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为人一张口就要借助思考来分析问题,对数学现象要进行综合归纳,作出判断,并运用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

而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数学语言表达又尚在起步阶段,课堂上常常有以下几种表现:不会说的怕说;想说的又不敢说;敢说的又说不好。

思维乱而无序,语言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和规范性。

所以我认为,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能快乐地“说”数学。

一:如何激发说?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对于刚步入校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感到很陌生,内心会产生一种既害怕又好奇的感觉。

在这种复杂情感的影响下,一开始就想让他们在数学课上能大胆、快乐地“说”有困难。

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调动学生说话的兴趣。

1、轻松课堂,让学生敢说。

在教学中,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

当学生说不出时,我就和蔼地说:“不要紧,慢慢想,一会老师还找你。

”当学生说得不太完整时,我就帮助他(她)说:“不错,如果你能结合某个地方,那就更完美了。

”当学生说错时,我就说:“没关系,你可能在某个方面混淆或弄错了,再想想看。

”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真行,肯动脑,有创意。

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到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尊严。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学生自然就无拘无束,愿意作老师的帮手,愿意说出自己的方案。

2、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书本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让学生产生迫切想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自然地流露,主动地参与到说的过程中去。

在教学“比一比”这一内容时,课本提供了一幅插图,我觉得这样还不能激起学生的欲望,于是我把这幅插图用电脑制成了课件,把“静态”的插图变成了“动态”的情境。

首先我问:“小朋友,听说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吗?”(生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听过。

)我接着问:那你能简单地向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听过的学生来讲)我边说边电脑显示:“现在这三只小猪造房子的本领越来越好了。

现在天天帮助其他小动物盖房子。

今天,小白兔也要造房子了。

(电脑显示:在森林里的一片空地上,跑出几只搬砖头的小兔。

)它们请小猪来帮忙。

”(显示:小猪搬木头走出来。

)这样一显示,学生的直觉感官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

接着让学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然后进行多和少,同样多的的比较。

课件把学生说的内容不断地显示出来,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愿说。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表扬的形式有不同的需求。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以外,更倾向于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五角星”等,这些对他们来说就象宝贝似的重要。

所以在班级中,我们要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来推动学生说的愿望。

对于我的数学课,我会对表现好的学生奖励“苹果贴”,让他们收集满10个,就到老师这里来换一个,贴到黑板后的竞争园地上。

学生对这一奖励表现的非常积极。

所以在数学课上,学生都很愿意来说一说或做一做。

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没有比得到“苹果贴”更让人感到光荣自豪的事了。

在期末评定成绩的时候,我还要参考学生平时得苹果的情况,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一支笔、一本本子、一颗橡皮,虽说不上贵重,但对孩子来说这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和褒奖,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二、说什么内容?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低年级教材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说话、看图说算式、说算理、说操作过程等多种途径,来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

1、看图说意。

在教学“第几”时,教师出示买票画面,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会说:①看到了有人在买票。

②看到了一共有5个人。

③有小朋友、有警察叔叔等。

)让学生充分说好图意后,教师再让学生观察,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是第几?让小朋友来说一说。

然后教师显示红衣服阿姨买好票离开后的队伍,让学生再次说一说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说:阿姨走了,队伍往前移动了。

)师问:这时的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又是第几呢?让学生体会到队伍变化后,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一共有5个人,以及每个人的位置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你还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生活道理?引导学生明白,买票时要排队,要遵守公共秩序的道理。

如:说一说,做一做:4+口-口=口,对于这样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先说说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实线圈起来的表示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做?虚线圈起来的表示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做?只有看懂了图意,学生才会列出算式,提高作业的正确率。

2、看图说算式。

在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要求看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的题目。

看图列式当然首先得看清图意。

所以看图说意与看图说算式往往是一个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我先是让学生说出完整的图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学生会说:有3个白颜色的三角形,2个黑颜色的三角形。

)让学生说说怎么列加法算式?(学生会说:3+2=5 2+3=5。

)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这个加法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把两部分合起来。

把3和2加起来是5。

一共有5个。

)接着让学生说出两道减法算式。

从中让学生感知:已知两部分,求和用加法。

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

为学生学习简单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3、说算理。

数学的逻辑思维性强,思维一定要条理分明,有根有据。

〖例如〗:在教学9+3的进位加法时,指导学生在桌子摆好小棒提问:一共有几个?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移动小棒,说出得数是12。

