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虎门销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综合性学习,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银铃话吧——我知道的英雄人物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虎门销烟》,认识了一位英雄人物——林则徐。
你还知道哪些英雄,能讲讲他的故事吗?二、复习导入1、总结话吧:越是危难时刻,越能见出英雄本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虎门销烟》,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课文中是怎么形容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壮有三种解释。
出示:A.强壮;B.伟大、有气魄;C.增加勇气或力量。
请同学们选出最准确的答案。
谁能说一说伟大壮举是什么意思?二、精读课文师:为什么作者说虎门销烟是一伟大壮举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一)自学时间目标展示:读读课文2—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能表现“壮”,用横线画下来。
再读一读这些语句,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二)汇报交流。
1、学习第二小节:出示第二段。
(1)第一句:平常的虎门寨就很美丽壮观。
而今天则显得分外“壮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心情。
(课件)原来作者描写虎门寨壮丽的景色是为了衬托人们期待和激动的心情。
(2)第二句:出示。
你为什么找这一句?你是如何感受到它是伟大壮举?(水泄不通,理解,泄,溢出。
连水都流不出来,形容人多。
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当时人山人海的场面吗?)还有其他同学也找了这一句吗?你们又从哪里感受到当时的壮观景象呢?(各地、闻讯而来、挤、宽阔的海滩)(两个人朗读、齐读)(3)第三句:出示,除了人多,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场面的壮观?(彩旗林立、身着朝服、外国人到场说明了什么)总结:人多,彩旗多、官员多、外国人也到场,说明场面壮观,从而让我们感觉受到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
引读:如果给你配乐,你觉得第二小节应当搭配什么样节奏的音乐?为什么?生:节奏快一些的音乐,因为人们的心情很轻松,大家兴致勃勃。
生:紧张的音乐,因为害人的鸦片终于要销毁了,不能出任何差错啊!师:语文,是感性的。
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不同,体会各有千秋。
试着读出你自己的节奏。
(生练读——请一生读第二小节)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还有哪里能让我们感受到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出示“午后二时许……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学生自读)——在这一段中,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理解“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闭上眼睛,想一想很多门礼炮一齐鸣放的场景,有什么感觉?“沸腾”这个词语是不是很熟悉?还记得江主席乘坐的专机降落时人们沸腾的场面吗?还记得天安门广场上鲜花与彩灯浑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的沸腾场景吗?现在你能读出当时的壮观了吗?其他同学还找到了哪些句子?【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说明虎门销烟是令全世界都震惊的事情。
这也说明它是一个伟大壮举。
师:是啊,这是一个让历史铭记的声音,一个让世界记住的时刻。
能读出你心中的旋律吗?【硝烟的过程】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生:我觉得销烟的过程很详细。
师: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能体现它是伟大壮举呢?生:只见一群……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师:你真会查找信息,能领着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吗?(出示句子)作者是怎么把销烟的过程写清楚的呢?在这句话中找一找,看看销烟的过程分为哪些步骤。
用笔圈画出来。
生: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如果把这些动词都换成放,可以吗?为什么?我们请男同学读一读原来的词语。
女同学读一读换成“放”的词语。
比比看,有什么感觉?生:因为盐巴不能堆积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
师:说得好,看来用好动词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生:我觉得用“抛”的时候,读起来特别有力。
(边说边做动作)生:我也是这样觉得,好像“抛”得特别用力,我感觉仿佛抛出去的不仅仅是罪恶的鸦片,而是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的可恨的侵略者。
师:说得多好啊,作者不仅准确地写出了人们的动作,还将人们的心情都表现出来了。
在我们平时如果也能像作者这样精准用词该多好啊。
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几句话,学一学怎么用动词吧!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人们通过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来销毁鸦片的情景。
你知道这些步骤的先后顺序吗?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了你?生:(“先……再……然后……”)师:你真会读书。
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的“销烟”图。
师小结: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震惊中外的销毁鸦片的壮观场面,你们自己读着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你能不看书,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把销烟的过程说一说吗?好,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生:按要求复述。
(二)学习第4、5、6自然段。
