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A.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1)有利气候条件:温度高,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不利的气候条件: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雨热不同期;云雨多,光照不足;台风、干旱、洪涝、寒潮、风沙等气象灾害3)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的改造;温室农业;灌溉农业;节水农业;B.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农业生产结构):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合发展林业;高原山地适合发展畜牧业;丘陵适合发展立体农业C.土壤:1)土壤的肥沃和贫瘠肥沃的土地有利农业生产,贫瘠不利于农业生长2)土壤酸性和碱性。
如茶叶,适合在酸性土壤种植3)土壤颗粒大小:砂质土壤通透性强,细小颗粒土壤通透性弱D.水源(河流、水库、湖泊):对半干旱、干旱地区农业种植起决定性作用(2)、社会经济因素A.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B.交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提高商品率;对易腐烂的新鲜的农业影响最大C.政策:宏观调控D.科技因素:机械化: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冷藏: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2.(1)动物生存条件或植物生长条件:虫、鱼等动物的生存条件要从生存空间大小、食物是否贫乏、有无天敌等角度分析;花、果等植物的生长条件要联系植物生长习性,从当地的气候、水源、土壤等角度分析,如题中出现适合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就要联系植物生长习性与该地的气候进行分析。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试题多考查生产规模的影响因素,注意从距离市场远近、交通运输成本、农业技术、政策等角度分析(3)农业生产对当地生态环境或社会经济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生存斗争角度分析,动物过度繁殖会对其他动物造成威胁,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大规模种植作物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产生生态破坏等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多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等角度回答。
3.某地农业区位远离市场的原因(如海南是我国冬季瓜果供应、美国南部阳光地形种植花卉和蔬菜供应北方市场等):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农产品保鲜、冷藏术的发展。
4.复种指数问题(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③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5.对农业地域类型的考查常立足于区位优势、生产特点、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角度命题。
区位优势常从自然因素( 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角度去描述;生产特点一般从农作物的种类、种植经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生产结构、机械化水平、经营方式、商品率、科技水平等角度去描述;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从农业生产结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角度去描述;应对措施主要从农业结构调整、管理方式改善、科技投入、工程建设等角度去描述。
8.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9.(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及特点:区位条件: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雨热同期。
④灌溉水源充足。
⑤劳动力丰富。
⑥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⑦大米是这里人的主食。
特点:(三低一高一大一小)商品率低(属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除日本);科技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高;水利工程量大(水稻需水量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小农经营10.我国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洞庭湖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等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三角洲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①劳动力充足;②市场广阔;③历史悠久;④喜食偏好(3)不利: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②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③酸雨危害11.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牧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草(3)不利: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害、蝗灾严重。
12.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13.乳畜业(影响因素:市场、饲料)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尤其是温海气候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②草场面积广阔;③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
14.大牧场放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1)放牧牲畜品种: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2)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①(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③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3)阿根廷为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是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③大打机井,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培育优质草场;⑤围栏放牧,划区轮牧15.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16.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17.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分析自然区位因素:有利:①热量充足,温差大;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不利:①水资源短缺;②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③土壤的盐碱化等18.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多人少,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3)不利因素: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19.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20.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优点: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①由信风或副高交替控制,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混合农业发展21.比较珠三角基塘农业与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23.城市郊区农业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分析区位:(1)自然因素: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24.长芦盐场形成的原因:①有平坦辽阔的海滩,利于晒盐。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海水盐度高。
25.莺歌海和布袋盐场的成因:①有平坦辽阔的海滩。
②地处夏季风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纬度低,气温高(低纬盐场)。
④海水盐度高。
29.南水北调三线的利弊:东线:可利用运河现有河道输水,水源充足,但易受污染,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要逐级提水。
中线: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水源清洁,但需要开挖新河道。
西线:距离短,水源清洁,但地形复杂,工程难度大。
30..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3酸性土壤(红壤)31.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32.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33.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34.美国印度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大于中国,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分析)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②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35.某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②借鉴特色农产品种植经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③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④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⑤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当地经济增收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减少当地经济负担36.为某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①加强种植和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产品的品牌优势;②加大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③开发新产品,培育良种;④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37.某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38.发展某XX业的影响有利影响:①有益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②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优化了经济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③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④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①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紧张;②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39.简述种植水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①增加空气湿度;②增加降水量;③改善区域小气候;④防风固沙、抑制风沙灾害、⑤增加湿地面积;⑥改善生态环境40.简析某作物产量低的原因①耕地少;②生长期短,一年仅可种植一季;③经济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生产力低④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作物易受灾害影响41.某地大规模引进某作物的利弊利:有适宜该作物生长的地形及气候条件;该作物自身的有利条件(耐寒耐旱,节水);国际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弊:气候条件与原产地有差异,引种后品质可能下降;国内市场知名度低,消费需求小;引来外来物种,对该作物病虫害及生态影响研究不足42.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①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②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③完善的销售网络和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43.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利弊利:当地气候条件适合,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弊: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剧环境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