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第 1 页 共 1 页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 第 1 页 共 1 页

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让学生动笔写写,做到读写结合,效果可能更好。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江叔宝篇二:沪江小学资源网_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学反思_xx年级数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的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儿童学习认字、读书和成人阅读之间过渡的一道桥梁,朗读训练,可谓任重道远,没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成人以后的阅读则不可能流畅。 第 1 页 共 1 页

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合适的情境,学生会自觉地转变这种心理。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么一争辩,读出味来了。 朗读训练艺术化,是引导学生反复读,多读,读出情味来的重要手段,说到底,让学生 多读书,好读书,肯读书才是根本。指导学生朗读,忌形式化,忌为指导而巧设各种环节;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读熟,培养在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大声读的习惯,把课文耐心地读完的习惯等,于永正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法”,其中一个就是“重习惯”。训练学生读书,老师在课堂中要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从习惯到方法,从字词到句子到一篇文章。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 第 1 页 共 1 页

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只要做有心人,多从名家学起,掌握朗读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就会学会朗读,就会爱读书,爱语文。篇三:灰雀教学设计及反思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简介灰雀: 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分招人喜爱的小鸟 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它招人喜欢,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招人喜爱。 第 1 页 共 1 页

二、精读课文 1、灰雀真是“招人喜爱”啊!课文中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吗? 默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你的依据,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⑴体会列宁爱灰雀: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的?先读句子,再说自己的体会。 ②重点体会以下语句: a、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 b、他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体会列宁的急切心情。 c、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接着又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想象列宁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体会列宁对丢失的灰雀的担心和惋惜。读出语气。 追问: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男孩是否捉走了灰雀,而是充满感情地说这样一句话呢? 第 1 页 共 1 页

⑵体会男孩爱灰雀: 重点从对话中体会: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看见,我没看见。”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 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①没看见──男孩爱灰雀,把灰雀捉回了家。想独占灰雀,谎称没看见。 ②一定会飞回来的──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心里怎样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讨论: 列宁和男孩都喜爱灰雀,但是爱的方式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爱? 5、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灰雀的对话,紧接着就写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填空: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___的灰雀,不再___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___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___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6、体会列宁爱男孩: 第 1 页 共 1 页

男孩真的把灰雀放回公园了吗?哪个词语证明了?结合上下文理解“果然”的用法。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这两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这两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⑴针对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 男孩明明撒谎了,为什么列宁还认为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⑵学生讨论解答。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喜爱。 ⑶朗读: 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男孩改正错误,这多么让人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多么美丽的故事啊!而这一切都因一个字:爱!在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自然之间的爱 这是一个爱的世界!请你结合学习课文的感受,用“爱”写一句话: ___爱___,因为___。 四、作业 1、推荐阅读《诚实的孩子》等文章。 第 1 页 共 1 页

2 、 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灰雀》教后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 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 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