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2011年司法考试最终刑法案例题1.甲常年游手好闲、惹是生非。
一日见一军人,以为其提包内有枪,便突然冲过去夺走,跑到偏僻处才发现只有钱包、手机等物。
甲回家后,告诉妻子自己抢夺的经过,妻子劝其自首,遭到甲的呵斥,妻子含泪上班。
甲担心妻子会告发,遂在饮料里投放了毒鼠强,打算等妻子回家后给她喝。
在妻子回家前,甲去超市购买毁尸工具。
结果甲妻提前下班回家,自己找到饮料后中毒而亡。
甲外出躲藏,走投无路,决定自首,但又担心会被判死刑,于是找到熟人警察乙,给付其2万元钱,让乙告诉他两条别人的重大犯罪的线索,对乙声称万一自己有事时可以抛出线索保命。
乙接受了甲的2万元后,告诉了甲两条重大案件的线索。
之后,甲投案,如实交代了抢夺军人提包和杀妻的事实。
【答案】一、甲的刑事责任1、抢夺罪既遂与抢夺枪支罪未遂的想象竞合犯。
2、故意杀人罪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
3、行贿罪。
4、自首,但不成立立功。
二、乙的刑事责任1、受贿罪。
2、如果泄露的线索属于国家秘密,成立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2.甲为了勒索财物,将乙绑入自己的私宅,要求乙通知乙妻丙拿钱赎人。
乙妻丙秘密报警,并没有响应甲的要求。
甲于杀乙,乙苦苦哀求,称若放自己回去,定当筹钱相谢。
甲遂在乙身上安了一颗炸弹,威胁乙“三天内交付100万,否则遥控爆炸”,然后放乙回去。
三天后,乙并没有交钱,反倒把炸弹拆除。
甲气愤之下,找到乙家,适逢乙外出,只有乙妻丙在家,甲对丙威胁道:“献身还是交钱,你选一个!”丙为了避免被强奸,不得以拿出了钱财交给甲。
甲得财物后离去。
【答案】甲的刑事责任:1、绑架罪既遂(结合犯故意杀人的中止)。
2、抢劫罪未遂。
3、抢劫罪既遂。
3.甲与乙并不认识。
一日在酒吧见乙只是喝饮料,怀疑乙是开车而来,想捉弄乙。
于是甲在乙的饮料中偷偷放入浓缩的酒精制品。
乙初喝完,并无反应。
启动汽车后刚行驶几百米,就觉得头晕,正在狐疑时,恰遇警察临检。
警察查到乙属于酒醉驾驶,乙白口难辩。
后来甲在某小区门口又看到乙的汽车,遂用螺丝刀窃走了乙的汽车牌照,给乙的汽车上留了个纸条,要求乙往某处放置1千元,否则找不到车牌。
乙没有理会甲,自己去车管所办理了新车牌。
甲大怒,遂又在乙的车上留条,称若不给钱,将在某日把乙停放在外面的轿车砸烂。
乙忍无可忍,遂报警。
在警察的安排下,乙前往约定地点交付钱财,当甲出现取款时,被警察抓获。
【答案】甲的刑事责任:1、危险驾驶罪的间接正犯。
2、盗窃罪(携带凶器盗窃)。
但是以丢失的车牌相威胁不成立敲诈勒索罪。
3、敲诈勒索罪未遂。
乙不成立危险驾驶罪,没有醉驾的故意。
4.法律拟制抢劫罪的共同犯罪(第269条):(1)甲乙相约盗窃,甲实行,乙放哨:1)甲在屋内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乙不知情的;【答案】甲:抢劫罪。
乙:盗窃罪。
2)乙在屋外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甲不知情的;【答案】甲:盗窃罪。
乙:抢劫罪。
3)甲在逃跑中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乙在一边看着的;【答案】甲:抢劫罪。
乙:盗窃罪。
4)甲在屋内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乙知情,仍然继续望风的。
【答案】甲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
(2)甲单独盗窃:1)既遂后被人追击,知道真相的乙为了使甲逃脱,单独对抓捕者实施暴力,甲并不知情;【答案】甲:盗窃罪。
乙:窝藏罪(与故意伤害罪想象竞合)。
2)被人发现后为抗拒抓捕,向被害人猛踢一脚,经过现场的乙接受甲的请求后也向被害人猛踢一脚,被害人被踢死,但不能查清是谁的行为导致死亡;【答案】甲:抢劫致人死亡。
