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学长整理的老师上课问的课后问题对照《发育生物学》安利国主编的第二版使用更佳~第一章1.论述精子发生与卵子发生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要经过减数分裂使配子的染色体减半(2)都要经过增殖期、分裂期和成熟期(3)精子和卵子在受精未发生之前,都不能长时间存活不同点:(1)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生长期不很明显,而卵子发生过程中的生长期则特别长。
因此精子发生的结果是产生体积微小的精子,而卵子发生的结果是产生体型很大的卵子。
(2)精子发生速度比卵子快,而且精原细胞则可以在成熟期内不断增值,所以成熟精子的数目大大超过成熟卵子的数目。
(3)每个初级精母细胞最后变成4个大小相等的精子,而每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大的成熟卵和3个体积很小不能受精的极体。
(4)精子发生过程要经过变态期,才能从精细胞转为精子,而卵子发生没有这一时期。
(5)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两次成熟分裂全部都在精巢内进行,卵子发生过程中的两次成熟分裂可在卵巢内也可在卵巢外进行。
第二章1.受精作用:雌雄生殖细胞经过增殖、生长和成熟的发生过程以后,从各自的性腺中排出,成熟的精子和卵子相遇,融合而成为合子的过程。
2.海胆和哺乳类动物形成合子时的主要区别:(P28)3.简述阻碍多精受精的两种机制:(P29)(1)通过卵子细胞膜上膜电位的变化完成的快速反应机制快速阻止多精受精是通过卵子质膜上的电位变化实现的:在第一个精子结合到卵子质膜后的1-3秒之内,膜电位由-70mv转变为带正电荷,约为+20mv。
精子能与静止电位为-70mv的卵子质膜融合,但不能与静止电位为正的细胞膜融合。
电阻止多精受精的机制在蛙类中也存在,但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可能不存在。
(2)由皮层颗粒胞吐作用引起的慢速反应机制慢速阻碍多精受精机制:快速机制是一种暂时的机制,只能维持大约1分钟,不足以防止多精受精。
通过皮层反应慢速防止多精受精,当精卵质膜融合时卵子被激活,皮层颗粒膜与其外的卵质膜发生融合,导致皮层颗粒的胞吐作用。
4.皮层颗粒反应时,释放物质的种类及作用:(P30)(1)蛋白酶(2)黏多糖(3)过氧化物酶5.简述哺乳类动物精子获能的机制:(P33)(1)精子细胞流动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由雌性细胞生殖道内的白蛋白去除精子表面的胆固醇而导致。
(2)精子表面特定的蛋白质或糖类丢失。
有可能这些成分阻碍透明带结合的蛋白识别位点。
(3)钾离子的流出导致精子的膜电位进一步降低。
膜电位的改变导致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进入精子。
钙离子和碳酸盐离子可能对生成cAMP的活化和促进顶体反应中膜融合时非常重要的。
(4)蛋白的磷酸化。
6.以下哪一项不是鸟类卵膜的组分——透明带7.以下哪一项不是blcold基因的特点——参与胚胎背腹轴的发育8.以下哪一项不参与精子结构的行成——皮层颗粒9.哺乳动物卵子的雌原核在何时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后10.P颗粒不会出现在秀丽杆线虫的哪一种卵裂球中——AB细胞11.受精时卵子的什么起着永久阻碍多精入卵的作用——皮层反应12.海胆精子顶体反应后,顶体突起上的什么起着融合精卵质膜的作用——结合蛋白第三章1.两栖类的卵裂属于哪一种类型——辐射对称性2.以下哪一项不是在鱼类的卵裂中出现——胚盘3.鱼类的卵裂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合胞体结构,这个合胞体结构称作——卵黄多核层4.在卵裂的过程中,细胞周期可以分为——S期、M期5.下列哪一种动物的卵裂属于盘状型卵裂(不完全)——鸟类的卵裂、鱼的卵裂6.下列哪一种动物的卵裂属于螺旋型卵裂——软体动物7.下列哪一种动物的属于两侧对称型卵裂——海鞘和水螅8.辐射型卵裂——海胆、两栖动物旋转式卵裂——哺乳动物表面卵裂(不完全)——大多数昆虫,如果蝇9.试述卵裂和体细胞的分裂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经过是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结束,形成两个子细胞。
(2)不同点:卵裂是指受精卵开始有丝分裂并产生由较小的细胞构成的囊胚的过程,处于卵裂期的细胞叫做卵裂球。
卵裂的特点有:a.分裂周期短,分裂周期只有S期和M期; 卵裂期细胞数目的增长情况与其他发育阶段相比要快得多,两次之间无生长期。
b.分裂球的体积下降,但胚胎的总体积不变。
c.母型mRNA控制早期细胞分裂,早期卵裂中合子基因大多处于休眠状态。
d.卵裂常经历由均等裂向不均等裂变化.。
而体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周期为完整的四个时期,即G1-S-G2-M分裂循环周期,分裂周期较长,全部由合子基因控制。
10.卵裂的类型有哪几种?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各种动物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举例说明之。
类型:(1)完全卵裂a.辐射型:海鞘、海胆、两栖类b.螺旋型:螺、蚌、软体动物、多毛类动物c.旋转型:哺乳动物(2)不完全卵裂a. 盘状偏裂:鱼类、鸟类、等端黄和极端端黄卵b. 表面裂:中黄卵(昆虫)决定因素:卵裂的方式是一个受遗传控制的过程,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1)卵质中卵黄的含量及其在细胞质内的分布决定卵裂发生的部位及卵裂球的相对大小。
(2)卵质中影响纺锤体方位角度和形成时间的一些因子。
11.试述哺乳动物卵裂及囊胚的特点。
