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总论一、本编小点1、1894年,法国社会学家史摩尔和温辛特合编了第一本《社会学》教科书,其中第五章专门论述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2、社会期许偏差:即个体有获得赞赏和接受的需要,并且相信采取文化上可接受和赞许的行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从而使研究的结果和可靠性都大打折扣。
3、迎合心理:被研究者出于好心而主动配合研究者的意图,故意表现出符合研究者主观愿望的心理变化。
4、逆反心理:就是被研究者出于“好奇”或反暗示,而暗示,而故意反常地表现出自己的心理活动。
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义(选择题)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3、我国学者的定义:我国社会心理学第一人孙本文认为(1964年《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以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的立场上说,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社会的立场上说,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
吴江霖在1982年4月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成立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群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胡寄南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一)、实验研究法:指在控制情境之下,实验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发生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受到的影响,也就是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信度和效度是通过实验中的三个设计实现的,即实验组与控制组、事前测验和事后测验、随即化。
三种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优点:控制条件严格,避免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实验结果说服力强。
缺点:关在实验室内,脱离了社会生活,增添了人为因素,故真实性较差。
实验结果推广应用需谨慎。
2.自然实验法:(又称现场实验在自然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实验,分析研究由此发生的相应心理变化)优点:很大程度上可以推断出因果关系,更接近真实生活,其实验结果较易于推广。
缺点:运用时必须与有关方面建立协作关系,控制条件与施加实验措施不如实验法方便。
3.模拟实验法(设计一种认为情境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探求人们在特定社会情境下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变化)优点:如果人为因素未被察觉,其反应真实可信缺点:模拟生活情境必须逼真,不被人察觉。
(二)、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材料,然后作统计,最后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
1、问卷调查(结合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而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注意:1)可以针对人们的情绪、动机、需要等心理状态,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广泛的调查,以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归纳。
2)调查前必须精心设计调查表,调查问卷可以采用无记名方式。
3)面对面访谈必须在融洽的气氛中,使人们的心理状态能无拘束的反映出来。
4)调查所得的情况可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优点:简便而切实可行,最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调查对象广泛,方式简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的第一手的资料。
运用最为广泛。
缺点:被调查者的填写内容可能有偏差(社会期许偏差),问题分析不够深入(选择典型重点访问可以加深深度)2、现场观察(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
完全自然的状态下)现场观察与一般观察的最大区别:观察者在活动中的被试中,并隐藏自己的身份注意:在研究前,必须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做记录”等问题。
此外,应注意以下几点:1)进行连续性观察(对同一问题要作多次观察,避免偶然性)2)进行轮换性观察(对同一课题变换几次对象进行重复观察)3)进行隐蔽性观察(研究者的观察活动力求不被研究者观察到,避免迎合心理、逆反心理)优点:被试不会受到暗示,研究结果更可信。
对于所研究的团体既没有实施任何外来影响,又能够掌握研究对象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材料,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可靠性强。
缺点:由于团体的特殊性,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团体中;即使对团体成员的心理活动看的很清楚也很难做出一般的推论。
(三)档案研究法是研究者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档案研究也是一种广义的调查研究,所不同的是:调查研究往往局限于当前活生生的情境进行现场调查或现场观察,以收集第一手资料,是一种动态性的研究。
档案研究多半是收集档案记载的历史材料,如文件、记录、电影、录像、录音、图片等现成的资料,进行分析,是一种静态性的研究。
(四)心理测验法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通常使用的心理测验主要是关于人格方面,如自我评定、投射技术、他人评定、语义分析、情境测验等。
(五)相关研究法是研究者试图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是否有关。
严格的说,相关研究是对研究结果的处理。
优点:有可能在较少人力和时间的条件下,有效地收集到所研究问题的大量资料,使研究者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变量间的联系和关系。
缺点:所提供的材料说明因果关系时往往模糊不清;其次,相关法观察到的变量间的关系也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事实上是由某个另外的未知因素造成的。
所以不能根据相关法得出的证据作轻易地肯定或否定。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进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选择研究课题;其次是制定研究计划;再次是进行具体研究,收集资料;最后是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一)慎重选择研究课题(问题提得好,可以影响研究工作的其他阶段的进程)1)首先要选择那些时代感强、现实意义大的研究课题,同时还要考虑到所研究的课题有助于建立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
2)选择课题要具体明确,不宜过大。
有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范围虽然很广泛,也不宜回避,可以有计划的分段解决。
3)选择课题还要根据目前现有的条件,要选择研究者自己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课题,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创造性。
为了选择最合适的课题,使问题的研究具有针对性,在确定课题阶段需要作最一般的调查研究,调查包括对实际生活的考察,以及阅读有关文献,以了解动态,从中得到启发。
(二)详细制定研究计划(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关键性阶段和决定性环节)1、设定控制条件2、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人数研究对象的范围要根据研究课题来确定,这其中有一个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
研究人数也要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研究方法的特点以及研究者的现有条件来决定。
在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之后,须用一定的方法抽样,具体有:有意抽样(人数很少,进行长期观察)、随即抽样、分层抽样。
3、确定研究步骤实验研究:必须详细规定实验的全过程调查研究:须列出调查提纲与调查程序,写出调查指导语。
4、明确收集材料的指标指标必须同所研究的课题有密切的关系,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特异性。
必须确立多种指标,从多方面来搜集资料,使研究结果丰富,呈立体状,增强说服力。
(三)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是执行研究计划的问题,这个阶段需花费一定数量的人力与时间,目的是获得大量的数据与典型材料,为解决研究课题提供确凿的依据。
(四)撰写研究报告1、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1)题目题目体现了研究报告的主题,一般在题目中点明题意,也可以不点明,有德海可以加副标题,有的研究报告还会采用提问的方式。
2)研究的目的、意义要讲清楚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揭示出研究该课题的背景,即介绍过去有关类似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或意见分歧等情况。
3)研究方法无论是调查研究报告还是实验研究报告,都要把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时间、条件控制等问题讲清楚。
4)研究结果与分析5)结论建议结论部分要简要的总结研究课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其结果,从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者的观点。
研究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在结论中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供实际工作者参考。
6)参考文献既能反映研究者的功底与水平,也能给他人扩展视野,提供信息。
2、撰写要点1)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2)应着重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3)讨论与分析客观实在五、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填空)关于社会心理学历史:1976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
P。
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他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大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们社会心理学界与之对应,提出了将社会心理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孕育阶段、初创阶段和确立发展阶段的观点。
六、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判断)以1859年德国的M。
拉扎鲁斯和H。
施坦塔尔两人合作创办的《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为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前奏。
1875年,德国学者A。
舍夫勒在其著作《社会躯体的结构及其生活》一书中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从社会学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传统是由G。
塔尔德、G。
黎朋和E。
A。
罗斯等社会学家发展起来的。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以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为代表。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七、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选择题)(一)德国的民族心理学(1)拉扎鲁斯、施坦塔尔《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2)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主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3)冯特《民族心理学》(二)法国的群众心理学(1)塔尔德《模仿律》提出用模仿解释人的社会行为(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主张社会不能还原为个体,群体并非个体之和。
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能以与构成它的个体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为。
(3)列朋《群众心理学》是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
(三)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十二种本能”:求食、拒绝、创新、逃避、斗争、性与繁衍、母爱、亲合、控制、服从、创造、建设。
七、几个重要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犹太人。
倡导“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是一个整体,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根据群体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时代精神,才能理解群体动力。
F。
H。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F.H.奥尔波特用实验方法系统地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会使个体的工作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
他还指出社会促进还受个体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