然后我反问学生“为什么和是12而不是14、15呢?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引起学生靠知识的本身来思维,并且有“说”出来的欲望。

我让学生先通过同桌讨论,再在班里发表意见。

这时出现了热烈的场面,有的说用数数的方法,1、2、3、4、……11、12。

有的说从9接着数,10、11、12。

有的说从3接着数,4、5、6、……12。

有的说用“凑十法”,把3分成1和2,把1和9凑成10,10加2等于12。

这里既巩固了数的组合与分解,又培养了学生“凑十法”的思维,同时还让学生初步接触了加法的“交换”和“结合”的运算定律,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收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学生讨论后,我又让他们比较这些方法,说说哪个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一般都喜欢用凑十法,他们说因为这个方法方便,数数太麻烦了。

由于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叙述,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

4、说操作过程。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有动手操作部分,以此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让学生把操作过程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脑、口、手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教学6的组成时,我让学生用6根小棒来分一分,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在汇报时说:“我把6分成了3和3。

我把6分成了2和4。

”虽然正确,但大部分学生在分的时候是想到什么,就分什么,分的次序乱,而且分的结果不全面。

这时,有个小朋友举手说:“我是一根一根分的。

”我继续追问:“怎么个一根一根分?你能到大屏幕前来分一分吗?”他上来后,我让他边分边说:“我把6根放好,然后把一根拿到旁边,这样就分成了1和5。

我再把一根拿到旁边,这样就分成了2和4。

”他就把所有的结果都分出来了。

我趁机让小朋友来说说他的方法好在哪里?并把他的方法推广到全班,让他们继续来分分7的组成。

因为有前面的基础,大部分小朋友都能有次序地分出所有结果来。

学生智慧的火花就在这边做边说的过程中迸发出来了。

5、说题意。

在做练习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题目意思的理解不够,导致作业的正确率下降。

〖例如〗:从数字卡片9、4、5、3、2中任选三张,做连加或连减练习,你能写多少个?对于这样的题目,由于学生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缺乏,很多学生要完整流利地读出来都有困难,更不用说做了。

所以我会让好的学生带头读题,其他学生跟着读。

多读几遍。

然后再请学生说说“任选”是什么意思?题目对我们有什么要求?要使学生明确所选的数字一定要从这几个数中选,并组成连加或连减。

三:怎么说?教师规范引导,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一个班里的学生,由于各自性格特点,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不乏有口才好的,也有的由于个性差异,平时沉默寡言,表现内向,不善言语的。

为了让全体学生的口才得到平衡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引导过程中,使学生说话的热情得到激发,说话的能力得到培养。

1、严格要求,规范表达(1)完整性。

一年级的孩子说话常常是有头无尾,缺乏完整性。

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起来总是简单地说出答案。

〖例如〗:当我问:“图上一共有几只小鸟?”学生往往会直接说:“5只。

”这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说完整的话,应该说:“图上一共有5只小鸟。

”(2)连贯性。

连贯性是在完整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深一步的提升。

完整性相对于的是一句简单的话,而连贯性则要把多句复杂的话说连贯,说通顺。

〖例如〗:在教学看图写算式时,我经常让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或者也可以说编一个数学小问题)。

这时学生要说的话就多了。

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就是三句简单的话组成的。

一开始学生结结巴巴说不完整,我就让学生先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三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连贯。

这样大大降低了说的难度,学生提高得很快。

(3)规范性。

数学语言讲究简洁规范,而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欠规范,总是以自己平常说的习惯性话语来表达数学。

长久下去,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会有困难。

在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说说小白兔和砖头的数量是怎样的?学生的说法有很多:有说一样多的,有相等的,有相同的,很少会说同样多。

当然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同样多”,但他们对数学语言缺乏规范性,因为平时他们就是这么说的。

所以这时,我提出来说:“当两种物体的数量一样多,相等,相同时,这些词数学上有专门的规范语言叫做“同样多”。

所以说小白兔的数量和砖头的数量同样多。

”有一次在做看图写算式,我先让他们看清图意,编一个数学小问题。

有学生这样说:“本来有6只猴子,又来了3只,合起来有几只?”(学生往往喜欢把“原来”说成“本来”,把“一共”说成“合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