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

现代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

《现代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同向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

2.超高:为了减小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超高。

3.停车视距:是指在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1.2m,物高0.1m时,驾驶员发现前方障碍物,经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到汽车在障碍物前安全停住所需的最短距离。

4.道路建筑限界:道路建筑限界又称道路净空,是为保证道路上各种车辆、人群的正常通行与安全,在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

5.加宽: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靠近曲线内侧后轮行驶的曲线半径最小,而靠曲线外侧的前轮行驶的曲线半径最大。

为适应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的需要,在平曲线内侧相应增加的路面、路基宽度称为曲线加宽(又称弯道加宽)。

6.会车视距: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相遇,及时制动并停车所必需的安全视距称为会车视距。

7.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

8.平面交叉口: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口。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

2、平面线形三要素是: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3、平面设计中两反向曲线间最短直线长度为 2 V。

4、道路设计中的行车视距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5、“3S”系统是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系统。

6、路基边坡的坡度,习惯上用边坡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来表示。

7、平面线形三要素是: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8、越岭线布线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选择垭口的位置,确定过岭标高,拟定垭口两侧路线展线方案。

9、选线一般要经过的三个步骤是全面布局、逐段安排、具体定线。

10、在积雪、严寒地区,各级公路的合成坡度应不大于8% 。

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 米时,应在平曲线内侧设置加宽。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表格内)
1、基本型平曲线,其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

A.1:1:1
B.1:2:1
C.1:2:3
D.1:3:2
2、路基土石方的体积数量()。

A.应扣除桥涵,挡土墙的体积
B.不扣除桥涵体积,但应扣除挡土墙的体积
C.应扣除大、中桥及隧道所占路线长度的体积
D.不需扣除
3、横向力系数的含义是()。

A.单位车重上受到的横向力
B.横向力和竖向力的比值
C.横向力和垂向力的比值
D.横向力和坡度的比值
4、超高附加纵坡度,是指超高后的()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

A.外侧路肩边缘
B.外侧路面边缘
C.路面中心
D.任意位置
5、公路弯道加宽一般在()进行。

A. 外侧
B.内侧 C 两侧同时D任意位置
6、当平曲线半径小于()时,平曲线应设置超高。

A 250m B一般最小半径
C极限最小半径D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7、用GPS定位技术,可在测站之间不通视的情况下获得高精度()维坐标。

A二 B 三C四D一
8、当路线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时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可考虑采用()。

A回头展线 B 螺旋展线C自然展线D高次抛物线
9、纵断面设计时,力求纵坡平缓,陡坡宜短,主要是为了()。

A汽车保持高速行驶B汽车获得较大的动力因数
C汽车制动D以上全正确
10、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为()。

A.分流点
B.合流点
C.冲突点
D.交叉点
四、简答题:(每空10分,共30分)
1、缓和曲线的线形特征是什么?
答:人满足行车要求来看,缓和曲线具有以下线形特征:
①缓和曲线曲率渐变,设于直线与圆曲线间,其线形符合汽车转弯时的行车轨迹,从而使线形缓和,消除了曲率突变点;
②由于曲率渐变,使道路线形顺适美观,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作用感;
③在直线和圆曲线间加入缓和曲线后,使平面线形更为灵活,线形自由度提高,更能与地形、地物及环境相适应、协调、配合,使平面线形布置更加灵活、经济、合理;
④与圆曲线相比,缓和曲线计算及测设均较复杂。

2、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答: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如下:
①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②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③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④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⑤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3、简述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①确定路幅横断面尺寸(宽度及横坡度);
②确定路基高度:纵断面设计完成;
③路基横断面形状设计:如梯形(直线式边坡)、折线式边坡、台阶形边坡;
④边坡坡度确定;路堤及路堑边坡,土质与岩石边坡;
⑤横断面面积计算及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4简述缓和曲线的作用。

答:①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行驶;
②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
③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
④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5平、纵形组合的设计原则?
答:平、纵形组合的设计原则是:
①应在视觉上能自然的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证视觉的连续性。

必须尽量避免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和判断失误的线形。

是否能在视觉上自然的诱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优劣的最基本问题。

②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他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

对纵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反之亦然。

③成坡度组合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④合注意和道路周围环境的协调,以便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

6什么是山脊线?其优缺点是什么?
答:大体上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称为山脊线。

具有土石方工程小、水文和地质情况好、桥涵构造物较少等优点。

缺点是由于线位较高,一般远离居民点,不便于为沿线工农业生产服务;有时筑路材料及水源缺乏,增加施工困难;另外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有云雾、积雪、结冰等对行车和养护不利等。

五、 计算题(共20分)
1、某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一弯道,R=250m ,交点JD 的桩号为K17+568.38,转角'3038︒=右α,试计算该曲线上设置缓和曲线的长度。

(二级公路设计速度
80km/h )。

(10分)
解: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则有:
L s =0.036R V 3 =0.036×250
803=73.73m L s ≥
6.3V ×3=6
.380×3=66.67m L s =9R ~R=9250~R=27.78~250m 缓和曲线长取两者中大者L s =73.73m 取整数为5m 的倍数,采用缓和曲线长度75m (规范规定V=80km/h 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70m )
2、某路段中有一变坡点的高程为66.770米,其相邻坡段的纵坡分别为—3.68%和+2.06%。

为保证路基的最小填土高度,变坡点处的路基设计标高不得低于68.560米。

试进行:
(1)计算竖曲线半径最小应为多少米(取百米的整数倍数)?
(2)若竖曲线中点桩号为K15+450,用确定的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起止点桩号。

(10分)
解:(1)计算竖曲线半径最小值如下:
外距(米)68.560-66.770=1.79
由ω=2.06%-(-3.68%)=0.0574和E=82ωR 有1.79=8
0574.02 R 得R=4346.3(米)
依题意(取百米的整数倍数)可得R=4400(米)
(2)计算该竖曲线起止点桩号
L=R ω=4400×0.0574=252.56(米)
T=L/2=126.28(米)
竖曲线起点桩号=(K15+450)-126.28=K15+323.72
竖曲线止点桩号=(K15+450)+126.28=K15+576.28
3.已知两相邻平曲线:JD 50桩号为K9+977.54,T=65.42 m ,缓和曲线长 =35米,切曲差J=1.25m ;试计算JD 50平曲线五个主点桩桩号;
解:由2T-L=J 得L=2T-J=2×65.42-1.25=129.59(米)
Ly=L-2×l h =129.59-2×35=59.59(米)
有:ZH=JD-T=(K9+977.54)-65.42=K9+912.12
HY=ZH+ l h =(K9+912.12)+35= K9+947.12
YH=HY+Ly=(K9+947.12)+59.59= K10+006.71
HZ= HY+ l h =(K10+006.71)+35= K10+041.71
QZ= HZ-2
L =(K10+041.71)-259.129=K9+976.9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