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处在一个青春朝气、蓬勃向上的年龄段,不可能像老成持重的成年人一样,凡事都自我约束得好好的——因为年轻人,就要去大胆尝试,就该去探索、去求知,这是天性使然,也是大学生之所以是祖国希望的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中学生来说,他律的作用,明显大于自律——因为要探索要尝试,就免不了容易出界,容易踩线。
这个时候,他律就会帮助我们在安全范围内,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效果。
大学生愿意鞭策自己去大胆尝试,探索,求知其实就是自律的过程,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向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好比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球赛,为什么要有裁判?不能说所有球员都很不自觉,都不懂得自律,但是一旦比赛激烈起来,自然看不清球是否出界了,看不到自己或者别人是不是越位了。
因为球员的精力,都在球上,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裁判的他律,比赛是肯定进行不下去的。
球员们的自律当然重要,但是,单单依靠“革命靠自觉”的自律,肯定是不行的;相反,只有有适当的他律存在,就能确保大家都在规则之内进行比赛,一切都如水到渠成般的顺畅。
确实,有些事情单靠自律是不够的,我们并不反对他律的作用,但是我们这次的辩论重点在于自律比他律好,没有良好的自我规范意识,又怎么能听的进别人的建议呢他律,是来帮助我们的,而不是来限制我们的,一个懂得良好地运用他律的帮助的人,才更容易成功——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不能说他不想当贤明君主,但是,如果他不能容忍魏征对他到处掣肘的严格他律,如果不是受到魏征的帮助,他必定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李世民能够听从他人的建议与他个人的品质是分不开的,在历史上,李世民也有过杀掉魏征的想法,如果不是他能够自律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他又怎么能多次听从魏征的建议呢他律,是外在的规律,主要表现在理性对个体欲望的约束、驾驭和把握上。
这种理性不是个人的理性,是社会的理性,柏拉图形象地将外在的理性和个人的内在欲望的关系,比喻为烈马和驭手的关系,称之为超自然的理性。
人的道德观念的养成都是社会道德的理性“命令”铸造而成的,外在的强制力量不可或缺。
没有外在的强制力量,道德的建立就无从谈起。
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条件,自律是在他律的作用和影响下,人们在内心深处逐渐形成的一整套潜移默化、自觉遵守的规范;自律又是他律的极好补充,把他律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主动遵守这些规范,这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样重大。
社会成员的行为如果仅仅依靠他律来规范,全体成员没有丝毫自律意识,整个社会就会始终处在矛盾对立之中。
这种社会也是不可想象的。
社会这部巨大而精密的机器,并不能仅仅依靠每个人的自律就保证顺畅地运转,还要依靠他律。
如果站在社会架构和运转的角度上看,他律甚至比自律更为重要,因为作为他律具体化的道德规范、法律、契约、信用保障、现代制度、社会监督等等,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外部条件,离开了这些,整个社会将不能正常运转。
自律是他律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假如人们没有了自我约束的意识,再非常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也会变成一纸空文,因为人们根本不会去遵守他,社会又怎么可能运转呢他律由他人引导,约束,有一定的标准,不象自律可波动性大,不能确保文明习惯的养成。
又怎么能确定他律标准的正确性他律对中学生的文明习惯的保持有可靠性和长久性个人的文明习惯要靠自己去养成,改正,保持他律具有权威性他律标准也是在自律后养成的个人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他律相对于自律有很大的优越性。
因而我们要贵自律而重他律。
而且,自律必须由他律引起。
人最初并无自律意识,在成长过程中文明习惯受他律约束,培养,才建立起自己的内心准则,因而自律是他律的内化,他律被轻视,又何言他律的内化。
历史的车轮不停的运转,他律是养成文明习惯路上的关卡,把不文明淘汰,引导走向文明!关于自律与他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对方辩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认识错误:对方辩友把他律与自律分割开来我们所辩论的观点是自律与他律哪个更重要,而非要自律还是要他律。
2 过分高估了自律,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意识形态也是分散和不统一的,在不同意识形态的控制下,自律如何在社会中达到统一,进而附和社会的利益,推动社会发展。
3 人是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在利益的驱使下,自律所依照的道德法则只能成为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因而必须用他律加以规范。
4 自律由他律引起的,是自律的内化,没有他律,自律就没有形成的基础,离开他律的自律只能是无律。
5 他律的对象并非局限的,他律不仅针对有错误行为的主体,而且对于没有发生这种行为的主体也有约束作用,如法律的禁止即是约束法行为的主体。
6 社会发展至今各项工作都必须纳于他律的范畴中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发展,总体看来,他律重于自律。
自律是指自己约束自己,自觉遵守道德;他律是指靠外界督促、约束来遵守道德。
我方认为:他律,相对于自律,更加有利于成长,更加有利于思想道德的成熟,更加有利于自律能力的培养。
而自律则指的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规范,对各种法规自学的认识,是没有处在监督下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他律”指的是道德法律等对个体的约束。
社会正是在这种两种方式的结合下有效地实现文明的,一味强调养成文明习惯靠自律,或偏重养成文明习惯靠自律,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既不务实,又不现实。
