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种子行政管理

第十二章种子行政管理

第十二章种子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活动。

这种活动是以国家的名义,在全国和全民范围内实施管理,并通过法律的形式,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保证进行。

种子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种子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

本章介绍有关种子行政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种子行政管理概述一、种子行政管理的特征种子行政管理与其它活动相比,具有以下的特征:1.行政管理活动的主导方是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

它们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具有国家的权威性,要求被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

2.管理活动的依据是国家法规、规章、政策和法令。

法规、规章是国家相对稳定的、比较严谨而又严格的准则;政策则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比较灵活且易变的准则。

这两类依据,都是行政管理必须执行的。

3.实现管理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行政指令手段、经济手段、纪律手段及法律手段。

其中法律手段是带有强制性的,具有绝对必须实现的效力。

4.管理过程要通过行政机关不断地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来实现,通过这些行政职能的运行,达到推广良种、促进生产和供需平衡的目标。

种子行政管理的上述四个特征,概括地表达出这一活动的特定性质和内容。

其中,种子行政执法是种子行政管理中的硬性管理活动,它要求执法的种子行政管理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要求管理的相对方必须服从,违背者将受到相应地制裁。

因此,种子行政执法是带有国家强制性的管理活动,是其它管理活动的保障性活动。

二、种子行政管理法规的适用范围(一)种子行政管理法规的适用种子行政管理法规是规定和调整从事种子活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类法律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家行政法规、农(林)业行业部门行政法规及规章和地方性的种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这三个层次的法律法规,其效力等级不同。

国家行政法律法规的效力大于行业部门行政法规;行业部门行政法规又大于地方性种子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一般地方性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效力范围仅限于本地范围内,因此在司法审判中不一定都予以维持。

(二)种子行政管理法的效力范围种子管理行政法规对种子管理部门、种子生产及经营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法定约束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时间上的效力由国家、行业部委、地方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各种有关种子生产、经营等法律、法规文件都会向公众发布,同时在附则或文件最后一条中规定具体实施日期,一般表述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或×年×月×日起施行,到达实施日期该文件即自行生效。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七十八条中规定:“本法自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1989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理》同时废止”。

又如农业部2001年2月26日颁布的《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中第二十二条规定:“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发布前制作的标签与本办法规定不符的,可以延用至2001年6月30日”。

在这些法律依据的适用过程中,当前后规范性文件之间不一致时,新法优于同级的旧法。

2.地域上的效力国家及相关行业部委颁布的有关种子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在全国范围内有效,且农业部颁布的条例解释权归农业部;地方性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效力范围仅限于地方范围内,如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种子法规、条例仅在本省(直辖市、自治区)范围内有效,且解释权归该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如:《山西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仅在山西省境内有效。

在这些法律依据的适用过程中,当不同层次行政部门颁布的规范文件之间不一致时,专门法优于一般法,国家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法规。

3.对人的效力凡从事农作物种子选育、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工作的企业法人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上述相关法律、法规,违反者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和经济惩处。

三、种子行政管理的主体(一)种子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是种子行政执法机关,对全国农作物种子工作进行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林、牧)厅(局)、各市、县的农业(林、牧)局是机关法人,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种子工作。

各级农业厅(局)设置的种子管理站和质量检验机构,是各级农业部门内设的执行机构,而不是机关法人。

种子管理站、品种审定委员会和质量检验机构的职权,属于法规、规章授权,应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

(二)种子管理人员种子管理人员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式在编的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兼职种子管理人员。

兼职种子管理人员必须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农业局确定,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才能聘请。

兼职种子管理人员主要从事检查和监督管理,此管理活动仍是代表国家所为的、具有法律效力但其行为属于行政代理,其行政活动的法律后果依法由聘请的同级农业局承担。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种子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即出示《中国种子管理员证》和佩戴《中国种子管理》胸章,向管理对象表明身份,并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同时《种子法》第五十六条中还规定:“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行政管理工作。

种子的行政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机构在人员和财务上必须分开”,预防利用职权腐败。

(三)其他种子管理机关涉及种子管理工作的机关很多。

在《种子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七条中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技术监督机构、交通部门等在种子活动的管理中,都有其一定的职权范围。

