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的芽
——论美学中的感官功能我为什么要选《美学原理》?一个学期的美学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也会时不时的问自己这个问题。
美学,在我来的学校,并没有出现在通识课里。
也就是说作为一般的工科生,我们只有通过书本,网络来接触美学。
最初知道美学,应该算是高中的课外读物,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即《谈美》)。
对于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也行是因为年龄,心智不够吧,更多的钟情于小说缠绵的情节,而忽略了这本老师推荐我们的课外读物。
所以,之前的我一直以为美学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
紧紧将美学中的“美”字看成一个形容词,漂亮,beautiful。
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很无趣,不愿意出去旅行,只愿意窝在家里。
所以,当我来到义守大学,看到《美学原理》这门课程后,毫不犹豫的就选了他。
我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我发现生活中,身边的美;另一方面,了解一些审美方法,以此运用的生活中,而不是一再凭着自己的喜好、直觉妄下定论。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第一点我做到了。
虽然,我并不能时时发现身边的美,时时体会身边的美,但是偶尔看到一件物品的感动,常常让我在之后想起当时的反应而会心一笑。
也许我还是不能很好的了解一些方法,但是,同时我有了另外的疑问,就是作为一个并不从事美学研究的我,真的有必要去完全掌握审美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发现生活之美吗?“美”是我可以说的听出,描绘的了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学这个词,最初由日本人翻译,不过我更喜欢它直接的翻译“直觉学”或“感觉学”。
是的,我看到了凉亭上紫色的常春藤花,所以我感受到了它的勃勃生机。
骄阳下,女生门都是撑着伞,几个男生懒洋洋的爬着并不高的楼梯。
“好晒!”“热死啦!”更多的连话语都不愿意说的人们。
旁边的凉亭上,一团盛开的常春藤从顶上倾斜下来。
紫色,并不像红色给人的燥热,但也可以表现的生机勃勃。
它并不像有些娇弱的花蔫蔫的呆在太阳下,也不像路上的我,耷拉在脑袋,托着身子前行。
好像很享受太阳给它的沐浴,也很乐意为亭下的人们提供一片阴凉。
是的,我还听到了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的无知。
用耳朵听海浪的拍击声,较眼睛看的,更加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
用眼睛看,每次海浪都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浪花也不一样。
用耳朵听,不知道下一波什么时候来,也来不及品味这一波的海浪,就这样“啪……啪……啪……”。
其实每次的声音也应该是不同的,只是它太短促,周围的海浪声也是此起彼伏,让我无法认真的分析这是哪一种。
索性就这么听着,这千百万年来不变的拍打。
人的一生最多不过100年,有的人勾心斗角,争名逐利,搞的自己满身疲惫,最后还不是什么都带不走的离开。
大海,只是单单的这样拍打,拍打。
不禁让我想到,海啸难道是大海对我们的嘲笑与惩罚?是的,我嗅到了青草的味道,所以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也有人说我闻到的是泥土的气味,也罢,总之,清晨的校园风里有潮湿的气味,像滋润这土地。
草儿好像想透过这种芳香,表达对阳光雨露的渴望。
有时,嗅觉是和味觉,视觉联系到一起的。
但是我们总是最先用到嗅觉,闻到它的气味,走进了,看到它,等看清楚了,才吃下去,品味它。
是的,我品尝到了夜市的美食,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夜市,在大陆几近消失的孤岛,在这里再次看见了它的繁荣。
因为好奇曾要了一杯蜂蜜苦瓜茶。
第一口有蜂蜜的甘甜,
随之而来的就是苦。
是的,应该只有味觉才能体会到苦吧。
苦,有时也来形容心里的感觉。
正事因为我们有了味觉,感受到了这些味道,当心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找到了属于它的人生百味。
是的,当我的双脚踩在澎湖的海滩上,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
有多久没有赤脚走在大地上了。
儿时,父母会因为自己喜欢赤脚走路而训斥我。
到了后来,几乎忘了光脚站立在大地上的感觉。
来到海边,犹豫的脱下皮鞋,大地比我想象的冰冷。