乙:抢劫罪的承继共犯,只为普通抢劫罪承担责任。
3)甲被发现后,遭到被害人的追击,知道真相的乙对甲大声喊道:“拿砖头砸他!”甲猛然醒悟,回身砸伤被害人。
【答案】甲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
5.列车员刘某在值乘时看到过王某等4人在车上盗窃,见面次数一多就熟了。
2003年12月20日,王某对刘某说:“以后我们到你车上搞钱,弄到后我们三七开。
”刘某听后没作表示。
12月24日,王某等4人从其他车厢上车,因无票被列车员拦住。
此时刘某正好看到,王某向刘某做了个列车员不让上车的手势,刘某便给该列车员做个手势,意思是叫王某等4人上车。
王某等人上车后,在非刘某值乘的车厢内盗窃旅客现金时被发现,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弹簧刀相威胁,把一名旅客刺成轻伤后逃离火车。
被盗旅客向乘警报案时,刘某听到了报案情况,猜想可能是王某等人所为。
12月28日,王某到车站站台上告诉刘某:“上次搞了点儿钱,给你1000元。
”刘某接过钱,没说任何话就上车走了。
【答案】1、王某成立转化型抢劫罪(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2、刘某成立王某盗窃罪的帮助犯(部分犯罪共同)。
6.甲将A(8岁)绑架到自己家中,并向A的家属勒索了100万元。
甲将100万元现金交给了乙,让乙藏匿。
乙虽然在藏匿100万元时知道了真相,但除藏匿行为外,未实施其他行为。
甲取得财物后并没有释放A,而是打算杀害A。
甲正在琢磨杀害方法时,甲的朋友丙到了甲家,甲将杀A的想法告诉丙,丙帮助甲杀害了A。
【答案】1、甲成立绑架罪(结合故意杀人罪)2、乙只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3、丙成立甲故意杀人罪的共犯,而不是绑架罪的共犯。
7.民警王某与小李(社会待业人员)商量,晚上去旅馆抓赌,收缴他们的赌资。
小李当即同意随其而去,来到某旅馆叫服务员把各间房门打开,要进行查夜。
当打开12房时,看见四人在打麻将,桌上每人身边放了一小部分现金。
王某对他们说:“我是民警,来抓赌的,你们把身上的赌资拿出来,免得罚款。
”大家一看王某穿着公安的警服,都乖乖地把钱拿出来,经点数共有6000元钱。
其中有一人身上没有钱,王某把他佩带在身上的手机拿走,然后对他们说:“要收据的话,明天来派出所领。
今天没有带收据和扣押单来。
”临走时王某又补充了一句:“如明天要来打收据,你们还要交罚款。
”就这样王某与小李不开任何收据就走了。
【参考答案,有争议】王某与小李应该成立诈骗罪。
(争议答案是:王某对于赌资成立贪污罪,对于非赌资的手机成立诈骗罪)。
8.34岁的王某多年来一直梦想着发横财。
2010年7月,迷信的他请一个算命先生李某为其指点发财途径,李某荒唐地告诉他:“要想富,就去盗。
”王某对此深信不疑,在8月初的一天,盗窃了一辆摩托车。
王某将其盗窃的摩托车推到刘某的修理部内修理时,刘发现该车有被撬的的痕迹,便怀疑为王某所盗,于是产生了将摩托车据为己有的念头。
次日,王某的同伴去取摩托车时,刘谎称摩托车已被失主认出,使得王某未敢将车取出,刘遂将摩托车占有。
【参考答案,有争议】1、王某成立盗窃罪。
2、李某不成立教唆犯(争议答案为:成立教唆犯)。
3、刘某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并不对王某成立侵占罪。
9.赵某在路上行走,被李某骑摩托车抢走金项链,过三天后,李在餐馆吃饭,被赵某认出,李逃跑,被赵某逼进死胡同,与赵搏斗又不是对手,李说:你项链不在身上,我刚偷来一个包,里面有钱,包给你,就当还你的项链了。
赵同意,将包拿走。
【答案】1、李某成立抢夺罪与盗窃罪。
2、赵某的打击行为属于自救行为。
赵某明知是犯罪所得而接受的,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10.张某(女,25周岁)与被害人李某为恋爱关系,2005年8月,张某住进李某家,但未办理结婚手续,也未举行结婚仪式。
11月3日下午,张某与李某发生争吵后,李某及家人外出,张某一人在家。
