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
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祖居
下寨,是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祖居。
沈从文的曾祖父的父亲沈文科的坟墓,就在这寨外的小山包旁。
据说沈从文先生一直到谢世前,都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
美国有个叫金介甫的学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花了十年的功夫,“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湘西,多次访问了沈(从文)先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写下了28万字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
但对于沈从文的家世,
作者却同样没有搞清楚。
他在书中说:“沈家在当地算是世家大族,所以对其先世很引以为豪,虽然他们发家历史并不久远。
沈从文说过,在镇筸城西边有个沈家庄,居民是汉人。
村民靠开采朱砂为生,他们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对此现已无法考证。
沈追溯祖先历史只到上面两代,不像中国某些出身高贵的家族动不动就将0家谱上溯到一千年之久。
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沈家确实是寒素之家。
再说,像湘西这样开发历史本来就较短的地方,像沈家这样祖、父两代都有功名的家庭,也足
够称为‘世家’。
”
其实,沈从文的祖先既不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
金介甫“花了很长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不甚准确的结论,其原因是,他没有寻找到沈从文的“根”。
沈从文的“根”在哪里呢?
沈从文的“根”就在铜仁!
倘若金介甫先生能跨入铜仁,那他就不难了解到,沈从文的0家谱不仅可以上溯到一千年之久,甚至还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之久,而且其祖先既不“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
根据在滑石发现的《沈氏家谱》记载,沈从文的祖先原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的周文王之后,封地于沈,以国为姓。
其出身则不仅只是“高贵”,而且还应是很显赫了。
沈从文的祖先是因为做官而“宦留黔、楚”,定居在湘黔边境一带的,而且后来还“银钱有半乡之誉”,所以既不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当时也不是“寒素之家”。
沈从文的九世祖沈思远,先是在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任过知县,而后才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迁铜仁府。
当时因
为道路不安全,任满难以回老家,于是就在铜仁定居下来了,先是落业在城郊的熊家屯,不久又移居城郊的沈家滩,再后就从沈家滩又移滑石乡。
沈家在滑石买下的田地东至亭子关、西至大兴场、南至马斜溪(今马岩的马仙溪)、北至黄慧营(今凤
凰县的乡黄合营)。
“银钱有半乡之誉,至今族大枝繁。
”滑
石的谷坳、杨柳坪、小田、野鸭塘、举屯、梗竹林、乱岩塘等村寨,都是沈家后人族居的寨子。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湘黔边境爆发了石柳邓领
导的苗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封建势力。
这场风暴卷走了沈氏家族的兴盛,使世代荣耀的沈氏家族境况急转直下,昔日的辉煌门庭已荡然无存,化为断壁残垣,一派狼藉,沈家人丁从此一贫如洗,经受着苦难的磨砺。
嘉庆六年(1801年),
沈光汉之子、沈从文的第十八世祖沈文科,家境依然贫寒,只有占地约一百来平方米的三间破旧木板房。
沈文科死后,草草安葬,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才立了一块高二尺,宽不过一
尺五寸的粗墓碑。
至今碑文还隐约可辨:“沈公文科之墓,立于道光十三年”。
沈文科生有五子,分家立业,各自谋生。
四子沈歧山因难于在下寨故里生存下去,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带着儿子沈宏富,沈宏芳背井离乡,在凤凰境内的黄罗寨(今林峰中寨村)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安身立命。
自沈从文的第十九世祖、曾祖父沈歧山迁居凤凰后,居住于贵州铜仁的沈家族,便分出一支落籍湘西了。
这一分支虽然已离开祖先故园,但仍与故土保持关系,经常探亲,祭祖,联系密切。
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做了贵州总兵的大官,26岁还署理过贵州提督。
他也
常回铜仁下寨探望,父亲沈宗嗣在军中学了医术后,经常回到下寨一带行医,在当地留有美名。
直到1941年,沈从文的胞弟云麓返回下寨,才将这里祖产房屋变卖。
因为沈从文青少年离家后便很少回来,所以他在追溯祖先历史时才只能到上面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