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题知识点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题知识点

>>>综合题知识点必修一§1 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的特殊性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提供光、热,维持地球表面温度2)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3)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1) 纬度:①正午太阳高度:一般的,太阳高度越大,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强②昼夜长短变化:一般的,昼越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强2) 云量多少:一般的,云量越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3) 海拔高度:一般的,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

4) 日照时间长短4.大气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气候,与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2)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3)使地磁场产生磁暴现象4)高纬地区出现极光5.晨昏线与昼夜交替1)晨昏线的特点:i.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ii.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iii.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iv.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跟经线圈重合v.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vi.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跟地球自转方向相反2)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i.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ii.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6.日期界线与范围的确定1)日期变更线:自然变更线(无数条)——动界线人为变更线——定界线2)若把全球分为“今天”和“昨天”两个日期,那么“今天”所占的比例=180°经线的地方时/24.§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质构造1)背斜和向斜2)断层形成: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分类岩块上升:地垒→断块山(泰山、华山、庐山)岩块下降:地堑→河谷或盆地(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板块相互张裂:水平大断层(东非大裂谷)3)地质构造的应用背斜石油、天然气地下隧道(结构安全稳定、不易积水、易施工)采石(顶部:工程难度小、成本低)向斜:水断层水水库、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带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流水——在湿润地区表现明显风力——在干旱地区表现明显冰川——在高山、高寒地区表现明显#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修建梯田、填海造陆等3.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的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3)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环境4.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体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5.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下垫面因素: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不同其他:其中气象因素影响最大6.大气的水平运动i.一般来说,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ii.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iii.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最终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最终与等压线斜交指向低压iv.气压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7.气压带与风带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南北对称分布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低气压带——降水较多高气压带——降水较少低纬信风带——降水较少中纬西风带——降水较多4)季风环流5)亚欧大陆气压活动中心:冬季——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6)理想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大陆西部气候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大陆东部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①地中海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季风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7)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特征表8.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与天气2)低压、高压系统1)水循环的过程2)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环节最多)、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i.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ii.更新陆地淡水资源iii.调节全球热量平衡iv.大规模物质输送:塑造各种地表形态10.水资源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2)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华北地区主要原因:自然原因——春季升温快、降水少,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工农业需水量大、水体污染解决的途径:开源——适当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利工程解决季节和年际变化;跨流域调水节流——生活中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工业生产中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暖流增稳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 影响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渔场的形成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纽芬兰、北海)深层海水上泛(秘鲁渔场)3) 影响海上航行:顺洋流可加快航速,逆洋流可减慢航速寒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不利于航行; 洋流从极地地区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4) 影响海上污染物的净化和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例黄土高原上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变得支离破碎,黄河中泥沙含量增加,同时使表层土壤更加贫瘠,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生态环境变得脆弱;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河床沉积,使下游河道形成“地上河” 2. 地域分异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西风漂流:北暖南寒 北印度洋海区为季风洋流——夏顺冬逆1)影响山地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山地所在的纬度、山地的高度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山地所在的纬度、山地降水量、山坡的朝向3)在同一座山体上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通常是:向阳坡比背阳坡高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综合开发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热带雨林地区可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粮食只能一年一熟我国东部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则以畜牧业为主§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以全球变暖为例)自然原因:目前正处于间冰期原因人为原因:①过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破坏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调整冰川融化,海水膨胀,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灾害事件多发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影响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措施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全球合作控制人口增长2.自然灾害与人类1)寒潮特点:大风、降温,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危害:农作物、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2)台风形成:热带、副热带海域强烈发展起来的气旋特点:强风暴雨、风暴潮,易发生洪涝灾害危害:大风破坏植被、建筑等,对沿海地区渔业生产造成损失3)干旱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防治:健全农田灌溉系统,节约用水,科学合理灌溉4)地震形成:板块运动危害: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洪涝灾害①原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于夏季季风气候不稳定(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北旱南涝)冰雪融化、滑坡、泥石流等其他原因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汇水速度↑河道淤塞,排洪能力差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萎缩,蓄洪、滞洪能力↓②治理措施工程措施兴建水库,修筑堤坝,疏通河道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游地区退耕还湖完善农田排水系统和城市下水道系统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严格控制滥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洪水的预报和监测等必修二§1 人口与城市1.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①问题环境承受压力过大,人均拥有的资源减少青少年及儿童比重大,教育、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措施采取控制人口的政策(如计划生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等2)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过慢,甚至0或﹣①问题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家庭负担过重生产资料过剩②措施鼓励生育,接纳外来人口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服务体系2.人口迁移原因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交通通信、文化教育)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意义调节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效应①对迁出地: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②对迁入地:促进经济发展,环境压力增大③对社会经济: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的国家,明显改变世界人口分布;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促进人种基因的交流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4.中心商务区:①经济活动最繁忙;②人口流量昼夜差别较大;③建筑物高大密集④垂直分层明显;⑤地价高;⑥交通通达性最大5.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城市数目较多,城市相距较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大6.城市中绿地的位置及作用位置: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作用:净化大气、吸烟滞尘、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7.判断城市功能分区的位置8.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④城市人口增加;⑤城市数目增加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③对气候的影响——如城市热岛、雨岛、雾岛④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4)城市问题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5)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2 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和地形等(变化较小)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消费、政策等技术经济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等2)农业地域类型:①水稻种植业:i.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ii.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劳动力丰富需求量大、经验丰富iii.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小农经营(家庭为主,人均耕地少→集约经营)水利工程量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大力投资兴修水利)单产高(精耕细作)商品率低(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加快机械化发展)科技水平低(靠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②商品谷物农业:i.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典型:美国中部平原)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ii.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水运、公路、铁路)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核心特点工业发达(机械、电力、农药、化肥)科技先进市场广阔iii.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多种植小麦和玉米,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③大牧场放牧业(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i.分布: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ii.区位条件分析(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市场广阔iii.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生产对象:牛(美、阿)、羊(澳、新)iv.阿根廷的发展措施: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牧草、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④乳畜业(面向市场)i.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地区,及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ii.区位条件饲料因素:气候温和多雨雾,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利于牧草和饲料种植市场因素:经济发达,城市水平高,需求量大人们的饮食习惯交通便利iii.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⑤混合农业i.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ii.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珠三角的基塘农业iii.区位条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气候温湿、降水适中;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下)历史悠久、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方式、技术先进)iv.特点:生态农业;有效地利用时间和安排农业活动;生产灵活性强,市场适应性好家庭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英国是主要出口对象等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