首先,文明的标准存在着不确定性。
要知道个人的自律是没有整齐划一的,也就是说各不相同,那该如何加以统一呢?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文明也如此,你没有一把度量的标尺,何以判定这个人是否文明呢?就如今天我叫家长帮我做了一件小事,有人并不会认为有失于文明,但其它同学是否得出一致的的看法呢,仅仅是我个人的判定标准对方辩友是如何界定的呢?我无从知道,而且我相信在场的各位判定标准也不可能各是统一的吧。
这时我们会遵循,跟外界的道德准则,法律等一系列对方所谓的外力他律。
也应因他律作为一个准绳时时给予衡量。
对方辩友,当你所谓的自律的动力,标准保障都来源于被你们认为不是主要的他律时,你们还能信誓旦旦地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自律吗?其次,我方认为文明习惯是要放到社会上来看的,如果硬要把它放到个人来讲,你认为鲁滨逊在孤岛有什么文明可言吗?只有放在社会上,文明习惯才会有意义。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急需在全社会进地他律,来完善各种文明规则,构建完善文明体系,对于文明这种种规则,应该以道德的形式固化,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以行政或执法的手段对非文明进行惩罚。
再说了,文明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靠后天的教育不断形成的。
因此,我方认为,文明习惯的养成靠自律是脆弱的,只有靠他律才能使文明习惯坚强。
就如一片林子中都长满虫害。
你若其发展下去,来年你还能看到一片葱郁的树林吗?这时我们就要发挥他律的作用。
运用各种方法来治理病害,只有外在的他律界入,这片树林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
当然了,在我们文明有所缺失的今天的确令我们担忧,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我们可以先用社会的基本首先规范来引导你,规范你的行为,如果还是无法纠正你的行为,不要紧,我们还有法律这个终极他律来强求你执行呢!是啊,我们都希望能通过人人都达到自律来实现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生活,但在我们现行的社会里,这只能是一个在内心架构的自由王国。
但是很短暂的,它不容许我们用多的时间来幻想自由王国生活还是回到现实中来吧,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法律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他律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并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慑于自身利益的损害(不是由心而发的信仰)而遵守法律,这是他律无形中的内化思宾诺沙说:"本能是最好的动力,但却是最危险的向导。
孔庆东博士说:以往教育强调自律,强调我们的苗子,天生就是高大全,使得协作与融合精神没有了,3个中国人,就变成了一条虫了。
社会文明,从简单点的层次理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
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这就是社会文明。
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
——幸田露伴即使号称圣人的孔老夫子,也还要“吾日三省吾身”,严格自律即使是夫子,也还要修炼到古稀之年,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中学生,我们敢说“自律”可以缓行吗?!!……中学生,处在一个青春朝气、蓬勃向上的年龄段,不可能像老成持重的成年人一样,凡事都被约束得好好的——因为年轻人,就要去大胆尝试,就该去探索、去求知,这是天性使然,也是中学生之所以是祖国希望的原因之一(如果某个地方的中学生,全都是老学究一样的,这个地方还有青春动力吗?)所以,对于中学生来说,相对于被迫式的“他律”,“自律”无疑更重要……“他律”总有“不在服务区”的地方——独自一人,没人看到的时候,谁来帮我们“他律”?!但是“自律”,是一种发自内在的,随时随地和我们在一起的良好品质,可以做到7乘24,“无缝对接”、“全网络覆盖”——要做到这个,也只有“自律”!!!注意:【自律】,是来【帮助】我们的,而不是来【限制】我们的,一个懂得良好地运用【自律】的帮助的人,才更容易成功当然,我们不是说【他律】不重要,恰恰相反,我们一开头就强调了:【他律】很重要,但是,有比【他律】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律】——只有【自律】,才真正无时无刻伴随着我们,帮助着我们首先,为何学校文明建设?学校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透过中央文件精神,我们应该把握的是一学校主体为基础通过贯穿全过程的各方努力而达到和谐校园的文明建设。
其次,为何自律和他律?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自律即指个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良心,依靠内心的自省,自觉来调节自己,丰富,发展和圆满自己的言语,行为;他律则是指依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法律规范,并以社会舆论,社会奖惩罚等为动力,促使人在言行上循规蹈矩,两者缺一不可。
蛋究其本源,只有自律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推动力。
着恰恰是学校文明建设主要依靠对象的评判标准。
试问:若无自律,诚信,求是,笃学,致公之校训何以恪守?二问:若无自律,八荣八耻致精神何以深得民心,全面贯彻?再问:若无自律,道义何大成于众,善恶孰细分于人,学校怎样发展,文明偶哪来的前途!从文明的构成来看。
恩格斯说过:不论什么时间也不论什么领域,文明的要素都必须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环境文明,人体文明和精神文明五个方面。
在低层建设中自律和他律共同参与,保障了文明底线。
在高层建设中自律则高屋建瓴,拓宽了文明的渗透范围,引领着文明的发展方向。
显然,我们并不否认他律的不可或缺及辅助和保障作用,蛋自律的功能分配和责任划分使后者具备了完整意义上的决定性。
从本质上看。
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校园人,集施力者雨作用方于一身。
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因此,自律是最终载体,其程度高低也必然影响着他律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