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

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

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第3.9.1条道岔轨型应与线路钢轨轨型相同,轨型不同时应用异型钢轨过渡。

道岔用基本轨、尖轨、心轨、翼轨(特种断面翼轨TY1除外)和导轨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1180MPa的在线热处理对称及非对称断面钢轨(43kg/m及以下钢轨道岔除外)。

单开道岔轨距:
一、尖轨尖端轨距见表3.9.1—1。

尖轨尖端轨距表3.9.1—1
尖轨种类
尖轨长度
(mm)
轨距(mm)附注
直线型尖轨
6250以下1453 6250~7700以

1450 7700 1445
12号道岔
AT型
弹性可弯尖轨—1437
道岔允许速度大于
120km/h时为1435mm
其他曲线型尖轨—
按标准图
办理
无标准图时按设
计图办理
二、尖轨跟端轨距见表3.9.1—2。

尖轨跟端轨距表3.9.1—2 尖轨种类直向(mm)侧向(mm)附注直线型尖轨1439 1439
12号道岔AT型弹性可弯尖轨1435 1435
尖轨轨头刨切范围内曲
股轨距构造加宽除外
其他曲线型尖
轨1435
按标准图办

无标准图时按设计图办

三、导曲线中部轨距按标准图设置。

四、辙叉部分轨距,直、侧向均为1435 mm(采用心轨加宽技术的辙叉应符合设计要求)。

五、尖轨在第一拉杆中心处的设计动程:直尖轨为142 mm,曲尖轨为152 mm;AT型弹性可弯尖轨12号普通道岔为160mm或180 mm,12号提速道岔为160 mm; 18号道岔允许速度大于160km/h时为160mm, 允许速度不大于160km/h时为160mm 或180mm(具体按标准图或设计图规定办理);其他型号道岔按标准图或设计图办理。

六、可动心轨第一拉杆中心处的动程按标准图或设计图办理。

七、特殊道岔不符合上述规定者,按标准图或设计图要求办理。

第3.9.2条各部分轨距加宽递减。

一、尖轨尖端轨距加宽,允许速度不大于120 km/h的
道岔应按不大于6‰的递减率递减至基本轨接头。

二、尖轨尖端与尖轨跟端轨距的差数,直尖轨应在尖轨全长范围内均匀递减,曲尖轨按标准图或设计图办理。

三、尖轨跟端直向轨距加宽向辙叉方向递减,距离为1.5 m。

四、导曲线中部轨距加宽,直尖轨时向两端递减至距尖轨跟端3 m处,距辙叉前端4 m处;曲尖轨时按标准图或设计图办理。

五、对口道岔尖轨尖端轨距递减:两尖轨尖端距离小于
6 m,两尖端处轨距相等时不作递减,不相等时应从较大轨距向较小轨距均匀递减;两尖轨尖端距离大于6 m,允许速度不大于120 km/h的道岔应按不大于6‰的递减率递减,但中间应有不短于6 m的相等轨距段。

六、道岔前端与另一道岔后端相连时,允许速度不大于120 km/h的线路,尖轨尖端轨距递减率不应大于6‰。

如不能按6‰递减时,可将前面道岔的辙叉轨距加大为1441 mm;仍不能解决时,旧有道岔可保留大于6‰的递减率。

第3.9.3条导曲线支距与超高。

导曲线支距按道岔标准图或设计图设置,在导曲轨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测量。

导曲线可根据需要设置6 mm的超高,并在导曲线范围内按不大于2‰顺坡。

第3.9.4条 轮缘槽宽度。

一、护轨平直部分轮缘槽标准宽度为42 mm ,侧向轨距为1441 mm 时,侧向轮缘槽标准宽度为48 mm ,容许误差为3
1+-mm ,缓冲段末端轮缘槽宽度不小于65mm 。

二、辙叉心轮缘槽标准宽度(测量位置按标准图或设计图规定)为46 mm (采用心轨加宽技术的辙叉应符合设计要
求),容许误差为31+
-错误!未指定书签。

mm 。

轮缘槽宽度的量取位置与轨距量取位置相同。

三、斥离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的最小距离为65 mm 。

第3.9.5条 道岔查照间隔(辙叉心作用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在有客车运行的线路上不得小于1391 mm ,在仅运行货车的线路上不得小于1388 mm ;道岔护背距离(辙叉翼作用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大于1348 mm ;测量位置按设计图纸规定。

