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

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
“政敌”与“诤友”
司马光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 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 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 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 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 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 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 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 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 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第二段翻译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句首语气词, 无实义
特别
名义和实际
辩明
根本道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教导我
天下怨谤也。
埋怨和毁谤
侵官: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同“辩”,分辩 又考虑
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看待,对待
也。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 卤,同“鲁”
详细
希望
或许, 原谅我;“见”,第 可能 一人称,“我”。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 是很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又想到蒙您一向 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 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第一段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
某:草稿中用以 指代本人名字
承蒙您赐教, 指来信
私下
判断句
交往
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常常
持 方法、主张 缘故
安石启: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好的日子很久,可 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 缘故啊。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 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 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 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 “以适用为本”。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 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 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 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 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 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 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由“不复一一自辨”到“故今具道所以”,交代了写 信的缘由,礼貌不失,气度非凡。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并指出议事不和是因为政见不同。
•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熙宁变法时期新旧两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在朝廷上下本就非常引入注 目,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这类信件,更带有半公开性质。所以本文是书 信体驳论文。
补充:立论与驳论
立论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 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 术多异故也。
思考:体会信开头这句话, 分析这句话中,作者暗含 了几层意思?
礼貌性用语
感情色彩很浓,使对方听了心 里很舒服直接了当ຫໍສະໝຸດ 出二人政见不和的 原因被动句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
唠叨不休
被理解,“见”表被动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 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 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 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 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甚为怡当、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 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 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
原文朗诵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 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 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于于于 王利 下 说人
人朝有 之除 理
主廷司 政弊 财
怨前 诽知 之其 多如 ,此
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 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作业:
必做:完成文章前两段三行对译。
选做:感兴趣的同学请查找司马光《与王介 甫书》全文,加深对熙宁变法的认识及二人 所执观点的理解。
摆脱积贫积弱导致的社会危机, 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富国强兵 富国 强兵 育才
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市易法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政府低息贷款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 政府的收入
作者先立后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正名”提供 了推理前提。
作者高屋建瓴的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避免陷入纠缠表面现象和具 体事实而易使自己陷入琐碎辩解的不利处境。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
认为
指皇帝 议订
修正
状语后置
相关部门
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
不算是
施行 古代圣贤之君
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
整理财政
批驳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 不行正道的人
我怨却诽认之为多接,受则皇固上的前旨知意其,如在此朝也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把
它递交给有关部本门来 官预吏先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先王的政治 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
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 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
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
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致怨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答 司 马 谏 议 书王
安 石
1、了解王安石生平及写作背景。
学习 目标
2、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治 主张与王安石变法。
3、掌握文章前两段的文言基 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 (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招致
读书人所要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名称”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如果名实的 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 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 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
思考: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强调 “名”和“实”呢?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三不 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 运动的。
文体辨析
《答 司马谏议 书》
•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强兵
精兵法
淘汰老弱
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 保马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 练兵、生产,战时编 入军队。
官马由农户保养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 控制,同时减少军 费开支。
减少政府支出
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 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 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 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育才
改革科举制 废诗赋取士旧制 以经义策论取士
使一批新进之士 取代反对改革的 旧官
整顿太学 撰注教材,作为 考试依据
培养改革人才, 革新思想得以广 泛传播
赶上连年大旱,反 对派大做文章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坚 决反对
太后也来起哄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 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 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