张某产生自杀念头,将一包灭鼠药放在剩菜里,准备服毒自杀。
张某在服毒前先到客厅写遗书。
在张某写遗书期间(正值吃晚饭时),李某及李某的母亲陈某同时回家,张某看见李某进入厨房后,继续写遗书。
李某因吃了掺有灭鼠药的剩菜,引起中毒。
张某见李某呕吐、抽搐不止,便立即将另一包灭鼠药吃掉,接着跑到其父亲坟前痛哭,被其姐姐发现后送往医院抢救脱险。
在张某吃完灭鼠药后,陈某立即将李某送往医院,但李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设想张某在写遗书时已经预见李某会吃有毒剩菜和没有预见李某会吃有毒剩菜两种情形进行分析。
【答案】1、假设张某在写遗书时已经预见李某会吃有毒剩菜,则张某基于先前的下毒行为有阻止李某吃剩菜的义务,有义务而不履行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2、假设张某在写遗书时没有预见李某会吃有毒剩菜,则张某基于先前的下毒行为在李某中毒后有救助李某的义务,有义务而不履行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11.陈某:某市交警队副队长,在处理事故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虚列支出事故押金等手段,侵吞事故押金25万。
伪造事故调解书,以车辆保险人名义从保险公司骗取理赔金3万。
多次强行要求司机到陈父开办的修理厂高价修车。
某次事故当事人王某不同意去陈父的修理厂,陈某即以年检费名义,向王某征收5000元,并称如果不交,就不允许上路。
陈某还将公安局扣押的汽车上的配件拆装到自己车上。
【答案】陈某的刑事责任:贪污罪诈骗罪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盗窃罪。
12.张某欲入室盗窃,在翻墙时被保安发现,张某逃跑,保安追赶,张某不得已将保安打晕在地(轻伤)。
看到保安晕倒,张某重新翻墙入室,盗走一个皮包。
回家后发现一张保险单、若干假币、一把手枪。
张某便冒充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理赔,获得10万元。
将假币当做真币赠送给朋友,手枪则一直私藏。
【答案】1、故意伤害罪(在盗窃的预备阶段不转化为抢劫罪)。
2\盗窃罪。
诈骗罪。
使用假币罪。
非法持有枪支罪。
13.2001年就读于云南某校的何某,去ATM机查询生活费是否到账时,由于他人打款错误,发现账面余额有百万元之多。
他两天内从9个ATM机取款221次,共计43万元。
随后警察找到他家,他家归还了全部款项。
案例二:某日,郑某在某超市的自动取款机旁拾得一个活期存折(存款人为刘某),存折上显示金额为7万元。
次日,郑某用刘某的姓名和自己的照片伪造了一张身份证,然后到银行进行密码挂失。
一周后,郑某通过银行职员将刘某的7万元转入自己的存折。
涉案款项都尚未取出,郑某即被抓获。
【答案】一、解决此类案件的核心是收款人是否有取款权限。
1、在民法上,银行无法拒绝甲的取款,则承认了行为人对“存款的占有”,行为人取款不能成立犯罪,在取款后,拒不返还的,成立侵占罪。
2、在刑法上,对民法上的“存款占有”进行了限制,即“存款的占有”不是由事实上的支配可能性决定的,而是由正当的取款权限决定的。
银行只对正当的取款权限人有还款义务。
行为人没有正当的取款权限,隐瞒事实取款的,该当于诈骗,成立诈骗罪(在机器上是盗窃罪)。
二、何某的行为成立盗窃罪1、何某没有对错误汇款的正当取款权限。
2、ATM机中的现金在事实上归银行占有。
3、何某从ATM机上取款的行为侵犯了银行对现金的占有,成立盗窃罪。
三、郑某的行为成立伪造居民身份证罪和诈骗罪1、郑某拾得存折的行为本身不成立犯罪。
2、郑某伪造身份证的行为成立伪造居民身份证罪。
3、郑某隐瞒真相,捏造事实,骗取银行工作人员,使其处分了刘某的财产性利益,使得被害人刘某丧失了对“存款的占有”,转而由郑某获得了对存款的不法占有,其行为构成诈骗罪(三角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