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
滴水六﹒二一布依歌节溯源
滴水村奇山秀水,生态良好,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蕴酿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滴水社区前称滴水村,由董谷一名演化而来。
董谷与滴水,均由社区境内的滴水岩子而得名。
兴义历史上有名的“狮子山瀑布”,就是现在的滴水岩子。
清朝咸丰《兴义府志》,民国《兴义县志》关于《狮子山瀑布》一节记载:“花水河(即今天的弯塘河)从县城东北狮子山麓流下,深十数丈,形成飞瀑,董董之声响若雷鸣,数里可闻,其下田坝深壑如谷,有寨名‘董谷’。
飞瀑流处如雨如雾,岩上芭蕉常在细雨滋润之中,其景其声,构成‘雨洒芭蕉’奇景”。
与城中大佛洞山“犀牛望月”,小岛公园“跋浪亭”齐名,并称清朝与民国时期的兴义八景。
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黄草坝设兴义县,全县有村级屯寨433个,董谷名列其中。
董谷一名,历经明朝、清朝、民国,直到建国后,一直沿用600多年。
1958年实行公社化,董谷高级农业社改称大队,工作队以滴水岩子最近为由,改称滴水大队。
滴水一名出现后
沿用至今。
董谷是兴义明清时期布依族土司黄平营下属十三马目之一的“内直马”,也是土司府的第二府衙。
标志着布依族土司权势地位的马目府,花园、接官厅、寨门、太阳庙、龙王庙、牛王庙已不复存在。
但记载着布依族黄姓迁徙史的祖坟碑、马目墓,保护寨子安全的营盘山,祭祀祖先、办学育人、村组办公的黄家祠堂,屯集兵马抗击吴三桂保护黄草坝城的老营盘山,这些历史时代的建筑物仍会诉说滴水六百年来的兴衰曲折与顽强。
滴水最早居民,系明朝初年由湖广江西调北征南将士落业于此的后裔。
其中布依黄姓,由原籍迁徙一步到位落业于此,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至今已有628年。
查郎贺岑韦等姓布依族,辗转迁徙,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陆续定居于此,也有300多年。
民国以来,汉苗等族迁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通婚,到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家庭有两个以上民族,成了真正的民族大家庭。
各民族的迁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体现布依族农耕文化的土地崇拜、山水崇拜、耕牛崇拜、祖先崇拜。
这些崇拜,把对土地、山水、耕牛、祖先的朴实的热爱与崇敬,演变成虔诚的祭祀。
逢年过节,春种秋收。
以致婚嫁乔迁,孩子满月,或者良辰吉日,各姓村民集会,庄重的祭祀庆典之后,便各寻所爱,或歌或舞,尽情欢乐。
布依族历来崇尚婚姻自由,集会便是年青人浪哨赶表、谈情说爱,寻觅心上人的极好机会。
布依语的“浪哨”,汉语称“赶表”,其基本过程是:青年男女初次见面,并不相识,首先互称“老表”。
一句亲切的称呼,为感情的发展升华铺下极佳的伏笔。
认识之后,或集体对歌,或成对交谈,感到对方可信赖之后,互相赠送礼物。
几来几往,双方认为条件成熟,男方便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婚,逐步走向婚姻程序,很多幸福家庭就这样萌芽、成长、成熟。
文化大革命,这些活动与祭祀一起被视为“四旧”而废止。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好转,群众对文化需求增强。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这一天,一些年长的民俗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自筹资金,在神树丫口平整歌台,唱歌唱花灯,形式内容逐年增加。
滴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发现后,主动拿出部份经费出面组织举办,把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定为滴水布依歌节,神树丫口定为歌台,进行扩建,把群众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向积极健康方向引导。
从2004年开始到去年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深受群众欢迎,参加人数由两三千增加到去年的近三万。
每年进入六月,群众心思进入歌节,乘凉聊天,话题离不开歌节。
歌节宣传了滴水,历练了干部能耐,激发了群众斗志,密切了干群关系,延续了数百年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