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性疾病。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1、病因:放射源丢失、误照 ★1978年阿尔及利亚事故:一儿童拣到192Ir(铱)源带回家,
造成22人连续周受照射,剂量为10-14Gy。
★1985年中国牡丹江事故:某单位一 137Cs(铯)被2个儿童盗 走,卖给同村的人,致使一家3人在120-180天内多次受到
照射,累积剂量为8-15Gy。
1、电离辐射因素
★辐射量大小
★剂量率
★分次和单次照射 ★照射方式 ★受照部位和面积 ★辐射品质
放射源罐
六、电离辐射对机体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
2、机体因素 辐射敏感性与细胞增值率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细胞周期不同辐射敏感性也不同,DNA合成期敏感性高。
淋巴细胞 原红细胞 髓细胞 骨髓巨核细胞 生 殖 细 胞 皮肤及器官 的上皮细胞 眼晶状体的 上皮细胞 软骨细胞 骨母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腺上皮细胞
进行评估。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3、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针对病程的各期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综 合治疗。主要包括:
防感染、防治出血
改善微循环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细胞因子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996年1月5日早晨7点半,吉化建设公 司管线工宋学文在经过厂区裂解炉炉下时拾 到-条类似“钥匙链”的小链子,他顺手放在 了右腿膝部的裤袋内,约9点多钟,正在高空 作业的宋学文突然感到头晕、恶心,便回到 休息室休息,在频繁的呕吐中折腾到下午5点。 他只好从6楼宿舍爬到5楼值班室求救。一小 时后,队长及公司领导赶来才知道,他捡的 正是昨天晚上工地技术人员遗失的用于工艺 管线探伤的γ放射源-铱192。 《知音》 2004年 冬青号(增刊) 4页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医疗照射
2、事故照射
病因
3、应急照射 4、核武器辐射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临床表现
初 期 阶 段
假 愈 期 阶 段
极 期 阶 段
恢 复 期 阶 段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临床表现 1)骨髓型 (1-10Gy):
最为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以白细
胞数减少、感染、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典型阶 段性病程。按其病情严重程度又分为:轻、中、重、极 重四度。
11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 放射性损伤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 (数日)内受到多次全身照射, 吸收剂量 (absorbed dose)达到1Gy以上外照射所引起的全 身性疾病。 病程具有明显的时相性,有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 复期四个阶段。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常用的辐射量与单位
1、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单位时间内放射性物质衰变的次数
SI单位专用名为“Bq”(becquerel)
原专用单位为"居里"(Ci Curie)。
l Ci =3.7×1010 Bq =3.7×1010 次核衰变/秒
1 Bq=2.703×1011 Ci
一、常用的辐射量与单位
损畸形,只能靠轮椅代步的1级残疾人。他还患上放射性白内
障、记忆力减退,染色体遭到严重破,终身不能生育。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sub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 (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 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

核反应堆的内部结构
核反应堆的中控室

大亚湾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粒子加速器
三、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
1、外照射(external exposure)
辐射源 (radiation source)位于 2、内照射(internal exposure) 人体之外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 3 、 放 射 性 核 素 特点:脱离或远离辐射源,辐射 体 表 沾 染 (radioactive nuclide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 作用即停止;当辐射源距离人体有足 指放射性核素沾染于人体表 contamination的辐射照射。指上述一种以上作用方式 of body surface) 够远的距离时,可造成对人体较均匀 面 (皮肤或粘膜)。 作用于人体,也可以是一种或 特点:内照射对机体的辐射作用, 的全身照射;辐射源靠近人体,则主要 沾染的放射性核素对受沾染 一种以上上述作用方式与其他 一直要持续到放射性核素排出体外, 4、复合照射(combined exposure) 造成局部照射。 的局部构成外照射源,还可以经 类型非放射性损伤复合作用于 或经10个半衰期以上的蜕变,才可忽 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而构成内照 略不计。 人体,如放射复合烧伤 、放 射。 射复合创伤等。
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损 发生几率与剂量 伤的程度与剂量无关,且不 成正比 存在损伤效应的阈值水平, 如癌效应、遗传效应等。
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四、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
随机性效应 几 率 严 重 程 度
确定性效应
剂量 阈值
剂量
四、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
2、按效应影响的广度 躯体效应:整体效应:对全身的影响 局部效应:对某些器官的影响 遗传效应:指影响到受照者后代的效应。 3、按效应出现的时间 急性效应(acute effect) 近期效应
3、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表示被照射介质吸收的辐射能量的多少,适用 于任何类型的电离辐射。 SI 单 位 为 “ 戈 瑞 ” , 符 号 “ Gy” , 原 用 单 位 “拉德”,符号“rad” 。
关系式为: lGy=100rad
一、常用的辐射量与单位
4、剂量当量(dose equivalent)
不同辐射,由于品质不同,对细胞的破
为衡量不同类型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将吸收剂量乘 坏作用也不同,在防护上把辐射品质对机体
危害影响的相对程度称为品质因子或称线质 以若干修正系数,即为剂量当量。SI单位为“西沃特”,
系数。
符号“Sv”。原单位名称为"雷姆"(rem)
LET:指在单位长度介质中,因电离碰撞而
四、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
1、依据效应-剂量关系分类 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 (stochastic effects) (deterministic effects)
辐射效应的严重 有剂量阈值 程度随剂量的加大而 增高,如放射病、放 效应的严重程度 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 与剂量成正比 皮肤损伤。
无剂量阈值 指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
骨细胞
结缔组织细胞
肺上皮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
肝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七、放射损伤
2002年4月18日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职业病 目录》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包括: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病 7放射性骨损伤 9放射性性腺疾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6放射性肿瘤 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10放射复合伤
间期死亡
增殖死亡
增殖死亡
五、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机制
细胞变异(modification)
变异
细胞转化
癌症
cancer
异常细胞克隆
transformation
五、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机制
细胞凋亡(apoptosis) 变异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death) 镜下表现:胞核浓缩、断裂 机理:P5髓型急性放射病初期反应和受照剂量下限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 初期表现 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1-2h 后呕吐、WBC数短暂上升后下降 1h后多次呕吐、可有腹泻、WBC数明 显下降 1h后多次呕吐和腹泻、休克、WBC数 急剧下降
照后1-2天 受照剂量 WBC最低值 下限(Gy) (×109)
1.2 0.9 0.6 0.3 1.0 2.0 4.0 6.0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临床表现 2)胃肠型 (10-50 Gy): 是以胃肠道损伤为基本病变,以频繁呕吐、严重腹泻和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水样便或血水便、并常 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梗阻等。 3)脑型 (>50Gy): 以脑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以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 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抽搐、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 特殊临床表现。
一、常用的辐射量与单位
1975年(ICRU)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Units and Measurements 决定使用国际
单位(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ICRP(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
★2007年迁西某工厂失火,致放射源铅罐溶化,60多人受照射。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2、基本病理变化
造血功能障碍,表现为造血组织破坏、萎缩、再生
障碍;骨髓异常增生;骨髓纤维化。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病程较长。
全血细胞减少,出现头昏、乏力、食欲减退;皮肤、
粘膜少数出血点,或局灶性眼底出血。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免疫功能和生殖功能低 下;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照射量 (exposure,X) 单位质量空气的照射量(仅用于X射线或γ射线) SI单位:库伦/kg空气(C.kg-1) 原专用单位名称为“伦琴” (R) 1R=2.58×10-4 C.kg-1
(WilhelmK.Roentgen)1895年 发现X射线,1901年获诺贝尔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