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5/T751-2007目 次前言1 范围 (1)2 引用规范性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等级划分 (2)5 评定对象 (2)6 评定指标体系 (2)7 评定方法 (3)8 等级评定 (3)附录 A (4)I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DB35/T751-2007II前 言为了规范滨海湿地公园等级评定工作,加强公园的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滨海湿地旅游资源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庄晨辉、李闽丽、余希、张惠光、陈星、罗家基。
DB35/T751-2007滨海湿地公园等级评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滨海湿地公园等级评定的术语和定义、等级划分、评定对象、评定指标、评定方法和等级评定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滨海湿地公园,其他滨海湿地旅游区可参照执行。
2 引用规范性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B35/T750——2007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定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滨海湿地低潮时水深6m以内的海域及其沿岸湿地,包括海洋及海岸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其中:海洋及海岸天然湿地包括永久性浅海水域、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砾石与卵石滩、河口水域、滩涂、盐沼、红树林沼泽、海岸淡水湖、海滨岩溶洞穴水系等类型;人工湿地主要包括水产池塘、农用泛洪湿地、盐田等类型。
3.2 滨海湿地公园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地域。
3.3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滨海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以滨海湿地为主体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4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质量滨海湿地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生态和旅游等方面的价值。
3.5 资源多样度公园内旅游资源单体亚类数占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亚类总数的比例。
3.6 资源吸引度公园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程度。
3.7 资源组合度1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DB35/T751-20072 公园各旅游单体类型之间的联系、补充、烘托等相互关系程度。
3.8 资源利用度依托公园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难易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3.9 适游期公园一年内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时期。
3.10 区位条件公园空间位置及其与相邻地区的相互关系。
3.11 外部交通公园现有与外部区域联系的交通方式及条件。
3.12 内部交通公园内现有可利用的园内区域联系的交通方式及条件。
3.13 基础设施条件公园内及其周边可利用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条件。
4 等级划分4.1 分级根据滨海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价值和开发条件等综合因子,将滨海湿地公园分为3级,用中文数字表示,即一级、二级和三级。
4.2 等级从高级到低级依次为:a) 一级:资源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必须加强保护,制定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措施;b) 二级:资源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较高,应在保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c) 三级:资源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一般,在开展滨海湿地生态旅游活动的同时应进行旅游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进、改善和提高。
5 评定对象在公园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与评定的基础上,对公园整体进行综合评定。
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与评定执行DB35/T750规定。
6 评定指标6.1 旅游资源质量评定因子包括下列内容:a) 资源多样度;b) 资源吸引度;c) 资源组合度;d) 资源利用度。
6.2 生态环境质量评定因子包括下列内容:DB35/T751-2007a) 大气质量;b) 地表水或海水质量;c) 土壤质量;d) 负离子含量。
6.3 开发利用条件评定因子包括下列内容:a) 适游期;b) 区位条件;c) 外部交通;d) 内部交通;e) 基础设施条件。
7 评定方法7.1 指标分值7.1.1 采用100分制,满分100分。
评定指标所占分值为:a) 旅游资源质量50分;b) 生态环境质量25分;c) 开发利用条件25分。
7.1.2 各评定指标的评定因子及档次分值,详见本标准附录A表A1、表A2、表A3。
7.2 评分依据本标准附录A表A1、A2、A3逐项进行分档评分,并按式(1)统计汇总。
N =M + H + L (1)式中:N——公园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综合评定分值;M——公园旅游资源质量评定分值;H——公园生态环境质量评定分值;L——公园开发利用条件评定分值。
8 等级评定根据本标准7.2条评分结果,对滨海湿地公园进行等级评定,各等级的综合得分值为:a) 一级为80分~100分;b) 二级为60分~79分;c) 三级为40分~59分。
3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DB35/T751-20074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滨海湿地公园等级评定评分标准A.1 滨海湿地公园旅游资源质量评定评分标准见表A.1。
表A.1 滨海湿地公园旅游资源质量评定评分标准表评定因子 评定标准 评定分值 旅游资源单体亚类占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亚类的51%以上 14~11旅游资源单体亚类占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亚类的31%~50% 10~7旅游资源单体亚类占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亚类的11%~30% 6~4 多样度旅游资源单体亚类占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亚类的10%以下 3~1四、五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公园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10%以上,特色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大14~11三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公园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30%以上、特色较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10~7二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公园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30%以上,特色一般,对游客的吸引力一般 6~4吸引度一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公园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30%以上,无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差3~1 旅游资源单体类型组合程度强 11~9旅游资源单体类型组合程度较强 8~6旅游资源单体类型组合程度一般 5~3 组合度旅游资源单体类型组合程度弱 2~1依托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容易,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强 11~9依托资源开展旅游活动较容易,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较强 8~6依托资源开展旅游活动较难,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较弱 5~3 利用度依托资源开展旅游活动难,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弱 2~1DB35/T751-20075A.2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质量评定评分标准见表A.2。
表A.2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质量评定评分标准评定因子 评定标准 评定分值 达到GB3095中的一级标准 6~4 大气质量达到GB3095中的二级标准3~1 达到GB3838中的或GB3097中的一级标准7~6 达到GB3838中的或GB3097中的二级标准 5~4 地表水或 海水质量达到GB3838中的或GB3097中的三级标准 3~1 达到GB15618中的一级标准 6~4 土壤质量达到GB15618中的二级标准 3~1 空气中负离子含量1万个/cm 3以上6 空气中负离子含量3千至1万个/cm 35~4 空气中负离子含量1千至3千个/cm 3 3 负离子含量空气中负离子含量1千个/cm 3以下2~1注:与近海水域相连的地表水河口水域,按功能执行GB3838的相应类别,近海功能区执行GB3097的相应类别。
A.3 滨海湿地公园开发利用条件评定评分标准见表A.3。
表A.3 滨海湿地公园开发利用条件评定评分标准评定因子 评定标准 评定分值 ≥240天/年 4~3 适游期<240天/年2~1 以公园为中心,半径50km 内有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或国家级旅游景区4~3 区位条件以公园为中心,半径50km 内没有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或国家级旅游景区 2~1 50km 内通铁路,在铁路干线上,中等或大站,客流量大 2 铁路 50km 内通铁路,不在铁路干线上,客流量小1 高速公路、国道或省道,有交通车随时可达,客流量大2 公路 省道或县级道路,客运车较多,有一定客流量 1 水路较方便,客运量大,在当地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 2 水路水路较方便,有客运1 外部交通航空 100km 以内有国内空港或150km 内有国际空港1 园内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供选择,具备游览的通达性5~4 内部交通园内交通方式较为单一3~1 自有水源或各区通自来水,有变压电站,有较为完善的内外通讯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较好5~4 基础设施条件通水、电,有通讯和接待能力,但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一般3~1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