可是,时间不长,我又像回到了小时候,找到了当时在地上疯跑的感觉,在沙滩上时而快走,时而奔跑,时而调皮的踢起湿湿的沙子,故意破坏刚才留下的整齐的脚印,久违的快乐啊。
前两天,老师问我们说:“你们知道吗?云是会旅行的。
”是吗?老师这么一说,让我想到了四川的天空。
四川是盆地,湿气比较重。
夏天,没有太阳,像个大蒸笼;秋冬的时候天也是灰蒙蒙的,偶尔一个艳阳天,大家都会开心很久。
因为这样,天空也不是那么蓝。
云呢?要不是厚厚的一层罩在上空,要不就是万里无云。
可能以为忽略了它存在吧。
居然忘记上一次仰望云彩的情景。
到记得一次夜晚在阳台,突然看见天空有几个小亮点,欣喜的以为是遗漏的繁星。
结果看了一会,知道它们是飞机。
四川,并不是一个观星的好地方啊。
这里,更适合看山,看水,而不是看天。
再刚来台湾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开始看天。
虽然没有老师说的思考着云的旅行,但我走在路上还是会扬起头看看今天的天空。
云,在这里是多变的。
它有可能是一朵一朵的,像小孩子随意涂鸦出来,洁白,可爱,会忍不住用手指在空中为他们画上笑脸。
有的时候云也是一片一片的。
就像被撕扯的白布,随意丢在天空。
记得在台北美术馆看到一位作家画的一系列的画。
那些画上都有一片被随意搓揉的白布,展开后放上不同的东西,构成了一幅幅的画。
不知,有没有人画天空那像白布一样的云,上面要放上什么呢?台风来之前,云的变化是很快的。
这在我们那里也是见不到的。
在家乡,看天上的云很久都觉得它没有什么变化。
直到一晃神,才发现,边角处的一块已经散去。
在这里台风来之前,天上的云移动是很明显的。
我可以清楚的看到本来是一片整体的云,就在移动中,慢慢飘散。
像将那墨汁滴入水中,慢慢漾开。
这两天,台风又要来了。
直直的扬起头,天空没有一丝的云彩,有些失落。
但是只是转过头,在那被建筑物挡住的天际线,满满的云。
早上看,像是要从下面溢出的啤酒末,那么的迫不及待。
中午,因为风的原因,慢慢移动。
想要盖过来的棉花被。
那天晚上的云是我见过的最像是用毛笔划出来的。
仿佛那笔尖的分叉都一清二楚。
那也算我记忆比较深的一次了。
于是,我开始思考老师为什么说云是要旅行了?
云,从物理上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上空形成的。
海洋,应该是每天蒸发量最大的了。
所以,老师才说早上,云是从海里升出来的。
因为风的关系,云得意在天空旅行。
它看到了青山,看到了草地,看到了沙漠。
当它看到了心中的目的地,它变留了下来,用自己的身体,滋润大地。
这是一种为爱献身吗?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大自然到处充满了爱意啊!云,从飞机上看,又是另一种感觉。
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专门换到窗边,拿着相机对着云狂拍。
这次的云,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我们的下面。
像棉花被,无边无际。
幻想着自己在上面弹跳,玩耍,嬉戏。
最后,玩累了,躺在上面,软软的,两边的云朵会因为自己重力的关系而漫过来,将四周包围。
这又让我联想到我见过的另一种云的形态了。
那是在等四川峨眉山的时候。
峨眉山的云海是它的四景之一,除了云,还应有朝阳配上才对。
无奈,那日登山是阴天,我们在山下的时候只见天空雾蒙蒙的。
等到了山顶,还是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
站在悬崖边,云就在岩石下10公分的地方。
因为云的关系,看不见下面的万丈深渊。
导游说,每年都有几
人人从这里跳下去。
他们是在殉道吗?已无人知晓。
小心意义的将脚伸出栏杆,轻轻的放进云里,这也是我最接近云的一次了吧。
我可以把这个叫做踩在云端吗?将脚收回,鞋子已经被沁湿了。
课程中,老师说美学有两种进路,我觉得我应该是感性的吧。
但是曼陀罗的那一讲也给我很深的印象。
从来没有意识到可以将身边的颜色分类。
一直很喜欢红色,它代表着激情,活力,斗志。
但身边的东西反而没有很多红色。
可能是因为红色看久了会让人烦躁吧。
无奈,不能从身边找到很多红的例子,这能并记忆了。
大红,最正的红色,也是我最喜欢的红色。
麦当劳,无印良品等很多商标都选择了大红色。
而大红色并不是与所有颜色搭配都很和谐的,黄色,黑色是我喜欢的两种搭配。
粉红,也是我唇膏的颜色,上面写着“舞动粉红”,正是想表达少女的活力青春。
粉红,也叫妃红色,可能正是古代妃子涂抹胭脂最喜欢,最自然的颜色吧。
还有洋红、桃红……等等一系列的红,记忆并不完整,但我想日后的生活中我定能再次发现它们,成为我自己的红色曼陀罗。
“感动的芽”,是东京艺术大学院印象研究科的佐藤雅彦教授提出的的一个有趣理论。
他认为,在沟通过程中,不能错过在人类心中那颗种子,才能让“感动”产生“行动”。
这里我选择它作为题目,正是想说当我面对生活,应时时抱着感恩的心,感动的心,细心的观察,慢慢的享受,那么我们会感受到众生百态的美,那就是感动的芽。
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