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催化剂比表面积

催化剂比表面积


比表面(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与分散度 )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种常用的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 比表面 物质分散的程度,
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1)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2)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ka,kd――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 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 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 K——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即吸附平衡的平衡常数; 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即吸附平衡的平衡常数; 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 K0——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 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 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催化剂比表面积 和孔结构测定
2020系列全自 ASAP 2020系列全自 动快速比表面积及 中孔/微孔分析仪-中孔/微孔分析仪----美国麦克公司 ---美国麦克公司
仪器介绍
2020系列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 微孔分析仪, 系列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 ASAP 2020系列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微孔分析仪 , 可同时进行一个样品的分析和两个样品的制备, 可同时进行一个样品的分析和两个样品的制备,仪器的操作软 件为先进的“Windows”软件 仪器可进行单点、多点BET 软件, BET比表面 件为先进的“Windows 软件,仪器可进行单点、多点BET比表面 Langmuir比表面积 BJH中孔 孔分布、 比表面积、 中孔、 积、Langmuir比表面积、BJH中孔、孔分布、孔大小及总孔体积 和面积、密度函数理论(DFT) 和面积、密度函数理论(DFT)、吸附热及平均孔大小等的多种 数据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为等温物理吸附的静态容量法。 数据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为等温物理吸附的静态容量法。
1.1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1.2 表面积计算 1.3 孔结构分析
1.1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1.1.1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现象: 吸附现象:
吸附作用指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 质表面上的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 质表面上的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界面上的 -----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 分子与相里面的分子所受的作用力不同而引起的。 分子与相里面的分子所受的作用力不同而引起的。
S SV = V
S SW = W
W 和 V分别为固体 分别为固体 的质量和体积,S 为其表面积
▀分散度--把物质分散成细小微粒的程度称为分散度。物 分散度--把物质分散成细小微粒的程度称为分散度。 分散度
质分割得越小,分散度越高,比表面也越大。 质分割得越小,分散度越高,比表面也越大。
比表面(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与分散度 )
α= f ( T , p ) T=常数 α=f ( p)称吸附等温线 T=常数 p =常数 α=f (T)称吸附等压线 α=常数 p =f (T)称吸附等量线
(1(1-1) (1(1-2) (1(1-3) (1(1-4)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等温线形式
*假设温度控制在气体临界温度下, 假设温度控制在气体临界温度下, α=f ( p/p0) --吸附质饱和蒸汽压 式中p0--吸附质饱和蒸汽压 *气体吸附量普遍采用的是以换算到标准状态(STP)时的 气体吸附量普遍采用的是以换算到标准状态(STP) 气体体积容量( ml)表示,于是方程(1 5)改写为 (1- 改写为: 气体体积容量(cm3或ml)表示,于是方程(1-5)改写为: v= f ( p/p0) (1(1-6) (1(1-5)
*气-固接触面来说,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就产生一个剩余 固接触面来说,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
力场,这样就对气体分子产生吸附作用。 力场,这样就对气体分子产生吸附作用。 *吸附的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例如振动)。 吸附的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例如振动)。 *气体分子能克服固体表面的引力,会离开表面造成脱附。 气体分子能克服固体表面的引力,会离开表面造成脱附。 *吸附与脱附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 吸附与脱附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 朗格谬尔 )
当达到动态平衡时, 当达到动态平衡时,
kap (1 - θ ) = kdθ
k ap Kp θ= = kd + kap 1 + Kp
(1-9)
(1-10)
ka K = = K 0 exp(Q / RT ) Q为吸附热 其中 kd 式中: 吸附质蒸气吸附平衡时的压力; 式中: p――吸附质蒸气吸附平衡时的压力; 吸附质蒸气吸附平衡时的压力
