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痰深度

吸痰深度

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研究进展
吸痰是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它的安全与否与吸痰方法及吸痰导管插入的深度密切相关。

近年来,为了预防吸痰并发症使吸痰更安全、更彻底,广大医护工作者做出了许多研究,现总结如下:
1经口腔鼻腔吸痰
1﹒1 首先看看呼吸道解剖,从口腔或鼻腔到咽喉部的长度为10~15 cm,气管长度为10~13 cm,门齿到隆突的距离为28~30 cm【1】。

气管导管长度为34~37 cm。

传统的吸痰管插入深度为10~15 cm,或不超过气管导管或套管长度进行吸引,但吸痰效果不理想。

王赘【2】对62例清理呼吸道无效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为留置吸痰管吸痰法,吸痰管插入约15—20 cm。

比较两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血氧饱和度的维持。

结果是留置吸痰管能有效保持清理呼吸道无效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可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血氧饱和度。

库洪安【3】等对34例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清理气道无效的病人,使用手法触诊肺部痰鸣音明确主支气管存在无法咳出的痰,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经鼻插入吸痰管15 cm后在病人吸气时将吸痰管迅速插入主支气管20--40 cm吸痰。

与常规吸痰管插入20--40 cm比较两者吸痰成功率,各为86.08%和48.92%,得出掌握好吸痰的时机和吸痰的深度可以提高气管吸痰的成功率。

1.2对于昏迷患者吕爱梅[4]等将45例年龄19-65岁昏迷患者分为三种不同吸痰插管深度吸痰比较吸痰24小时后肺部听诊闻及罗音例数,分
析得出,昏迷患者的吸痰深度原则上应偏深一些, 在肺部尚无啰音时可选择20-25cm,当肺部有啰音或有呼吸音减低时,应选择30-40cm,从口腔应保证在20 -40cm,才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

1.3代高英[5]等经实验证明经鼻吸痰插管深度为27cm时可有效地清除下呼吸道的分泌物,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减少反复咳嗽的次数,使病人得到休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缺点是鼻导管深部吸痰过程中病人呛咳明显,增加耗氧,增高颅内压,所以心脏病病人和颅内病变的病人慎用。

1.4对于新生儿高丽芳[6]认为新生儿的吸痰深度,原则上偏深一些,应保持在20cm~25cm,既能将支气管肺部的分泌物吸出,又能将胃内的羊水吸净,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人工气道吸痰
2.1王艳云等[7]在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将90例病人分成三组,分别为浅吸痰:吸痰导管插入的深度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吸痰导管插入气管内直到遇到阻力后上提0.5—1.0cm 再吸痰;吸痰导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cm或至胸骨角上2—3cm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末端后吸痰。

比较三方法吸痰对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粘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情况;结论是浅吸痰不能将痰液吸除干净,气管深部的痰液易形成痰痂堵塞气道或导致肺内感染并发症;第二种吸痰方法易引起粘膜损伤出血等并发症;只有第三种方法对黏膜损伤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最低,是现在临床常用的吸痰深度。

2. 2韦晓君[8]等对61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吸痰深度的研究,比较得出插管深度超过气管导管,至有阻力感时后
退1-2cm(37-49cm)。

由于插管较深,减少了深部分泌物在支气管内的停留时间,使呼吸道能充分引流,气道阻力下降,减少吸痰频次,有效改善缺氧时间。

杨春娥[9]对162例气管插管患者实行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插管远端3-5cm,有效吸出插管远端和气道深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3夏大珍等[10]将100例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气管插管者长度<35cm,气管切开使用气管套管者长度<13cm;另一组为气管插管者长度>36cm,气管切开使用气管套管者长度>13cm;吸痰方法相同是严格掌握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吸痰管头端不可超过人工气道的出口端。

比较两组方法吸痰对指脉氧、颅内压、生命体征等的影响。

结果是浅层吸痰法可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维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和循环功能,有利于脑组织的灌注。

陈玉红等[11]对100例心脏术后保留气管插管病人,采用浅层吸痰法(吸引管前端插入不超过人工气道出口端;吸引压力10.64~15.96 kPa,平均13.33 kPa。

