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温度计的秘密》必做 1 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器材:保温杯(内装热水)、小烧杯(一个装有冷水)、水胀缩实验小瓶(由带塞针剂小药瓶、红色水、细饮料管构成,在管外套一个小胶圈,用来标记管内液面高度)、用与上面相同的方法组装的煤油胀缩实验小瓶、酒精胀缩实验小瓶。

实验过程:1.将水胀缩实验装置细管外的小胶圈调至液面位置。

首先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管内液面有什么变化;再将小瓶放入冷水,观察管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2.学生汇报讨论: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3.做煤油、酒精胀缩实验。

4.学生汇报讨论。

实验结论:根据水、煤油、酒精有热胀冷缩性质,归纳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小药瓶要贴上标签,不要混用。

四年级下册第二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必做 21.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小气球、细线、盛开水的保温瓶实验过程: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

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灌进开水加热,由于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原来垂下的气球就会竖立胀大。

把锥形瓶取出,随着瓶内空气冷却收缩,气球又逐渐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

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

如果能找到壁很薄的气球,光靠手掌提供的热量(双手握瓶),也能使气球竖立起来。

四年级下册第二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必做 3 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实验过程:1.在木板上钉两个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四年级下册第三课《认识岩石》选做1实验名称:采集、观察岩石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铜钥匙、放大镜实验步骤: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

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

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

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3.观察岩石的内部。

用手掰开或者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一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实验现象及结论:花岗岩,花斑状,很硬块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

页岩,红褐色或灰色,较软,薄层状结构,遇盐酸无反应。

石灰岩,青灰色或褐色,较硬,颗粒状结构,遇盐酸冒泡。

大理岩,纯白色或有花纹,较软,颗粒状结构,遇盐酸冒泡。

四年级下册第四课《做个岩石百宝箱》选做 2实验名称:做个岩石百宝箱实验目的:制作岩石标本实验材料:木板、三合板、采集的各种岩石、标签纸实验步骤:1.用木板、三合板等制作一个标本盒。

2.将采集或收集来的岩石洗净,加工成适当大小。

3.将选择好的各种岩石装入盒内,贴上标签,留做标本。

四年级下册第六课《岩石的风化》必做 4实验名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2.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

实验结论: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

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土壤里有什么》必做5实验名称:土壤成分分析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烧杯、量筒(或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铁网、一小块土壤。

实验过程: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或试管)里,尽量搅拌,然后静置。

观察出现什么现象?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滴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观察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有什么现象发生?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会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或试管)里,尽量搅拌,然后静置。

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砂,上层是很细的粘土。

这说明土壤中含有颗粒较大的砂和很细的粘土。

3.烧干水后,发现玻璃片上就会有一些“脏”的痕迹。

说明土壤中含有溶于水的物质,例如盐类。

注意事项:在搅拌时不要碰容器壁,加热时不要烧手。

四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壤的种类》必做 63.实验名称:土壤性质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三种土壤的特点。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砂质土、壤土、黏质土,去底塑料瓶、纱布、玻璃杯、支架。

实验过程: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支架上,并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

2.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实验现象:砂质土渗水最快,粘质土渗水最慢,壤土渗水适中。

停止滴水后,盛砂质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最少,盛黏质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最多,盛壤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适中。

实验结论: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

壤土:渗水中,保水性能中。

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

注意事项:1.塑料瓶内加入沙质土、壤土、黏土应该同样多。

2.三个塑料瓶内应该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四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壤与植物》选做3实验名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实验目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质土、壤土、黏质土,花盆、豆苗。

实验步骤:1.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

2.同时栽入三棵生长情况相同的豆苗,同时浇同样多的水。

3.一周后,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壤土中的豆苗生长得最好,砂质土中的居中,黏质土中的最差。

实验结论:土壤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不同。

豆苗适于生长在壤土中。

四年级下册第十课《保护土壤》选做 4实验名称:水土流失实验实验目的: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喷壶;量筒;烧杯。

