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导学案(统编版)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导学案(统编版)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1.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4.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5. 积累苏轼名句。

1.积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把握苏轼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一、走近作者:苏轼 (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

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工枯木竹石。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二、了解词牌常识1.词牌的内涵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种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词牌,这是因为各家叫法不同。

2.词牌的分类(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后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未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明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三、了解豪放派词: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四、了解背景:《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五、解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

“赤壁怀古”——怀古诗。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目的还在于“写今”。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六、了解名家点评:(1)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

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2)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

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

“故垒”句至次阕“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

“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折到自己。

“人生如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

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

周郎是宾,自己是主。

借宾定主,寓主于宾。

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

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清代学者黄苏七、积累基础知识:(一)字音:羽扇纶.巾(ɡuān) 樯橹.(lǔ) 酹.(lèi) 瑾.(jǐn)(二)释义:1.词类活用(1)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2)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手摇羽扇;头戴纶巾(3)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2.古今异义(1)大江..东去古义:指长江。

今义:江河的通称。

(2)千古风流..人物古义:英雄。

今义:指跟男女情爱有关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轻浮放荡。

(3)故国..神游古义:这里指旧地。

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祖国;故乡。

八、朗读节奏: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诵读提示:“~~”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九、内容解读:(一)白话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

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二)赏析结构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三)赏析内容:1.赏析上片:(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

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

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

“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2.赏析下片:(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