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

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二、自然环境的现状1.森林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分钟就有超过20000平方米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的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

与2006年同期增长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

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2.水土流失及沙漠化水土流失是对中国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的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的环境问题,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造成的伤害最大。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情况是:局部上有治理,总体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

目前,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一厘米厚的地表土,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的氮磷钾的含量。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

全国山地丘陵地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梯田约占到1亿亩,而其余3亿亩坡地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的侵害。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在局部地区开展的风沙治理及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整体上恶化的趋势尚未取得有效的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1999年中国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显示,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已超过1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近二成,并且正在以每年约3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

目前,中国大约有1.7亿的人口的生产、生活正在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3.湿地资源的减少中国湿地面积近6600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随着中国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但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与开发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

最近40年来,已有近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有13%的湖泊已经消失,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24种、鱼类减少约50种,等等。

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存环境,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中国政府和民众关心的重要议题。

4.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

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230O 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水资源量在世界银行近年统计的132个国家中居第82位,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

同时,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北方人均水资源量仅995 m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而西南和南方各省虽然人均水资源量超过300O m3,但水资源分布不均,而且部分地区水污染严重,产生了水质性缺水。

我国400多个城市中,被列为水资源短缺的有200多个,被列为水荒的城市有40多个。

目前,许多地区出现了农业、工业争夺地下水资源的状况,“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钱越花越多,水越抽越少”,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也引起水源枯竭,入海水量锐减,河道、水库与河口淤塞,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海滨地区海水倒灌、入侵等环境问题。

我国用水浪费,水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大量任意排放,污染水源和土壤,在全国9.5万千米的河段水质调查评价资料中表明,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占20%,被严重污染的占5.2%。

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水污染正向面上发展,向乡村小河沟扩散。

三.造成原因人为的因素是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最主要因素。

人类为了发展经济,为了短期内的利益,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大量砍伐树木,工业污水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工业气体不经净化随意排放至大气中,偷杀稀有动物等等现象,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致使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加剧,淡水资源减少,生物物种减少等。

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盛行过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把人捧到自然系统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说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支配一切,自然界只不过是一个消极的客体。

甚至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而自然在人类面前只有逆来顺受。

这种以老大自居的观点,导致人类向大自然任意索取,任意排放污染物。

四.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

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

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

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

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

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

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

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

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

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

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

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

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

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1.使用布袋2.尽量乘坐公共汽车3.不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4.不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处5.提倡步行,骑自行车6.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7.不燃放烟花爆竹8.双面使用纸张9.节约粮食10.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11.消费肉类要适度12.随手关闭水龙头13.一水多用14.尽量购买本地产品15.随手关灯,节约用电16.拒绝过度包装17.使用节约型水具18.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19.尽量利用太阳能20.尽量使用可再生品21.使用节能型灯具22.简化房屋装修23.修旧利废24.不随意取土25.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26.不乱占耕地27.不焚烧秸秆28.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29.不恫吓、投喂公共饲养区的动物30.不吃田鸡,保蛙护农31.提倡观鸟,反对关鸟32.不捡拾野禽蛋33.拒食野生动物34.少使用发胶35.减卡救树36.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37.不在江河湖泊钓鱼38.少用罐装食品、饮品39.不用圣诞树40.不在野外烧荒41.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42.不乱扔烟头43.不乱采摘、食用野菜44.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5.拒绝使用一次性卫生筷46.不鼓励制作、购买动物植物标本47.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48.观察身边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49.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50.不鼓励随便购买动物放生51.不围观接头耍猴者52.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53.不虐待动物54.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夹子、笼网果断拆除55.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56.在房前屋后栽树57.节省纸张,回收废纸58.垃圾分类回收59.旧物捐给贫困者60.回收废电池61.回收废金属62.回收废塑料63.回收废玻璃64.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65.使用无氟冰箱66.少用纸尿布67.少用农药68.少用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69.少用室内杀虫剂70.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体71.自己不吸烟72.少吃口香糖73.不追求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74.集约使用物品75.优先购买绿色产品76.私车定时查尾气77.使用无铅汽油78.不向江河湖海倾倒垃圾79.选用大瓶、大袋装食品80.了解家乡水体分布和污染状况81.支持环境募捐82.反对奢侈,简朴生活83.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84.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85.避免旅游污染86.参与环保宣传87.做环保志愿者88.认识草原危机89.认识荒漠化90.认识、保护森林91.认识、保护海洋92.爱护古树名木93.保护文物古迹94.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95.关注新闻和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96.控制人口,规劝超生者97.利用没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98.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99.了解绿色食品的标志和含义100.认识环保标志六.结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着的重大使命与职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