第3.9.6条 正线道岔(直向)与曲线超高顺坡终点之间的直线段长度:线路允许速度大于160 km/h 时不应小于70 m ,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0 m ;线路允许速度为120(不含)~160km/h 时不应小于40 m ,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5 m ;其他地段不应小于20 m 。

站线道岔与曲线或道岔与其连接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7.5 m ,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6 m 。

轨距加宽递
减率不应大于2‰,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

连接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该道岔导曲线半径。

连接曲线超高不应大于15 mm,顺坡不应大于2‰。

第3.9.7条尖轨、可动心轨有下列伤损或病害,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一、尖轨尖端与基本轨或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间隙大于1mm,短心轨与叉跟尖轨尖端间隙大于1.5mm。

二、尖轨、可动心轨侧弯造成轨距不符合规定。

三、尖轨、可动心轨顶面宽50 mm及以上断面处,尖轨顶面低于基本轨顶面、可动心轨顶面低于翼轨顶面2 mm及以上。

四、尖轨、可动心轨顶面宽50 mm及以下断面处,尖轨顶面高于基本轨顶面、可动心轨顶面高于翼轨顶面2 mm及以上。

五、尖轨、可动心轨工作面伤损,继续发展,轮缘有爬上尖轨、可动心轨的可能。

六、内锁闭道岔两尖轨相互脱离时,分动外锁闭道岔两尖轨与连接装置相互分离或外锁闭装置失效时。

七、其他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时。

第3.9.8条基本轨有下列伤损或病害,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一、曲股基本轨的弯折点位置或弯折尺寸不符合要求,
造成轨距不符合规定。

二、基本轨垂直磨耗,50 kg/m及以下钢轨,在正线上超过6 mm,到发线上超过8 mm,其他站线上超过10 mm;60 kg/m及以上钢轨,在允许速度大于120 km/h的正线上超过6 mm,其他正线上超过8 mm,到发线上超过10 mm,其他站线上超过11 mm(33 kg/m及其以下钢轨由铁路局集团公司规定)。

三、其他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时。

第3.9.9条道岔和调节器尖轨或基本轨伤损时,宜同时更换尖轨和基本轨。

如单独更换尖轨时,在更换前应校核尖轨几何尺寸,更换后应进行基本轨、尖轨顺坡打磨,保证换后符合技术标准。

第3.9.10条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咽喉和叉后间隔铁螺栓、长心轨与短心轨联结螺栓、钢枕立柱螺栓、可动心轨凸缘与接头铁联结螺栓、合金钢组合辙叉间隔铁螺栓必须齐全,作用良好,折断时必须立即更换。

同一部位同时有两条螺栓或可动心轨凸缘与接头铁螺栓有一条缺少或折损时,道岔应停止使用。

第3.9.11条道岔各种零件应齐全,作用良好,缺少时应及时补充。

有下列伤损或病害,应有计划地进行修理或更换:
一、各种螺栓、连杆、顶铁和间隔铁损坏、变形或作用
不良,顶铁和轨腰离缝大于2 mm。

二、滑床板损坏、变形或滑床台磨耗大于3mm。

三、轨撑损坏、松动,轨撑与轨头下颚或轨撑与垫板挡肩离缝大于2 mm。

四、护轨垫板折损。

五、钢枕和钢枕垫板下胶垫及防切垫片损坏、失效。

六、弹片、销钉、挡板损坏。

弹片与滑床板挡肩离缝、挡板前后离缝大于2 mm,销钉帽内侧距滑床板边缘大于5 mm。

七、其他各种零件损坏、变形或作用不良。

第3.9.12条辊轮系统及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辊轮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

二、尖轨在闭合状态下,尖轨轨底与辊轮的间隙应为1~2mm;尖轨在斥离状态下,尖轨轨底与滑床台上表面的间隙应为1~3mm。

三、辊轮槽排水孔应保持畅通。

四、辊轮上、下部分联结螺栓松动、折断、缺失、破损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第3.9.13条辙叉伤损分轻伤和重伤两类。

一、高锰钢整铸辙叉轻伤标准(含可动心轨辙叉中高锰钢整铸翼轨、叉跟座):
1.辙叉心宽40 mm断面处,辙叉心垂直磨耗(不含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