实验步骤:1.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把两块木板倾斜相同的角度。

2.同时用喷壶浇同样多的水。

用烧杯把流下的水收集起来。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少,而且比较清;无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多,而且比较浑浊。

实验结论:水、土、植物是互相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致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

没有植物的保护,土容易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流失;没有了土和水,植物也不能生存。

四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认识光》必做7方法一:4.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三张硬卡纸、蜡烛、小刀。

实验过程:1.用小刀在三张硬卡纸上分别刻出一个小孔。

2.点燃蜡烛,放在桌子的一端。

3.将三张硬卡纸放在人的眼睛与蜡烛之间,想办法固定住。

4.调整硬卡纸,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现象:只有当人的眼睛与硬卡纸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实验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材料:纸、电灯(蜡烛或者是某一观察点,如黑板上的字)。

实验过程:用纸卷一个直径比眼睛稍大的圆筒,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先通过这个筒(此时筒是直的)看灯(也可看蜡烛,或者看某一观察点,如黑板上的字),然后再将直筒的前端弯折后观察。

实验现象: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而通过弯纸筒则看不到。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实验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激光灯、牛奶。

实验过程及发现:在水槽中加上水,用激光灯从水槽的一侧通过水照向另一侧,发现激光灯在水中留下了一束笔直的光束。

如果看不清楚,可以向水中加入一些牛奶,再用激光灯照,这时,在水槽中会看到一条很清晰的笔直的光束。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方法四:把几枚大头针插在纸板上,使后一枚针总是遮住前几枚,然后用直尺测一测,会看到插孔在同一直线上,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方法五:用一只眼看某一物体,把一支笔或一手指放到这只眼前,使眼、笔(或手指)和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就看不见物体了,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四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认识光》必做8实验名称:小孔成像实验实验材料:纸屏,蜡烛,硬纸片,火柴,缝衣针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步骤:1.在桌上一张白纸作纸屏。

2.用针在硬纸片的中心位置扎一个小孔,并把它放在蜡烛和纸屏之间,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中发现纸屏上出现蜡烛火焰的像,并且像是倒立的。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注意事项:蜡烛、纸屏、小孔要在一条直线上,中心高度要大致相同。

四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玩镜子》必做9实验名称:凹面镜里的颠倒世界实验材料:凹面镜、大卡纸、桌子实验步骤:1.在窗户边的桌子上放一面凹面镜,让镜面对着窗户。

2.把卡纸放在凹面镜的斜对面(可以选取几本书或支架使卡纸立起来),调整凹面镜与卡纸的位置,我们将在卡纸上看到窗户清晰倒立的影像。

这是为什么呢?实验分析:光线落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由于凹面镜不能像平面镜那样呈现水平面,因此所有的反射光线组成的影像与入射光线的影像刚好相反,落在卡纸上就形成颠倒的影像。

四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玩镜子》选做5实验名称:自制万花筒制作材料:三个大小一样的方形镜子、万能胶、硬纸片、剪刀、三角形的透明塑料袋、彩色小纸屑、透明描图纸。

制作步骤:1.用万能胶把三个镜子组成上下中空的三棱镜,镜面朝里。

2.用剪刀在硬纸片的中央剪成一个小孔,然后将硬纸片贴在三棱柱一端。

3.将透明塑料袋剪成三角形,大小与三棱镜底部三角形面积一致。

将准备好彩色小纸屑放到透明塑料上,蒙上一片透明描图纸,封好口。

4.将装有彩纸的透明塑料安装在三棱柱的另一端口,注意让描图纸一面朝外。

为了防止漏光,可以找一张不透明的硬纸卷成圆筒,把镜子和装有彩色纸屑的透明塑料的侧面包住,这样一个万花筒就算大功告成了。

对着光线,透过小孔,慢慢转动万花筒,镜片不断反射出图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