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试卷分析

高中政治试卷分析

政治试卷分析
一、本次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试题紧密结合当年度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立足于《思想政治》课的具体知识,突出考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试卷难易程度适中,有较高的区分度。

试题新颖,符合新课改精神,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能够较好地考察学生的水平,可谓一份有价值、有水准、高质量的试题。

纵观整个文综试卷政治科部分,总结其特点,突出的表现为:“三个注重”:
1.注重基础知识:试题充分体现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高度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进一步证明“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意义”的正确性。

2.注重热点问题:本次试卷主要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抗灾、宏观调控、奥运会、民生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尤其是突出了广东省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既突出了广东特色,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成为本次试卷最大亮点。

3.注重能力考核:注重基本技能的考察,也是本次试卷的一大特色。

它充分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29题(5)、28题(3)突出了总结归纳能力的考查。

二、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分析(抽样40份)
1、答题状况的问题
简答题
本题紧跟时代步伐,材料取材于广东省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综合考核。

具体考核的基础知识,既紧密结合了当前的重大热点问题,又考察了学生对哲学重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情况,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教学导向作用。

得分情况: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大约平均在:8—10分左右。

存在的问题:①审题不到位,答案成为知识点的堆积,体现理解运用能力不均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

②知识储备不足,答案中无知识点,生活化语言回答政治问题现象严重。

③卷面过乱,难以辨认,涂改、打格等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继续在文综练习中突出知识的理解与落实,从整体中细化知识的灵活性运用。

②平日注意教学中渗透时政
教学。

③学生整体应考能力的提高亟待加强。

④通过审题,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尤为突出紧迫。

论述题:最高分:15;最低分:0平均分:10—13;
存在的问题:①“理论和材料两张皮”,有的基本观点没有,只凭自己的理解回答,有的表现出的是“材料和时事”的相关观点答不上。

②内容上两个设问的回答互相交叉,不分先后;位置上把二者互换位置。

③不会变通。

不能实现“素质教育”到“文化”的转化。

④有的同学卷面较差,书写潦草,要点不清,难以辨认。

本题教学启示与建议: ①回扣课本,巩固课本基本理论观点,形成清晰的主干知识结构。

②加强时政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最新表述,以备考试所用。

③对学生进行规范答题的指导。

④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到位。

忽视了学生技能的提高;记忆内容多,能力训练上时间少;课堂教学没有能问题化,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懂。

对解题思想、解题方法的总结提炼不够,缺乏规律性的总结。

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了基础知识的把握,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一些非智力因素,例如解题速度与时间,解题技巧与方法,解题思路与策略,及基本的卷面质量,字迹的工整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重视知识的讲解,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结合当前时事,提高学生综合应对高考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认识不到位,过高地估计学生。

方法指导不够,以致学生不解题意,不管题型,乱答一气。

答题的规范性极差。

3)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角色转变未到位:少数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只注重自身的“讲”,不注重知识落实程度、学生学习状态,一味的“满堂灌”,课堂效率低。

4)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没能及时地抓取有效信息促进教学。

时政复习没有经常化、专题化,政治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所以有关社会重点、热点这些时政问题的背景材料要求考生熟知。

在这一基础上,考生更要掌握对这些重点、热点社会时政问题的理论思考,即这些问题可以同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原理相结合,是怎样结合的,增强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5)教研气氛不浓厚,教学研究投入不足。

集体备课还不够充分。

仍有学校的集体备课还停留在统一进度、统一教案和学案,集体备课时间共同研讨学法,教法等规律性的东西的较少。

听评课少。

真正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听评课较少,不能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个别学校集体备课不到位,出现了同一学校同一考场学生得分差距较大现象。

3、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1)落实不到位,有的题目老师分析讲解后也做过作业,再考试仍不能得高分。

2)政治素养的培养较差,政治性语言运用不够,政治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表现出来就是重知识,轻能力。

乐于背诵基础知识,忽视或者厌恶自我生成答案,组织答案能力极差。

灵活运用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灵活度不够。

例如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背景材料的感悟,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时不能形成顺畅的思路,生编硬造,得分率低。

3)双基不过关,平时规范训练不重视。

知识储备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严谨,不准确,不能适应高考要求。

4)卷面混乱,书写潦草,乱写乱画,答题毫无章法规矩可言。

三、下一步的建议与措施:
1、适应广东省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加强研究,提高针对性。

从而准确把握考察的重点和热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避免做“无用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加强反思,提高课堂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反思。

反思我们讲的与考试要求的是否对路,考试要考的基本知识,我们是否给学生夯实了,考试要考的能力,我们是否给学生培养了。

加大“问题”研究,对平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找准原因,制定措施,我们力争通过反思,寻求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老师的计划包括以下内容:学生情况分析(基本情况、优势,存在的问题等)、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进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质量应采取的措施等。

4、优化集体备课,提升备课质量。

在原有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加大集体备课的“含金量”,不仅要在教学重点、难点和考点上下大力气,抓好落实,而且要注意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各个教学阶段的进行讨论、完善,确保教学资源共享。

备课组内要真正形成互帮互学,相互听课,相互切磋,集体备课。

5、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

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既要注重控制课堂容量,不搞“满堂灌”,又要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不能再是“老生常谈”,满堂灌,以讲代练;讲解试题停留在对答案上,总结规律方法少;要求学生不严,检查力度不够,作业质量不高。

加强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高考前最后阶段的学习不再是拼时间的阶段,要引导学生巧学、会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身边的榜样、教师的力量、媒体的作用,大力倡导良好学习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处,并注意在实际教学中,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6、精选试题,提高检测质量。

对要求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必须先做。

教师必须多方位、多角度“摄取”“筛选”“加工”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拓展其广度,开掘其深度,用少而精的题目统领几乎所有的题目,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提倡拼题,避免成套发题。

并要做到“有发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7、狠抓“讲、练、考、评、补”五个环节的落实。

讲:课堂教学要做到讲练结合,讲授内容要突出知识重点,强化记忆和理解,讲评要精当,不要就题论题,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规范的书写格式和步骤,同时加强课堂练习;加大练习的强度,突出做好“五练”即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要加大“考”的力度,在实体的制作上要精选、精编、集体讨论、严把质量关,对每个题目都要高标准、严要求,每专题一考,每个能力块一考,通过高强度的考试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培养学生沉着答卷,冷静思考的良好素质;评讲时间要针对学生中发现的错误和知识或能力的不足进行讲评,把练习和测试中暴露出的错误予以纠正,通过评讲,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澄清相近、相似、相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系统和强化综合性内容;加强对技巧性和隐蔽性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讲评完题目要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一定量的跟踪练习;查缺补漏要跟上,各科老师要从学习的练习题和测试试卷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查缺补漏。

在抓好教学常规的管理的同时,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尤其是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实现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效率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