1、师:虎门硝烟真是轰轰烈烈,这真是“伟大壮举”!这么多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同学们你们高兴吗?老百姓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第4自然段)生:朗读。
师:老百姓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能用你的声音读出激动的感觉吗?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高兴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发出什么样的欢呼声?师:想象你就是当时的老百姓,你会说些什么?生:我们终于把鸦片烧掉了,烧掉了……师:你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内心的激动吗?生再说。
师:同学们,谢谢你们真诚、真情的欢呼,你们严肃、坚毅的表情令老师感动,这是真正的历史,鸦片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鸦片危害的图片。
如果不销毁这些鸦片,它们会流向哪里?在我们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能说一说吗?2、鸦片侵入中国,仅仅是白银外流吗?是啊,鸦片害人!林则徐正是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他说过这样一段话:若犹使其泄之……所以他下定决心要销毁鸦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销烟一共持续了多久呢?——23天,销毁了多少鸦片——二百多万斤!【板书:23天】把大约这么多的香烟抛进石灰池,销毁它们,大约只需要几秒。
23天,1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板书:23x24X60X60,等于1987200秒】生:看到这一场串的数字,我觉得销毁了这么多鸦片。
师:据统计,大约销毁了200多万斤鸦片,数量庞大,难怪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
6月3号开始销毁鸦片,持续23天是6月26号,这一天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能读好第5段吗?整整二百多万斤鸦片,如果不销毁,会毒害多少中国人的身体的心灵啊!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看了这组数字,你想说些什么?是的,鸦片害人!可恶的英国人用鸦片来伤害我们的身体!掠夺我们的财富!如果不禁烟,在这之后,又会有多少个二百多万斤,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像魔爪一般掠夺着我们的财富,像毒蛇一般吞噬着我们的身体和灵魂。
你们说,我们应不应该禁烟?让我们一起读第5自然段,读出我们的决心和气势!听着你们充满激情的朗读,老师知道你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情的波涛在翻涌。
如果你就处在虎门销烟的现场,你会说些什么?生汇报。
看到这些害人的鸦片终于被销毁了,当时的老百姓该是多么解恨,多么激动啊!现在能把第4段读得更好吗?在虎门销烟的现场,不仅有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还有什么人?找到了吗?你从哪里找到的?生汇报。
还有文武官员,还有外国人。
出示:“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人”。
读读这两个短语。
你明白了什么?是啊,把外国人请来,就是为了告诉他们,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你们真会读书,知道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循环往复地分析文章,这可是帮助我们解决疑问的好办法。
除了外国商人,还有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呢!这些文武官员难道不知道鸦片的危害吗?他们为什么没有销烟?生:他们害怕侵略者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生:他们自己收到了鸦片的毒害。
师:虽然林则销烟有功,但英军他强大了,用军舰撞开了清政府的大门。
清政府迫于压力,讨好英军,林则徐被道光帝革职,发配到了新疆。
如果,他知道自己是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还会硝烟吗?(生交流)师:林则徐即使个人落魄了,仍忧国忧民,怀着满腔愤怒,写了这样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PPT出示】想读懂这两句诗吗?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不论是生是死,是祸是福,我都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同学们,这就是林则徐!你们说,他是不是一位英雄?我们中国人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扬眉吐气,是因为谁?虎门销烟不但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还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侮!(板书:不可欺侮)师: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同时也激励自己吧——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三、走进一段历史,铭记这个难忘的日子。
孩子们,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处在水深火热的屈辱之中,是林则徐挺身而出,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而1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祖国终于变得强大,而我们,也终于拥有了幸福的生活。
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站在这位民族英雄的塑像前,面对着他庄严而深沉的神情,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来,拿起我们的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生:在音乐《沉思曲》中写。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面对林则徐的铜像,谁愿意将心中的话说给英雄听?(和着音乐)生汇报。
师: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记住了这个名字——林则徐,记住了1839年那个难忘的日子——6月3日,更记住了那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虎门销烟。
五、板书设计8、虎门销烟伟大壮举不可欺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