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在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把“使受教育者学会与他人合作”作为其内容之一。

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进行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壳”。

因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步进行。

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精确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

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能够准确、流畅、合理、完整地把自己的思想、见解、问题向他人表述出来,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途径:
1、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观察又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
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示范用小刀"切萝卜"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看清"切"成长方体的过程。

要求学生说说:你从老师"切萝卜"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是怎样形成的;再通过对实物(如火柴盒)的观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等实践活动,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整理后,用数学语言表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这样,通过学生观察感知,动脑理解,动口表述,不但能深刻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在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

思考,即想一想,实质就是把外部的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大脑的认识活动,这是内化的思维活动。

而思考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有根据,还要靠思维的工具--语言来检验。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

如教学分数乘法,计算2/15×7时,学
生算出结果后,要求学生口述算理:“我是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来计算的,用分数2/15的分子2和整数7相乘的积是14做分子,分母15不变,2/15乘以7的积是14/15”。

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加深对法则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

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程序,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
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表达得越准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越深刻,它能直接反映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反之则相反。

2、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1)表达形式要完整
有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往往从一半开始,久而久之造成话说一半的毛病。

学生站起来回答时,老师可以先做示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表达内容要完整
如教师运用小组交流的教学方式时,提出交流的内容有若干点,学生在小组交流后汇报小组的意见时,一定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要把小组同学的所有意见毫不遗漏的表达出来。

如果意见表达的不完整,开始可让小组成员补充,但要对汇报的同学明确指出他没有完全表达出小组的意见,希望下次汇报时改进。

(3)表达后要有评价
学生表达完后要及时反馈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可以拓展到知识、能力、过程、非智力因素等。

通过学生这样的表达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的完整性,而且可以防止一部分学生匆忙下结论,思考不充分的现象发生,课堂文明有序,同学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3、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1)语言表达的有序性
语言的有序性,指说话有条理,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次序。

有意识地长期训练,可训练学生语言的有序性,学生说得有条有理,必然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在训练上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法则教学注重算理;二是公式教学注重推导;三是应用题教学注重数量关系分析,找出解题思路。

在方法上要安排好教学的层次,教学的层次主要体现为讲解的层次,提问的层次。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
开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

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