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5C 45B思想道的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关于考试的说明考试题型共有以下几种:1.单选共20小题2.多选共15小题3.简答共4小题5.论述共1小题6.案例分析共2小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称为(C )A幻想B空想C理想D信念2.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称为(B)A理想B信念C信仰D空想3.信念是人的(C )A认知、情感和理想的统一B认知、态度和意志的统一C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D态度、情感和理想的统一4.下列对信念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D )A 信念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B 信念表达的是一种真诚信服的态度C 信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D 信念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具有合理性、科学性5.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C)A 理想就是现实B 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C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未来D 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6.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赞扬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时候,指出:“所有这些人都是具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可见,崇高理想是( D )A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B不需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C不必通过艰苦努力就能展现出来的现实D激励人们战胜邪恶和腐朽,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力量源泉7.科学的人生观是(C )A 自私自利的人生观B 及时享乐的人生观C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D 合理利已主义的人生观8.马克思说过,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
这说明(C)A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B人可以有受限制地创造出自己的价值C人生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D人与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9.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人交往,前者不能带有种优越感看不起后者,后者也不能带有一种自卑感,感到低人一头。
这是人际交往中(C )A 平等原则的要求 B 互助原则的要求C 功利原则的要求D 谦让原则的要求10。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
这种群众史观反映到人生观上必然是( A )A为人民服务;B为个人谋福利;C人生短暂,及时行乐;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11.我们应当确立的高尚的人生目的是( C )A 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B 金钱拜物教的人生目的C 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目的D 为个人和全家求温饱的人生目的12.下列有关人生价值评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个人的能力越强,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B 个人的行为动机越高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C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D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满足越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13.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对人活着的意义理解也不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 D )A 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B 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C 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D 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14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B )A 人生观决定世界观B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C 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不正确的D 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正确的15 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 C )A 民法规则B 生活习惯C 社会公德D 职业道德16.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A )A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B 心理现象C 经济现象D 政治现象17.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D )A 爱国守法B 团结友善C 勤俭自强D 诚实守信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D )A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B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C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D 讲求中庸之道,注重人际和谐19.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C)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A 整体主义B 个人主义C 集体主义D 先公后私20.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D)A 慎独B 勤劳勇敢C 艰苦朴素D 为人民服务2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 C)A 反对一切形式的个人利益B 维护个人所属的小团体或单位的特殊利益C 在现实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D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就必然要个人做出牺牲22.个人能否按道德要求去做,关键在于(C )A 社会舆论B 传统习惯C 内心信念D 评价方式23.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的发挥离不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体要(A )A 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B 为个人作出无条件的牺牲C 反对任何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D 束缚个人,限制“个性”的发展24.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是(B)A 民主政治状况B 社会道德风尚C 对外开放程度D 经济发展速度25.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价值取向是( D )A 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B 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C 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D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26.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这说的是个人在进行自我修养时,应该(D )A 学习榜样,积极进取B 虚心求教,勤于积累C 闭门造车,坐而论道D 坚持“慎独”,纯洁品质27.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 B )A 不适合提倡B 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C不经提倡人们都能做到 D 只应在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中间提倡28.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C )A 个人主义B 民族主义C 集体主义D 合理利己主义29.个人的言行合乎社会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举止端庄文雅。
这是良好道德品质中( A )A 文明礼貌的体现B 正直无私的体现C 谦虚谨慎的体现D 敬业好学的体现30 。
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改造自我,教育自己,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的道德实践活动,称为( A )A 道德修养B 道德构建C 道德意志D道德认知31.下列选项中,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的是( B )A 投机取巧,不劳而获B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C 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2.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不奢侈消费,节约资源和能源。
这是个人良好道德品质基本范畴中( A )A 勤劳节俭的体现B 勇于进取的体现C 敬业好学的体现D 诚实守信的体现33.“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属于( C )A 民法规则B 生活习惯C 社会公德D 职业道德34.“真正的爱情就是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
”这表明了爱情的( A )A 纯洁严肃性B 平等互爱性C 专一排他性D 强烈持久性35.道德提倡( D )A 必须怎样B 可以怎样C 不准怎样D 应当怎样35.道德修养最根本的方法是(D )A 立志B 学习C 内省D 实践36.在人际交往中,宽容是一种( C )A 忍让B 软弱C 教养D 妥协***37.爱科学是指( D )A 人类知识的总汇B 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C 第一生产力D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38.一个人进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审美等自我修养所达到的实践水平或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生命和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调整和控制,达到的总体的精神状况和修养程度。
指的是人生修养的(C )A 功利B 层次C 境界D 途径39.维护公共程序的基本手段是(D )A 法律B 道德C 风俗D 法律、道德、风俗、宗教教规、礼仪等40.社会公德涵盖了(D )之间的关系A人与人 B 人与社会C 人与自然 D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41.下列哪项不属于治安管理处罚(D )A 警告B 罚款C 拘留D 逮捕42.集会、游行、示威时,由(A )维持交通程序和社会程序。
A 人民警察B 治安联防员C 集会、游行、示威者D 经过的单位43.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是(A )A 诚实守信B 办事公道C 奉献社会D 服务群众4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要求是(D )A 爱岗敬业B 办事公道C 服务群众D 奉献社会45.下列不属于爱情的基本要素的是(B)A 性爱B 情感C 理想D 责任46.下列社会关系不能构成家庭的是(D )A 婚姻关系B 血缘关系C 收养关系D 亲戚关系47 家庭关系的核心是(C )A 父子关系B 兄弟关系C 夫妻关系D 婆媳关系48.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A )A 爱岗敬业B 诚实守信C 办事公道D 服务群众49.属于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是(A )A 《劳动法》B 《民法》C《刑法》D《婚姻法》50.我国第一部关于干部认识管理总章程性质的法律是(D )A 法官法B人民警察法 C 劳动法D公务员法51.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关系是(B )A婆媳关系 B 同事关系C夫妻关系D父子关系52.法律主要表现的是( B)的意志。
A 全民的B 统治阶级的C 政党的D 整个社会的53.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C )所决定的。
A 意志B 思想C 物质生活条件D 上层建筑54.在我国的执法机关包括有(C)A 审判机关B 检察机关C 各级人民政府D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55.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B )A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B 检察机关C 监察机关D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56.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是在( D )A 1982年宪法B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 党的十三大D 党的十五大57.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B )A 党中央B 广大人民群众C 国务院D 全国人大58.我国依法治国的标准是(A )A 宪法和法律B 社会道德C 社会习惯D 风俗和礼仪60.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C )A 统治阶级的意志B 经济斗争状况C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 历史传统59.法存在于(B )A 资本主义社会B 整个阶级社会C 整个人类社会D 原始社会60.下列行为中,只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而未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是(C )A 故意杀人B 倒卖车票,数额巨大的C对最亲密的朋友撒谎 D 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人61.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D )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