),与常规吸痰法相比较,得出浅层吸痰技术可有效去除气道内分泌物,且对HR、MAP、sp()2、R及潮气量(vt)的影响明显小于常规吸痰法。

2.4姜东霞[12]通过对49例重度颅脑外伤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病人,分成两组一组为吸痰管进入气管套管12 cm,吸痰前向气管内滴入3 mL生理盐水;另一组为吸痰管进入气管套管18 cm,并在吸痰前向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8 mL,比较两组病人在吸痰前后的心率、心律、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及气道阻力,同时对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及撤机时间、上机时间。

得出两组患者在吸痰前5 min、吸
痰后10 min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但两组气道阻力、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变化明显,吸痰后10 min 一组气道阻力下降值为(12.9±5.3)cmH2O/(s.L)、9例(36%)、发生VAP 16例(64%);另一组为(20.2±7.8)cmH2O/(s.L)、3例(12%)、发生VAP 10例(42%)。

从实验得出气道充分湿化并深部吸痰有利于呼吸道内分泌物的清理,缩短吸痰间隔时间,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机体缺氧,减少VAP 的发生。

3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肖芳红【13】等对133例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感染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组(65例)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治疗组(6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7~10天后的胸片、痰培养、痰量与性状、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以及拔除或堵管情况。

结果支气管灌洗治疗组在痰量与性状、动脉血气分析、胸片、痰培养、拔管或堵管的有效率分别为91.18 、89.71 、88.24 、77.94%和64.71 ;常规治疗组分别为78.46%、76.92 、70.77 、55.38%和43.O8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得出支气管吸痰、灌洗有助于COPD合并感染患者炎症吸收好转,改善预后。

赵莺柳【14】等将162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采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加冲洗,比较吸痰前后患者的咳嗽、咳痰、气喘有无好转;比较吸痰前后患者的发绀及缺氧有无改善;结果是162例7天后显效,160例有效,2例无效。

总之纤维支气管镜可以观察总支气管、主支气管及叶、段、亚段支气管的情况,可以明视下吸除分泌物,有效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

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起重要作用。

【15】但是COPD病人的心肺功能较差,吸痰时加重缺氧和呼吸困难的意外风险【16】,所以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操作要轻柔。

总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吸痰方法越来越多,吸痰管插入深度越来越精确。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不同的吸痰方法和吸痰管插入深度;避免吸痰并发症的发生及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2王赘留置吸痰管的临床应用探讨实用全科医学2007 6 (6):554-555
3库洪安李华剖胸术后经鼻导管气管吸痰方法的探讨现代护理2008 3(6):744-745
4吕爱梅霍俊霞胡玉连. 对昏迷患者吸痰深度的探讨. 菏泽医专学报.2002 14(2):39
5代高英李玲文吉莲鼻导管深部吸痰吕爱梅霍俊霞胡玉连. 对昏迷患者吸痰深的作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 18 (1):96-97
6高丽芳新生儿吸痰深度的探讨工企医刊2002 l5(5):95
7王艳云高峰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齐鲁护理杂志2006 12 (6):1163
8韦晓君王玲华郑玉香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的探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 23(4):9-10
9杨春娥162例气管插管患者的气道管理南方护理学报!2004 11(1):20-21
10夏大珍曹金凤等浅层吸痰法在颅脑损伤疾病中运用的护理研究中国护理杂志2005 2(12):33-34
11陈玉红梁钰等心脏手术后保留气管插管期间气道内浅层吸痰法探讨江苏医药2007 33(1):84-85 12姜东霞严重颅脑外伤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及气道滴液湿化的探讨实用医学杂志2007 23(7):1087—1088
13肖芳红李智娟等COPD合并感染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及护理临床护理杂志2006 12(6):2-4 14赵莺柳姚慧文床边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加冲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病人的护理护理研究2008 9(9):2385-2386
15朱丽萍危重病人行床边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的护理配合护理研究2006 20(7A):1760-1761
16王秀珍刘日明纤维支气管镜下注药治疗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家庭护士2006 4(12C):37-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