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的演变词汇与社会有着紧密地联系,词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词汇中的词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一个要素之一。
词义主要通过引申、比喻、假借这几种基本的途径推演发展出不同的义项,这里将以多义词义项的引申方式、引申规律为主,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多义词的例子,从实词多义和虚词多义两个角度分析、阐述义项间的关系,以此阐释多义词的义项主要是由本义直接引申而来的意义、由本义到虚化和由引申义到虚化的过程。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文言文中单音词占优势,易于引申,使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也就使古文中的词存在着复杂的多义性。
多义词指一个词表示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词汇意义。
多义词并不是一产生时就有多个义项,而是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词在单义的基础上,义项逐渐增多发展成为多义词。
因此,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都是在该词已有意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多义词包括很多义项,根据各义项的地位、性质不同,可以把它划分为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一、文言文中多义词的词义引申方式首先,我们称词最初产生时所具有的意义为词的本义,如:“穴”的本义就是“岩洞”,“姑”的本义是“丈夫的母亲”。
其次,我们将词在现代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称为词的基本义。
如:“姑”的基本义是“丈夫的姐妹”,“长”的基本义是“距离大”。
前者基本义与本义产生分歧,后者基本义则同本义是一致的。
再次,我们把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
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从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关系角度,引申义可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两大类。
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称为直接引申义,从引申义再进一步引申出来的意义称为间接引申义。
如:“会”,其“聚会、会合”义是直接从本义“盖子”中引申出来的,是直接引申义,其“会面”义是从引申义中又引申出来的,是间接引申义。
其后又从间接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同样为间接引申义。
词的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是通过词义引申的三种途径而产生。
(一)连锁式引申“从本义引申出引申义,由引申义再递相引申下去的引申方式为连锁式引申”。
如:素:本义是致密而没有颜色的丝织品,如《上山采靡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由“白缯”可以引申为“白的”、“没有染色的”,如《礼记•玉藻》:“……天子素服,乘素车。
”由此又可引申为“朴素”或“纯朴”,如《移居》:“闻多素心人。
”“素”的义项关系如下:致密而没有颜色的丝织品(本义)→白的、没有染色的(引申义)→朴素、纯朴(引申义)荣:如“草荣识节和”(《桃花源诗》)本义是指草木开花。
从本义引申为谷类秀穗,如“黍稷无成不能为荣。
”(《国语•晋语》)。
前两者引申出茂盛,如“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由“茂盛”引申为光荣、荣誉,如:“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荣辱》)“荣”的义项关系如下:草木开花(本义)→谷类秀穗(引申义);草木开花、谷类秀穗→茂盛(引申义);茂盛→光荣、荣誉(二)辐射式引申“以词的某一个意义为中心,呈辐射状派生出多个义项的引申方式称为辐射式引申”。
如:书:《说文》:“书,箸《著》也。
”“书”的本义即为“著写”。
由“写”引申为“文字”,如“书画并佳”等。
由“写”又可引申为被写的对象“书籍”,如杜甫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另外,由“写”还可以引申为“书信”,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的义项关系如图:节:《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竹约也,从竹,即声。
”“竹约”就是竹节,这是“节”的本义。
用于树木,引申为木节,如《汉书》:“盘根错节”。
由本义引申为关节,如《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天厚。
”由本义引申为节气、时节,如《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由本义引申为节拍,如《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
”有本义引申为节操,如《汉书•苏武传》:“单于壮其节。
”由本义引申为礼节,如《论语•子路从而后》:“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由本义引申为节制、节约,如《墨子•节葬》:“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由本义引申为符节,如《汉书•苏武传》:“杖汉节牧羊。
”“节”的义项关系如图:(三)综合式引申“连锁式引申和辐射式引申交错在一起的引申叫做综合式引申”③。
如:朝:本义是“早晨”。
由本义引申为朝见,如《左传》:“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又引申为朝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再引申为朝代,如《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上面所举的引申义为连锁式引申。
就本义“早晨”来说,它除了引申为朝见外,还可以引申为一日、一整天,如《孟子•告子下》:“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因为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所以它还可以引申为初,如《荀子•礼论》:“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后葬也。
”由早晨的意义并列地引申出朝见、一日、初的意义,为辐射式引申。
“朝”的义项关系如图:可见,词义引申的方式有时并不是单一的。
可以是“直线型”连锁式引申,可以是“平面型”辐射式引申,也可以是“线”与“面”结合的综合式引申。
多义词的义项除了上述的本义、引申义外,还有的义项是由文字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即假借义。
现代汉语中多用比喻和引申两种途径产生新的义项,但在古代汉语中则使用假借这种途径。
假借义与词的本义、引申义毫无联系。
如:燮,本义为“忧”。
其本义消失后,而假借为“和”,如《尚书•洪范》:“燮友柔克。
”升,本义为“龠”也是一种量具。
如《齐民要术•种谷》:“良地一亩,用子五升。
”至于“上升”之“升”,那是“升”字的假借义,如《后汉书•王符传》:“以此遂不得升进。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多义词的词义演变方式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这三类。
在中学教材中文言多义词的词义演变也是遵循以上的演变方式。