Brunauer分类的五种等温线类型 Brunauer分类的五种等温线类型
Ⅰ、Ⅱ、Ⅳ型曲线是凸形
Ⅲ、Ⅴ型是凹形
Ⅰ型等温线相当于朗格谬尔单层可逆吸附过程。 等温线相当于朗格谬尔单层可逆吸附过程。 Ⅱ型等温线相当于发生在非孔或大孔固体上自由的单一 多层可逆吸附过程,位于 多层可逆吸附过程,位于p/p0=0.05-0.10的B点,是等温线 的 的第一个陡峭部, 的第一个陡峭部,它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Ⅲ型等温线不出现B点,表示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 等温线不出现B 很弱. 很弱.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 朗格谬尔 )
模型的基本假定: 模型的基本假定: 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 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 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属单层吸附,且每个吸附位吸附一个质点; 属单层吸附,且每个吸附位吸附一个质点; 吸附是可逆的。 吸附是可逆的。 表示覆盖度, 用θ表示覆盖度,即吸附剂表面被气体分子覆盖的分数, 表示覆盖度 即吸附剂表面被气体分子覆盖的分数, 未被覆盖分数应为(1-θ),则 , 未被覆盖分数应为 吸附速率= 吸附速率=kap(1-θ) 脱附速率= 脱附速率=kdθ (1-7) (1-8)
技术参数
1.比表面积分析范围为0.0005 m2/g至无上限。 2.孔径的测量范围为3.5埃至5000埃。 3.微孔区段的分辨率为0.2埃。 4.孔体积最小检测: 0.0001 cc/g。
主要特点
1.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 ngmuir比表面积 3.BJH中孔、孔分布、孔大小及总孔体积和面积 4.标准配置密度函数理论(DFT/NLDFT),DA,DR,HK,MP等微孔分析方法。 5.吸附热及平均孔径,总孔体积。 6.提供了测定H2 气体绝对压力的吸附等温线,增强了在燃料电池方面的应用。
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的情况: 的立方体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的情况: 把边长为 的立方体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的情况 边长l/m 边长 1×10-2 1×10-3 1×10-5 1×10-7 1×10-9 立方体数 1 103 109 1015 1021 比表面S/( 比表面 (m2/m3) 6 ×102 6 ×103 6 ×105 6 ×107 6 ×109
Ⅳ型、Ⅴ型曲线则有吸附滞后环的可能原因 吸附时有孔壁的多分子层吸附和在孔中凝聚两种因素产 生,而脱附仅由毛细管凝聚所引起。 而脱附仅由毛细管凝聚所引起。 这就是说,吸附时首先发生多分子层吸附, 这就是说,吸附时首先发生多分子层吸附,只有当孔壁上的 吸附层达到足够厚度时才能发生凝聚现象;而在与吸附相同 吸附层达到足够厚度时才能发生凝聚现象; 比压下脱附时,仅发生在毛细管中的液面上的蒸汽, 的p/p0比压下脱附时,仅发生在毛细管中的液面上的蒸汽, 下吸附的分子脱附,要使其脱附, 却不能使p/p0下吸附的分子脱附,要使其脱附,就需要更小 故出现脱附的滞后现象, 的 p/p0 , 故出现脱附的滞后现象 , 实际就是相同 p/p0 下吸 附的不可逆性造成的。 附的不可逆性造成的。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如氮气). ,(如氮气 吸附质: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如氮气).
通常采用氮气,氩气或氧气为吸附质进行多孔物的比 表面,孔体积,孔径的大小和分布的测定.也可通过完 整的吸附脱附曲线计算出介孔部分和微孔部分的体 积和表面积等.
吸附量ν
相对压力p/p0
Ⅳ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反应的是固体 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 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有 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有毛细凝聚现象 。( 发生) 发生) Ⅴ型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 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 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 型等温线特点, 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 高压区又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 高压区又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
▀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类似于化学反应,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原 子间形成吸附化学键 化学键。 化学键 *被化学吸附的分子与原吸附质分子相比,由于吸附键的 强烈影响,结构变化较大。 *由于化学吸附同化学反应一样只能在特定的吸附剂-吸 专一性,并且在表面只能吸附一 只能吸附一 附质之间进行所以具有专一性 专一性 层。
吸附平衡等温线:以压力为横坐标, 吸附平衡等温线:以压力为横坐标,恒温条件下吸附质在
吸附剂上的吸附量为纵坐标的曲线. 吸附剂上的吸附量为纵坐标的曲线. 通常用比压(相对压力)p/p0表示压力,p 为气体的真实压力,p0为气体在测量温度 下的饱和蒸汽压.
▀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吸附质分子靠范德华力(分子引力)在吸附剂表面 物理吸附是吸附质分子靠范德华力(分子引力) 范德华力 上吸附,它类似于蒸汽的凝聚和气体的液化。 上吸附,它类似于蒸汽的凝聚和气体的液化。 *表面上剩余力场是表面原子配位不饱和造成的,作用力较弱, 表面上剩余力场是表面原子配位不饱和造成的,作用力较弱, 剩余力场 造成的 致使物理吸附分子的结构变化不大, 致使物理吸附分子的结构变化不大,接近于原气体或液体中分子 的状态。 的状态。 *物理吸附由于是范氏力起作用,而范氏力在同类或不同类的任 物理吸附由于是范氏力起作用, 何分子间都存在,所以是非专一性的 在表面上可吸附多层。 何分子间都存在,所以是非专一性的,在表面上可吸附多层。 非专一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