习惯上,我们总是在黑色中掺入很多的水份,而这样去处理黑色时,
很难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沉着、稳健效果。

由于这个缘故使黑色在水彩画中的使用很谨慎。

而在刘寿祥先生的静物画中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他用几乎不加水的黑颜料浓浓的平涂在画中黑布的位置,干后用清水冲去浮色,然后用含水很少的画笔,概括精炼的擦出黑布的结构,黑布极具沉稳、坚实的质地感就跃然纸上。

整个过程是简单的,材料上突破也仅仅只是颜料中少掺一点水,但正是这“一点”在观念上却进了一步,能带给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

另外,不同的画种由于不同的媒介特点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

如油画和水彩相比较,油画色易于厚涂,因凝脂的质地、色调、色阶的强度较大,由深的色调到浅的色调很多变化,因此易于表现物象的体面;经久,不易褪色,在视觉上有极强的色调冲击力。

而水彩轻薄透明,因其流动的性质,色调的深浅程度难定,因此不易表现物体的体面。

水彩用水稀释,追求水色交融,色彩冲击力弱且因为是在纸本上作画的缘故,易于褪色,且不经久;由于水彩材质上的这些特点,所以传统水彩更容易倾向于个人抒情的描写,更适宜表现雨、云雾的现象。

随着现代绘画语言的不断拓展,其材料的发展,已由观念的变更转为对物质材料的要求;同时,物质材料又直接反作用于绘画理念的成形,其间的关联需要另作探讨和研究。

在生活中,对物质材料各种表现性因素敏感和认识,对
审美上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画大多以单色水墨来表现自己的情怀和个人情趣,西方大多追求事物的结构和理性的东西,所以借以色彩丰富的颜料媒介,来表达需要。

中西方在绘画的媒介上不同,在表现自己不同的目的下,也给欣赏者留下不一样的审美观念,在欣赏西方油画色彩厚重艳丽的同时,还可以欣赏中国画的水墨飘逸和意境高远。

不同的物质完全不同感受
参考文献;《美学三讲》英国美学家鲍山葵
《论绘画媒介审美》
杂记:
1;中西方不同的绘画媒介,使得中西方绘画的方向发生了差异。

中西方的绘画之始祖都是岩画,从这个意义上说并没有媒介的不同。

在绘画主要功能是墓葬的时代,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也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中西方绘画差距的拉大主要是绘画分离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之后。

根据这一点,有人提出是当时的绘画媒介使得中西绘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因为在当时,东方的绘画工具主要是毛笔,而西方的绘画工具却是类似小刷子一般的画笔。

毛笔长于线条和渲染,而小刷子长于色块的平涂和颜色的混合。

这种说法有一定根据,但是解释不了一些关键问题。

比如何以在前绘画时期(就是绘画还没有分离成独立艺术的时候)中西绘画已经不尽相同——如果后来的壁画还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解释,那么中西的原始岩画已经呈现不同面貌,这就难以用这类思路解释了。

2,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

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主流观点。

这个观点认为:东方思维方式倾向于概括性、直观性、感性;而西方思维方式倾向于归纳性、分析性、理性。

在艺术上则表现为:东方绘画追求的是以画面来传达个人的审美倾向、品位追求以及境界趣味;而西方绘画倾向用画面来分析客观世界(注意:这里要将“分析客观世界”和“描绘客观世界”严格的区别,简单说,前者包括后者,而后者不过是前者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而已)。

这种观点比较直接,但是被一些人认为缺乏根本的说服力。

因为持此观点的人并没有试图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会发生这样的区别。

3,还有的人试图用自然环境的区别来解释这个问题。

大体是说东方自然环境受到大陆性的影像,重视描绘大陆山川的线条;而西方自然环境是海洋性为主,重视描绘海洋的光色变换;这个属于少数派,不过一些见解也可以参考,这里就不多说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