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案例
根竹乡泗民小学廖盛苗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50页快乐的动物
一、背景分析
我参加了“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与数学创新教学”的课题研究,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来研究如何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面对一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改变那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运用远程教育的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教材分析
教师只要掌握了创新思维策略,就能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钥匙和有效途径,而多样性数学实践活动,正是培育创新思维策略的土壤。
数学教学的创造性,不在于教师把知识结构、结论去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学习。
教学中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远教资源多媒体演示图形入手,使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用数字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所以在教学环节上设计了三个活动,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体验到数学真正的魅力,能自主的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积极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教学设计前对学生进行了如下内容调查:
如果给咱们班45人分组根据教室情况你打算怎样分,每组几人,分成几个组?说说你的理由。
(2)你知道什么是“倍”吗?举个例子说说。
发放45份问卷,回收44份,通过调查汇总发现,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所学的除法意义解决问题,达100﹪,描述清晰的的71.5﹪。
第二个问题,全部能知道比较关系及和的关系,在没有任何提示情况下,没有同学提出有“倍”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6.8﹪的孩子听说过,有一人会举了一个例子。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等分活动和除法的关系
2、进一步了解“倍“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目的在于在学生初步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会将小鸭用三种方法每几只分一份,能正确根据分法列出算式,并明确除法算式的意义。
1、情景引入:
农村远教资源课件演示出现小鸭,今天我们要和几个动物朋友一起上课。
2、复习已有知识,为新知识学习作准备。
(1)数一数有几只小鸭。
(2)每2只小鸭是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请一位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边摆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可进行补充。
(3)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老师将学生说的算式板书。
老师请学生说说列这样的算式的理由。
(4)在第一种分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每几只小鸭是一份,还可以怎么分?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
(5)请学生代表进行描述,老师板书算式。
老师请学生讲述列此算式的理由。
活动二:通过小鸭子与小猴子、小松鼠及小孔雀的比较,初步认识“倍”,通过三次比较的体验,能根据比的标准,正确找到两个数量之间“倍”的关系。
1、通过小鸭子与小猴子比,初步认识“倍”。
(1)用农村远教资源课件演示情景引入,小猴子也来了。
小鸭子要和小猴子比一比。
老师根据学生数的数量在黑板上贴小猴子和小鸭子。
小鸭子看到小猴子每3只一组,它也想每3只一组,可以怎么分呢?学生自己动手分。
叙述这样分的理由,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标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发现6里面有2个3。
(3)老师在叙述同学的所看所做所想的过程中,引出“倍”。
板书小鸭子数是小猴子的2倍;之后板书“倍”。
说出小鸭子数是小猴子的2倍理由。
(4)在学生操作和自己对倍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算式形式表示小鸭子数是小猴子的2倍。
说出列这个算式的理由。
特别说明倍是指小鸭子和小猴子的倍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写倍字。
2、通过小鸭子与小松鼠比,进一步认识“倍”。
(1)农村远教资源课件演示,情景引入,看,小松鼠来了,小鸭子又要和小松鼠比一比,你们快来看一看,它们有倍的关系吗?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自己的体验,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每2个一份,进一步明确倍的标准的重要性。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名描述“倍”的关系。
把理由说给同桌听,交流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全班交流。
(4)用算式表示。
指名叙述理由
3、农村远教资源课件演示小鸭子与小孔雀比,进一步明确“倍”。
(1)用情景引入,又飞来了1只孔雀,小鸭子又来和小孔雀比了。
(2)和同桌说说它们的倍的关系,全班交流。
4、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同样都是小鸭子跟它们比,为什么3倍、2倍、6倍都不一样呀?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标准不一样,倍的关系就不一样。
5、小鸟飞来了,小鸡也加入到我们当中了,小鸟能和谁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倍的关系。
活动三: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及有趣的游戏,加深理解。
1、自己在书上做,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作到有效反馈。
2、有参照物,能借助参照物找到倍的关系。
同桌之间先交流再自己做。
3、老师对比两题不同总结方法,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4、师生互动游戏:
老师拿出3支笔,怎样一眼就能让人看出你拿的铅笔是我的几倍。
说理由。
不要拿别人的笔,怎样做能使你的笔是我的5倍。
体现合作。
在这一环节要处理1倍的问题。
活动四:谈收获。
评价同学。
六、习题设计:
(1)基本题练习。
(2)有参照物,能借助参照物找到倍的关系。
(农村远教资源课件演示)
(3)师生互动游戏。
七、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利用农村远教资源课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我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度适中,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中学习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教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实实在在地学到有关倍的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遇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及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圈一圈、算一算等多种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知道寻求合作。
这样的教学,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掌握了“倍”的知识。
并使学生从设计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自觉地学习数学。
4、促进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运用远程教育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通过在情景中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