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医学影像学》课程作业答案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医学影像学》课程作业答案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医学影像学》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撰写课程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作业撰写要求
1.每题都做;
2.文档的开头注明姓名(学号)。

3.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雷同作业按照零分处理.
二.作业题目:
1.论述X线的成像原理(20分);
2.骨肉瘤的诊断要点及X线表示(10分);
3.肺结核的分型及相应的X线表示(15分);
4.支气管肺癌的分型及相应的X线表示(20分);
5.前中后纵膈常见占位性病变有哪些(15分);
6.肝细胞肝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的表现(20分);
一、论述X射线的成像原理
除了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外,还基于人体组织结构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当X线透过人体密度和厚度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

达到荧光或胶片上的X线量出现差异,即产生了对比,在荧光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了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二、骨肉瘤的诊断要点及X线表示
骨肉瘤是起源于成骨性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11~20岁约占50%,男性较多。

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

干骺端为好发部位。

X线片:平片上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骨破坏和瘤骨形成,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及其再破坏,软组织肿块,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中的肿瘤骨形成等。

三、肺结核的分型及相应的X线表示
1.原发性肺结核(Ⅰ型)
X线5典型表现成“哑铃”状,包括:①原发浸润灶:肺近胸膜处原发病灶,多位于中上肺野,呈圆形、类圆形或局限性斑片影;
②淋巴管炎:从原发病灶向肺门走行的不规则条索状阴影;③肺门、纵膈淋巴结增大:表现为肺门增大或纵膈淋巴结增大,并突向肺野。

2.血行传播型肺结核(Ⅱ型)
(1)血型血行传播型肺结核X线表现:两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

粟粒大小为1~2mm,边缘清晰。

粟粒影像特点主要为“三均匀”,即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和密度均匀。

(2)亚急性及慢性血行传播型肺结核X线表现:双肺上中肺野粟粒状或较粟粒大的阴影,其大小不一、密度不等,分布不均。

3.继发性肺结核(Ⅲ型)
(1)侵润性肺结核X线表现:①局限性斑片阴影:见于两肺上叶尖段、后段和下叶背段。

②大叶性干酪样肺炎:为一肺段或
肺叶呈大叶致密性实变,其间可见不规则的“虫蚀样”空洞,边缘模糊。

③增值性病变:呈斑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排列成“梅花瓣”或“树芽”状阴影,为结核病的典型表现。

④结核球;为圆形、椭圆形阴影,大小0.5~4cm不等,常见2~3cm不等,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偶有分叶,密度较高,内部常见斑点、层状或环状钙化;结核球周围常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

⑤结核性空洞:空洞薄壁,壁内、外缘较光滑,空洞周围常有不同性质的卫星灶。

⑥支气管播散病变:结核空洞干酪样物质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引出同侧或对侧的支气管播散。

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呈腺泡排列,或相互融合成小片状阴影。

⑦硬结钙化或索条影,提示病灶愈合。

⑵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X线表现:①纤维空洞:上中肺野常见,壁厚,内壁光滑。

②空洞周围改变:可见大片渗出和干酪病变,也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或大量纤维粘连。

③肺叶变形:病变肺叶收缩,患侧肺门上提,肺纹理紊乱,呈垂柳状。

④代偿性肺气肿:无病变肺常呈代偿性气肿表现。

⑤胸膜肥厚及粘连。

⑥纵膈向患侧移位。

4.结核性胸膜炎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常为单侧胸腔渗液X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表现,慢性者有广泛或局限性肥厚,可见胸膜钙化。

四、支气管肺癌的分型及相关的X线表示
答:原发性支气管癌是指起源于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上皮及腺体的恶性肿瘤,常简称为肺癌。

根据其发生部位可分为三型:①中央型:肿瘤发生肺段和段以上支气管,以鳞癌多见;②周围型:肿瘤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各种组织学类型均可见到,以腺癌为主;③弥漫型:肿瘤发生在细支气管、肺泡或肺泡壁,呈弥漫性生长。

影像学表现:
1.中央型肺癌:早期中央型肺癌:X线胸片常无异常表现,偶尔可有局限性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炎。

中期中央型肺癌: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肺门肿块,成分叶状或边缘不规则形,常同时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2.周围型肺癌:早期周围型肺癌:X线胸片常表现为肺内结节影,可有空泡征,多有分叶征或胸膜凹陷征。

中晚期周围型肺癌:X 线胸片主要表现为肺内球形肿块,有分叶、短细毛刺及胸膜凹陷征,当肿瘤坏死经支气管引流后,可形成厚壁偏心空洞,肿块内钙化很少见。

3.弥漫型肺癌:弥漫性肺癌X线胸片表现为两肺广泛分布的细小结节;也可表现为大片肺炎样改变,病变成进行性发展,有融合倾向。

融合病灶呈肿块状,甚至发展为整个肺叶的实变,在融合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五、前中后纵膈常见占位性病变有哪些
答:纵膈内组织器官较多,胚胎发育结构来源复杂,所以纵膈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种类繁多。

各纵膈肿瘤和瘤样病变有特定的好发部位;①胸腔入口区,成年多为甲状腺肿块,儿童常为淋巴管瘤。

②前
纵膈,常见为胸腺瘤和畸胎瘤,前心膈角区的肿块多为心包囊肿和脂肪瘤。

③中纵膈,由于淋巴组织丰富,因而淋巴瘤最常见,其次为支气管囊肿。

④后纵膈,由于神经组织丰富,因而神经源性肿瘤多见,主要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或节细胞神经瘤等,可伴有局部脊柱骨质异常。

六、肝细胞肝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的表现
CT:平扫常见肝硬化表现;肝轮廓显示局限性突起,肝实质内出现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或模糊的肿块,肿块多为低密度,巨快型肝癌中央可发生坏死而出现更低密度区;周围可见更低密度的线状影,为肿瘤假包膜。

对比增强多期CT扫描时:
1.动脉期,主要由门静脉供血的正常肝实质尚未出现对比增强,而以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很快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CT值迅速达到峰值;
2.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密度开始升高,而肿瘤密度迅速下降;
3.平衡期,肿块对比增强密度继续下降,而在明显强化肝实质的对比下,又表现为低密度。

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呈“快进快出”征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