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及在各国的应用摘要曾经用于解决经济危机的凯恩斯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行不通了,经济道路的选择又走入了一个十字路口,自由主义最终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各国经济复兴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伦敦学派凯恩斯主义哈耶克自罗斯福改革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相继执行凯恩斯主义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在政府提供大量企业定单的同时,社会被建成一个高福利社会,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求都由政府出面满足。
同时为失业的人群提供比较高的生活环境,这在人们看来是一个不错的社会,但是它带来另外的负面效应。
第一是政府的财政赤字,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量花钱刺激经济的做法使政府大量负债,为了继续政府的政策,人们不得不靠发行新货币来补充,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是高福利社会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就业,因为没有其他的开销比如医疗、教育和住房。
而且失业救济还比较高,所以没有体面和轻松的工作宁愿依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在经历美国经济战后繁荣后到了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久拖不绝的越南战争和与苏联在全球争霸的巨额花销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
与此同时,战后的日本一穷二白,人们都积极的寻求重建,在经济高速增长开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为240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6.0%。
一些全球闻名的大企业都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步,战后的日本人以疯狂工作而闻名世界,与美国人不愿意工作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日本也采取政府主导经济的做法,但是日本却以大量的出口补回了财政上的赤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内部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美国人不得不寻求变革,自由主义又进入视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谋求财富的驱使之下使市场配置能够趋向合理化,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新自由主义有很多流派,主要有:伦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
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
他长期活跃于反凯恩斯主义、反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中心。
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
他认为,“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
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
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
现代货币学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
这一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主张,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效应,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和其他商品、其他金融资产是一样的资产。
人们保留商品、债券、股票没有区别,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替代。
因而,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总需求。
货币需求函数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可以通过数字统计测量出来。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和领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现代货币主义创始人。
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从传统自由主义出发,强调与“人们之间关系有关的意义的自由”。
他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之所以不稳,是货币受到扰乱,所以货币最重要,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产量、就业和物价变量的唯一重要因素。
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是可以稳定的。
他极力主张货币政策只要求货币数量稳定的、有节制的增加,即支持长期的货币规则或目标。
除此之外,不需要政府干预私人经济,应让市场机制完全地充分地发挥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他们认为人是理性的,总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事关自己的选择和利益,个人会调用自己的智力和资源,对它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推测。
人们会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可得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做出预期。
由于理性预期的作用,市场机制能确保充分就业均衡,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要么归于无效,要么加剧经济波动,因此是不必要的。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芝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卢卡斯。
他以经济人理性和人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设为前提和立论基础,用货币周期模型论证和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得出了凯恩斯主义政策无效因而无需政府干预经济的结论,他强调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引发了一场“理性预期革命”。
他首创新增长理论,把经济运行的源泉和动力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内生积累与增长,这种积累和增长不仅能使人力资本本身的收益递增,而且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可以使经济增长动态化、长期化。
供给学派:他们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
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
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
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供应学派认为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
宣扬正是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
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呆滞,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涨。
这时再加上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势必加剧。
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因此,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
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做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
他们还宣称,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
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
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
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
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不管什么学派,新自由主义的共同特点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作用。
因此,减税是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干预的有效做法,把政府投资变为私人投资。
另外,私有化则是另外一个必要的政策,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经营不但有提高企业效率的好处,还可以减少政府在该领域的影响力,能够更好的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减少福利的政策很难得到国民的支持,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政府不作为也很难得到民众的支持,所以,新自由主义者又吸取了凯恩斯主义的一部分,主张政府可以实行宏观调控,同时实施一定的福利政策。
1981年1月,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共和党罗纳德•里根就任美国总统。
里根政府从治理通货膨胀入手,试图一劳永逸地摆脱因扰美国经济的“滞胀”困境,实现经济的振兴,从而形成了一整套被称为“里根经济学”的经济政策。
里跟将所得税降低25%,减少通货膨胀,降低税率,扩大军费开支,撤消对商业的管制行为,使美国经济在经历1981-1982年的衰退后走出危机,开始增长。
与此同时的欧洲也开始施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她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在她整个任期内,她切实执行的政策使她获得“铁娘子”的称号。
这些政策为严密支配内阁阁员,严格执行金融政策,促使工会服从法律的约束,以及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在她执政后期,她经教育、卫生保健和住宅的民营化,把“撒切尔革命”由财经和工业扩展到新的社会政策领域,她实施的政策使英国走出了经济危机。
在法国和德国同样开始了国营企业私有化的进程,以前的国企被政府出售成为私有的公众化股份制企业,同时政府也减少了在经济领域的干预行为。
在这种政策的推进下,从美国开始出现的信息革命得到了来自私人的大量投资,由于减税使企业的经营更趋向积极和冒险,风险投资大量出现,美国的信息产业一举成为最大的产业,新公司不断涌现,人们开始进入那种疯狂追求财富的状态,股票市场和各种金融市场开始疯长,美国经济越来越好,信息革命的风暴跨出美国,蔓延到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驱动力,整个世界经济也趋向好转。
但同时代的日本由于投资过度导致的泡沫破裂,使资金离开日本回到美国,日本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的进步所引起的增长停滞,让位给美国的信息产业,开始了日本历史上十年经济停滞的历史。
而苏联则陷入阿富汗战争的泥潭,加上与美国的争霸,由于计划经济的缺点导致的经济效率低下逐渐显现,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使苏联经济逐渐恶化,苏联控制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首先爆发革命摆脱苏联的控制,继而1991年苏联因经济恶化而解体。
与此同时,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发现了计划经济的一些缺点,开始了经济转轨,首先将农村的土地变相分配给私人(土地承包制度),由于收获的作物只要交纳一定的粮食和税收之后都是自己的,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长期困绕中国政府的粮食问题一下子被解决了,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扩大,并且积极引进外资,同时开放了除粮食以外的各种消费类商品,各种轻工业商品的产量开始大涨,民用工业品的长期短缺问题被解决,第一批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始营业,在中国的南方广东形成最早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打工和下海经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形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经济繁荣,出口开始形成,中国和世界经济开始接轨,但市场经济带来了市场经济的问题,80年代主要是通货膨胀和国营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国家和民间的大量投资带来通货膨胀,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85年,物价上涨幅度是8.8%;第二次是1988年,物价上涨幅度为18.5%;第三次则是从1993年开始,持续达三年之久,直到1996年,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国营企业的效率低下使他们运营艰难,而企业承包制度却带来了贪污和腐败问题。
而1991年苏联解体给中国领导人一个沉重的信号,邓小平于1992年重新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这一次步子迈得更大,不但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而且开始执行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国有企业破产和私有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