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货币需求
8.1复习笔记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里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量,是货币供应政策的基础。
从传统的货币理论看,其提出货币流通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因此,符合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货币量就是货币必要量,即客观的货币需要量。
用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表述,即为
M=P·Q/V
在上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水平,Q为流通中的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M为货币的需要量。
这个货币流通量,事实上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一定价格水平的商品流量只能容纳一定的货币流通量,这就是货币的必要量,当实际的货币流通量大于或小于必要的货币流通量时,就会发生金属货币的退出流通与进人流通,以维持两者之间的均衡。
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货币必要量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货币必要量就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易需要,维持价格稳定的货币需要量;而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出发,货币需求不仅基于交易的需要,而且还有投机与财富选择的需要,货币必要量不仅要考虑交易性需求,而且要考虑社会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即资源充分就业的货币需要量,这一政策目标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主义倾向;而货币主义的必要量则建立在最终产品价格水平稳定的基础之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只需考虑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与人口的增长率。
二、古典的货币数量学说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货币理论。
它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货币数量论分为古典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
古典货币数量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现金交易理论
现金交易说的基本观点认为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主要是一种交易、支付工具,因而货币均衡的要求就是全社会货币交易、付总额应等于全部出售商品的总价格。
同时,由于货币具有流通速度,因而货币的交易、支付总量又应等于流通中货币数量与每一单位货币用于购买的平均次数的乘积;而用于交易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则等于这些商品的总量乘上其平均价格。
穆勒第一个表达了现金交易说的基本公式:
MV=PT
式中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商品平均价格,T为商品量。
对MV=PT这一公式,费雪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假定V和T不变,则P随M正比变动;②假定M与T不变,则P随V正比变动;③假定M与V不变,则P随T反比变动,而在以上三个关系中,第一个关系构成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框架。
费雪还扩大了穆勒的交易式,即将MV=PT扩大为
MV+M'V'=PT
式中,M为流通中现金量,V为现金流通速度,M'为存款通货量,V'为存款通货的
流通速度。
费雪承认,当M增长时,其他因素V、V'、M'及T也会变动,从而加速或减缓M对P的影响。
例如,当M增长后,价格上升,并作用于利率引起利率上升,但起初利率上升不如价格上升快,从而使企业家利润增加,增加借款,商品生产规模扩大,商品数量增加,但这种增加会受到资源约束;一旦利率上升超过了价格上涨率之后,借款扩张就停止,利率也随之下跌,生产收缩,货币数量减少,价格下跌。
但该理论也有很大的缺陷:①把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看成是货币的惟一职能;②在商品运动与货币运动的关系上,交易方程片面强调了货币运动的主导性和推动作用,且用货币量的变动去解释经济循环;③在货币流通速度上,未分析货币的储藏手段问题,不能运用现金余额方法来分析货币需求。
2.现金余额理论
现金余额理论是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保有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数量的一种理论。
其主要代表有马歇尔、庇古、凯恩斯。
现金余额说认为货币余额保有量与货币流通量及价格水平成反比例变化,而与货币价值成正比例变化。
用公式表示,即为
这一公式又被称为庇古方程式。
式中,R为单位货币的币值,M为货币供应量,Y为全部财富,K为用货币形态保持的财富与总财富之间的比率,即现金系数,KY为货币需求量(即货币余额保有量)。
因为币值(R)是商品价格(P)的倒数,因此上式也可改写成
即:M=KPY。
因为现金交易方程式为MV=PT,亦即
由此可知K与V是倒数关系,即
现金余额说认为,人们愿意保有多少现金余额在手边视是否有利可图而定。
这样就使货币具有了资产的性质,是一种图利的工具。
超出意愿保有量以上的现金则用于投资或消费;反之,则收缩投资和消费。
占有太多的现金余额,会因此失去投资获利的机会,相反又会带来交易的不便,失去购买的良机。
而人们这种最佳保有量的选择又最终受到收入(或财富)总量的制约。
现金余额说的局限性在于:①现金余额只反映个人的货币需求,而不包括法人的货币需求;②在对人们保留货币因素的分析中没有引入利率因素;③没有联系社会再生产过程来分析货币需求;④没有在货币需求分析中考虑政府干预的因素。
因此,它以后就被收入数量说所代替。
3.收入数量理论
收入说的基本思路是从国民收入而非货币总量出发,具体分析货币收入变动对各种不同商品价格从而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过程。
其特点是由收入—支出分析出发,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将收入—支出方法进一步转化为投资—储蓄分析,并提出利率是调节投资与储蓄关系的杠杆,并以此出发论述货币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收入说认为交易说的MV所计量的支出大部分结果并不创造实际收入。
方程式为:
MV y=P y T y
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同以前完全一样),P y为该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的物价指数,T y为该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实际数量,V y为货币的收入速度。
收入数量论对传统数量论的修正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说在货币量和价格水平变动之间引入了信用扩张和收缩的作用分析,认为信用的扩张加速了货币流通速度,使价格产生向上的压力,在价格上涨后,利率也跟着上升,
但由于利率上升滞后于价格上升,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刺激生产和信用扩张,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但到了由于投资超过储蓄,使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将会超过价格上升,这时,这一过程就会逆转。
(2)收入说已注意到资源充分利用与否在货币量对价格水平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凯恩斯认为:投资(I)=储蓄(S)状态,正是生产饱和状态,这时价格水平与货币量等比变化。
(3)收入说分析了货币流通和经济循环和产业波动之间的关系。
三、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数量理论
1.凯恩斯对货币数量论的进一步修正
凯恩斯在“通论”中对传统数量论作出了比收人数量论更为彻底的修正和改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传统经济学基本假定条件的批判。
他提出了“流动性陷阱”理论,认为货币数量论不具普遍合理性;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由于人们普遍预期利率上升和证券价格下跌,故纷纷抛售证券,持有货币,这时货币需求成无限大,从而阻碍了有效需求扩张和物价上涨。
(2)对传统两分法的彻底改造。
凯恩斯认为,物价决定于边际成本中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规模(就业量),但这只是从总供给方面来看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总需求改变对成本与产量的影响,凯恩斯在对总需求的研究中引入了货币数量因素。
(3)引入生产成本与利率因素改造传统数量论。
凯恩斯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利率。
因此,要么减少货币保有(货币需求),促进货币流动,刺激消费和投资支出;或者相反,主要分析对收入和利率如何调节。
他主要分析了利率的作用,他认为降低利率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会增加货币的投机需求,使储蓄和投资减少;另一方面会刺
激投资,增加收入,也会增加货币的交易和预防需求。
概括起来,凯恩斯经过修正了的货币数量学说可用图8-1图示。
图8-1修正了的货币数量学说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人们愿意持有高流动性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正是由于人们这种流动性偏好心理的存在才形成货币需求。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货币,有以下三个动机:
①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其又可分为人们的所得动机和企业的业务动机。
②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出自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有下列特征: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因为这两种用途所保留的货币是经济主体在生活和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机会成本再大也得保持;第四,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③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
为满足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保持的货币相当于储蓄的货币。
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需求具有下列特征:
a.货币需求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