现对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文言多义词进行分类,举例说明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与本义的关系。
(一)文言实词多义词的演变方式文言实词中的词大多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
1. 名词例如:⑴“文”本义为“胸前刻的花纹。
”①皆披发文身(《观潮》)刺画花纹②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文字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文章、文辞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采“文”的这几个意义中,第①个是本义,第②、③、④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
⑵“国”本以为“国家”。
①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国家②孟尝君就国于薛(《冯谖客孟尝君》)封地③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京城“国”的这几个意义中,第①个是本义,第②、③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
⑶“道”本义为“道路”。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途径、方法③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思想、学说④臣之所好着,道也(《庖丁解牛》)规律、道理⑤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道义-⑤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
2. 动词例如:⑴“从”的本义是“跟随”。
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②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依顺、听从③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参与“从”另一个主要功能是做介词,由动词逐渐虚化而来的,译为“自、由”。
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⑤或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从”的这几个意义中,第①个是本义,第②、③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第④、⑤个意义是由第③个意义虚化而来。
⑵“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
①遂不得履(《郑人买履》)取得、获得②此言得之(《六国论》)对,合适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能够④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感激③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第④个是“得”的假借义。
⑶“归”本义为“女子出嫁”。
①秦伯归女五人(《国语》)女子出嫁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返回③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归还④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归属、归依“归”的这几个意义中,第①个是本义,第②-④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
3. 形容词例如:⑴“少”,《说文》:“少,不多也。
”“不多”就是“少”的本义。
①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论积贮疏》)数量少、不多②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稍微“少”的这两个意义中,第①个是本义,第②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
⑵“善”本义为“好的善良”。
①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好的、善良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交好、友善③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擅长、善于④先主曰:“善”(《三国志•诸葛亮传》)应答之间,表示同意“善”的这几个意义中,第①个是本义,第②-④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
4. 数词例如:“再”的本义一般专指一个动作重复两次。
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两次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二次“再”的这两个意义中,第①个是本义,第②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
5. 量词古代汉语中的量词,一般是由名词或动词转化来。
多由词的引申义来充当量词。
也存在着以下两种量词省略的情况:一是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不用量词;二是数词放在名词后面,也不用量词。
6. 代词这类词多是代替名词的词,有时也可以代替动词、形容、数词、量词或副词,如:“其、之、此、者”等等。
由此看来,量词、代词中的多义词较少。
在文言文学习时,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比较容易掌握,在这不多作分析。
(二)文言虚词多义词的演变方式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虚词大多由本义或引申义虚化而来。
1. 介词大多数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例:⑴“为”由动词“为”(wéi)虚化为介词“为”(wèi)。
“为”本义是“作”、“干”等,引申为“造”、“制”,由“制”之义又引申为“治理”。
当“为”(wèi)时,作介词,译为:“给、替”,“对、向”,“因为”。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做②善为国者,仓癝虽满,不喻于农(《商君书•农战》)治理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给、替④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对、向⑤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思焉(《齐恒晋文之事》)因为“为”的这几个意义中,第①个是本义,第②、③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第④、⑤个意义是由实意虚化而来。
⑵“因”本义为“席子”。
由名词引申为动词,再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当“因为”、“由于”讲。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凭借②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于是③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因为、由于“因”的这几个意义中,第①、②个是由本义引申出的意义,第③个是由引申义虚化出的意义。
2. 连词例:“以”是从动词虚化为介词“以”,又从介词“以”虚化为连词“以”,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用来”、“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