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方法对4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取介入治疗方式进行干预。

手术前后加强对患儿的观察和护理,认真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49例患儿手术成功,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封堵器介入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手术前后对患儿采取有效的观察与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护理;观察
先天性心脏病所指的是新生儿出生过程中即存在的血管异常,是胎儿在母体发育中出现的心血管畸形,与环境、遗传等因素息息相关[1]。

部分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以存活到成年,但是病变较为严重的患儿可能存在复合畸形,往往难以存活到成年[2]。

以往临床中多采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矫治手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取得良好的治疗成效。

本文将本院4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细心的观察护理,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4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

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1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10例、肺动脉瓣狭窄(PS)8例。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对年龄
4岁患儿需练习在床上大小便;观察和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状况,术前6 h 禁食、4 h禁水;手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检测,完全清醒后可适当给予流质食物,持续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是否出现血肿及其他不良现象,定时测量体温。

1. 2. 3 并发症护理①心律失常:由于导管的刺激可能造成心律失常,要求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谨慎操作,探头到到头部之后让患儿放松身心,嘱咐患儿深呼吸,密切注意血压、心率、脉搏等变化。

一旦出现胸痛、面色苍白以及ST段抬高等现象要及时处理,防止心律失常及心包填塞的发生[3]。

本研究中有1例患儿在术后24 h内通过心电监护发现心动过速,没有不适症状,通过地塞米松干预2 d后恢复窦性心律。

对患儿进行24~48 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存在异常的患儿适当延长出院时间,直到心电图检查结果为正常状态才能够允许出院。

②出血或血栓:手术过程中需要用肝素凝血、拔管之后压迫不当等因素可能引发局部出血,还可能造成局部血肿。

③残余分流和溶血:在合并PDA与VSD
的患儿中较为多见,溶血的发生时间集中在手术后24 h内,此时要仔细观察患儿皮肤与虹膜是否出现黄染、血红蛋白尿等,轻者无需特殊干预,严重的患儿需应用碳酸氢钠或激素治疗,以免对肾脏造成损伤。

④封堵器脱落:如果封堵器选择不当可能造成脱落进入患儿肺循环中,是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可能造成患儿猝死,尽管临床中发生率非常低,但是仍然需要引起重视[4]。

⑤臂丛神经损伤:由于上肢固定姿势不良可能造成臂丛神经损伤,导致上肢酸痛、不能上举等。

2 结果
49例患儿全部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达到100%,其中1例
患儿出现心律失常,症状较轻,且通过地塞米松干预之后恢复正常;1例患儿在手术后第6天突发鼻出血,通过压迫、填塞等方式成功止血。

对患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应用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等仪器检查未发现残余分流现象,49例患儿的封堵器位置均能够准确固定。

3 小结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佳,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病情与生活质量[5]。

但是受到手术、环境、药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并发症。

常见的有心律失常、出血、血栓、封堵器脱落、溶血以及臂丛神经损伤等。

本文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全面的观察和护理,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恢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杰,高俊娈,宋玉平,等. 68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47-49.
[2] 刘翠霞,刘素然,赵志秒,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38-39.
[3] 谭小莉.围手术期强化护理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4):2132-2133.
[4] 郝开颜.实施临床路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全科护理,2012,10(12):1092-1093.
[5] 郭树领,程凤丽,王静,等.先天性心脏病经介入封堵术前术后心理干预护理及生活质量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1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