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讲解课题教学讲义PPT
最新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讲解课题教学讲义PPT
(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 一个“暗”字别有韵味。 ❖ “折柳”唤起了诗人的乡情。 ❖ “故园情”点明题旨。 ❖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
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
❖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漫”所展现的画面。 ❖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
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 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 五、逢入京使(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 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 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 “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 法?试加以说明。 ❖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 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 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主题〕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 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 之情。 ❖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 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 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竹里馆 【唐】王维 ❖ 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见其安闲自得。
❖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 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 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
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 的琴上。 ❖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情。
❖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 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
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 一下分析。
❖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 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
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 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 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 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
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 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 (写眼五前实)景《。 逢入京使》 【唐】岑参
❖ 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 ❖ 一方面写了对亲人、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
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
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念之情。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 色,韵味醇厚隽永。】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译文: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 ❖ 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骑马在路上相遇, 没有纸笔 ❖ (写家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讲解 课题
❖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 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 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 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 闲适的心情。
❖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 谈你的看法。
❖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 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 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 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