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健康教育校本
课程教材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目录
上册
3
5
第二单元:我爱祖国
1、国旗的含义 (13)
2、向国旗敬礼 (15)
3、国歌、国徽 (17)
下册
第一单元:家乡特色
1、可爱的鸟类
我的探究
这是我收集的小鸟图片:
麻雀燕子
老鹰喜鹊
交流:我还想……
我的收获
我的感受
2、奇妙的昆虫
我的探究
这是我收集的昆虫图片:
蝗虫蝉
螳螂瓢虫
交流:我还想……
我的收获
我的感受
3、好大一棵树
我的探究
这是我收集的大树图片:
垂柳梧桐
交流:我还想……
我的收获
我的感受
4、一头大肥猪
我的探究
这是我收集的家畜图片:
牛马
猪毛驴
交流:我还想……我的收获
我的感受
5、蔬菜有营养
我的探究
这是我收集的蔬菜图片:
辣椒苦瓜
萝卜菠菜
交流:我还想……
我的收获
我的感受
第二单元:我爱祖国
1、国旗的含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标志着五星红旗成为新中国的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我的探究:
你还想了解国旗的那些知识呢?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2、向国旗敬礼
同学们,我们的国家叫中华人们共和国,我们都是中国人,五星红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国旗是我们的骄傲。
我的探究:
我的探究: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什么时间升旗吗升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向国旗敬礼的时候,要五指并拢,大拇指不要与四指分开,升旗要庄重、严肃,目视国旗。
我的交流:你还想了解升旗的那些知识呢?
3、国徽、国歌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的国徽了吗?
我的交流:
1、我们都在什么地方看到国徽呢?
2、你还想了解国旗的那些知识呢,和同学们说说吧。
我的收集:这就是我们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词,聂耳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第三单元:健康成长
1、认识身体
同学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
序,观察一下这个小男孩的身体,
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我的探究:
1、人的身体从外形上分为这几个基本组成部分,头、颈、躯干、上肢、下肢五部分,也可以把上下肢合起来称为四肢。
2、人体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3、身体对称可以使动作保持平衡。
我的收获:
我的交流:
2、疾病预防
我的探究:
我的收获:
我的反思:
3、良好习惯
我的感受:
我的交流:
听故事:《铁杵磨成针》、《乐羊子求学》我的感受:
我的交流:
我的反思:
(一)检查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好的习惯,它对你有什么害处,你准备怎样改掉这些毛病?
(二)你最想养成什么习惯,怎样养成这样的习惯。
第四单元:安全快乐
1、游戏安全
我的探究:
这是我搜集的一些游戏图片
交通安全很重要,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
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
天桥地道横行道,横穿马路离不了。
一慢二看三通过,莫与车辆去抢道。
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闯红灯;转弯车速必减慢,抢行猛拐酿车祸。
乘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手、头不能出车窗,扶紧把手莫忘记。
(二)社会生活安全
1
、遇到小偷怎么办,有人跟踪或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
2、遇到地震或火灾等自然灾害时怎么办?
3、遇到雷雨天气我们正在外边时应该怎样做呢? 我的探究:
我的反思
后记
经过半年的努力,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旧店小学校本课程《我爱家乡山和水》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本套教材紧紧围绕旧店“金矿、苹果、黄同水库、冰石涧、”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家乡特色”、“家乡文化”、“生命教育”、“自然探究”等领域介绍了家乡。
在“家乡特色”中你会了解家乡丰富的矿藏和物产,欣赏到冰石涧、黄同水库等优美景点;在“家乡文化”中你会了解家乡悠久的革命传统,见到平度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在“家乡的传说”中你会聆听到平度市第二大水库——黄同水库及两目山周围那优美动听的故事传说,为旧店的山水增添了许多灵气和神秘……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感叹:家乡真美!
本套教材由众多教育一线骨干教师、教育专家参与编写,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遍家乡大小村落,充分挖掘当地资源。
教材编写力求突出体现山区特色,体现该课程的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
市教研室于淑香主任多次亲临指导教材编写。
丁文广、于风成、程元洪、吕淑杰、杨丽芳、张振霞、张美芳、杜淑燕、周玉娥、王月苹、杨美、李永芳、刘海燕、于淑叶、方芝、王常叶等同志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编者
主编李永泉
副主编林勇
顾问于淑香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文广、于风成、于淑叶、王悦苹、邓玉铭、
方芝、王常叶、刘海岩、吕淑杰、李永芳、
张美芳、张振霞、杜淑燕、周玉娥、杨丽芳、
杨美、程元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