此外如税务、物价、财政、审计、粮食、邮电等部门都对种子的管理有一定的职权范围。

在种子管理活动中,各部门之间应当注意协调配合,在各自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种子管理方面的行政执法,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也不得失职、渎职。

四、种子行政执法的内容及原则种子行政执法是指农业行政机关和其它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种子行政管理中执行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依法对特定的人和组织所采取的各种具体的、单方面的、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活动。

(一)种子行政执法的内容在种子行政执法中,由有关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代表国家将具体权利义务施之于具体的人和事的行为。

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行政确认由法定的机构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有关的行为或标的进行确定或者承认。

被确定的事或物具有法律上的意义,如对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新品种的确认,对种子质量的认定,对种子生产者和经营者所具备的法定条件的认可。

行政确认,往往是行政授权或设置义务的前提。

2.行政许可由法定的机构对具备法定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准许其从事一定活动的授权。

如种子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和调运许可。

这一许可使得行为人取得了从事某项行为的资格和权力。

3.设置义务被许可的组织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这些义务主动接受行政管理,如有违背将构成违法行为。

如必须向主管机关上报经营计划和财务报表,必须接受经营检查、质量检查,必须对消费者负责等。

4.剥夺权利由法定的机关对特定的违法行为人剥夺部分或全部特定权利的行为。

就对种子违法行为的制裁来讲,有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三种。

就行政制裁来讲,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之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六十条规定:(1)未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生产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种子的。

(2)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种子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l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l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可以吊销违法行为人的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种子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强制执行由法定的机关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人,施以一定的强制性手段来实现其义务内容的行为。

(二)种子行政执法的原则在种子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合法性原则即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去施行,而不能违背。

它包括行政主体合法,内容方式和程序合法,手段和措施合法,即依法行政。

2.合理性原则即要在法定的范围内,做到适当、恰当和合乎情理。

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以防偏见。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政务公开,经得起人们的评议、对比和检验。

3.行政效率原则即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

它要求行政机关在施政过程中指挥灵活、办事迅速、运转协调,注重社会的整体效益,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及时有效。

4.一事不再罚原则即一事一罚,不得重复处罚。

五、种子行政执法的管辖种子行政执法的管辖是指种子行政管理机关相互之间或与国家其它机关之间,在种子管理对象上的行政权限的划分与确定。

(一)职能管辖职能管辖是指种子主管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在种子管理活动上的分工与权限。

种子管理机关主管范围是:与种子的选育、生产、经营、贮备等活动有关的事宜。

就其行政检查和处罚范围上讲,有主管检查、处理种质资源管理上的违法行为,新品种审定管理上的违法行为,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违法行为,种子质量及其管理上的违法行为,种子收购及调运的违法行为等等。

属于种子管理机关主管的案件,由其主管办理;其它的案件,则由其它的行政机关处理。

(二)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指各级种子管理机关,在其主管事宜的范围内,在上下级管理机关之间的分工与权限。

如在聘请兼职种子管理员、种子质量检验员,发放种子生产、经营、检验“三证”,以及对各类违法案件的处罚权方面的分工,有关法规和规章都有明确规定。

(三)地域管辖地域管辖是指同级种子管理机关在种子管理中的分工与权限。

它由两种原则确定,即属地主义原则和属人主义原则。

前者是按从事种子活动的行为实施地域来确定,即在一定的行政区域中从事的种子活动,就归该地域中的种子主管机关处理;后者是按行为人的登记注册地域来实施管理,对其所属的域内或域外的行为,都由注册地的主管机关来管理和处理。

(四)指定管辖如果两个主管机关对同一个行为都主张行政权,或者都拒绝处理,则要通过指定管辖来解决。

所谓指定管辖,就是指上级种子管理部门依法指定其辖区内的下级种子管理部门对某一具体案件行使管辖权。

第二节种子行政检查与处罚的适用一、种子行政检查概述种子行政检查是指种子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对有关从事种子活动的人、物或场所依法进行检查和督导,以监督并保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经常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其必须履行的义务得到如期的履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