哺乳动物的卵裂为旋转型全卵裂(1)卵裂速度缓慢(12-24h )哺乳动物的早期卵裂发生在输卵管中。
(2)第1次为经线裂,其后的2个卵裂球各采不同的卵裂方式----旋转型。
(3)早期卵裂球的卵裂不同步,可产生奇数细胞的胚胎。
(4)哺乳动物卵裂球的紧密化:发生第三次卵裂后不久,原来排列松散的卵裂球突然挤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形成一个紧密的细胞球体。
囊胚的特点:胚胎呈球形,中间形成囊胚腔,囊胚层细胞构成囊胚壁。
12.果蝇卵裂方式及卵裂过程:(P45)方式:表面卵裂过程:第四章1.海胆的初级间充质细胞将分化成——骨骼细胞2.鱼胚胎的卵裂球网胚盘边缘移动,在胚盘的边缘形成了一个环的结构叫——胚环3.组成两栖类卵黄栓的细胞属于——内胚层4.在海胆的原肠胚形成中,初级间充质细胞什么进入胚胎内部——内移5.两栖类的背唇又称为——组织者6.下列哪一项不是从外胚层发育出来的——脊索(神经板、神经脊、表皮都是)7.海胆植物极的内陷与何有关——透明层的变化8.原肠作用时细胞有几种运动的方式?这些方式有什么特点?(P50)(1)内陷: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
最后形成 2 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为外胚层,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
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因此称为原肠腔。
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
(2)内卷: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成为内胚层。
(3)内移:是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
(4)分层:囊胚的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这样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留在表面的一层为外胚层。
(5)外包: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极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为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细胞为内胚层。
9.两栖类原肠作用过程:(P55)(1)内陷(2)内卷(3)集中延伸(4)外包10.简述原肠形成的意义:(1)建立起来三个胚层(2)它使未来器官在胚胎内部位于正确位置(3)原肠形成使一些原来不相邻的细胞发生接触,为胚胎诱导做准备(4)胚层进行了分化,各种细胞已初步特化为以后分化为复杂的组织、器官打下基础(5)细胞的机制开始分工(6)原肠腔在动物发生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海绵、腔肠动物是比较低级的多细胞动物,相当于二胚层的胎,从扁形动物开始由中胚层,更高等的动物都是由三个胚层的胚胎发育而来的。
其他1.控制果蝇体节分化额三组基因是:间隙基因(gap gene)——使胚胎眼AP轴线区域化成对规则基因(Pare-rule gene)——界定胚胎的副体节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 polarity gene)——决定体节的边界和体节内细胞的命运2.调节果蝇体节的进一步分化的核心基因是?包括哪些类型?核心基因为同源异性选择者基因,包括触角足复合体和双胸复合体3.果蝇副体节和体节的关系:成对基因类似斑马条纹的表达使果蝇胚胎分为十四个副体节,它只在原肠胚的行成后的短暂时期内出现,随后,在体节极性基因eng和wingless的调控作用下,确定了副体节的界限,保证细胞不会再副体节之间迁移。
体节是在副体节的基础上行成的,级一个体节是由前一个副体节的后半部和下一个副体节的前半部组成。
4.简述侧板中胚层的分化方向:体壁中胚层——体壁的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等体腔——心包腔、胸腔和腹腔脏壁中胚层——内脏器官的平滑肌、结缔组织和浆膜等5.胚胎发育中功能活动最早的系统: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胚胎首先建立的第一个功能性器官——心脏6.原始心血管系统是如何形成的:(P133)人胚胎发育至第二周左右......第一对弓动脉。
7.简述心脏外形演变过程:(P135)随着胚胎的发育......直通的管腔。
8.细胞生长的三种方式:细胞增殖、细胞增大和增长生长9.生长激素和生长因子是如何控制和调节动物生长的?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生长激素抑制激素,控制垂体生长激素的产生,其中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进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生长激素抑制激素抑制生长激素的产生和释放。
此外,IGF-1受生长激素的调节并对反馈调节生长激素的产生。
10.胚后发育中变态是指:动物个体整体形态的重大变化,并常伴随有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变态现象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在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中都发现具有变态现象的物种。
11.激素是如何调控昆虫变态的发生?昆虫变态发育直接相关的激素主要有两大类:(1)由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它负责幼虫新壳的泌成和硬化、蛹化、蛹壳形成以及与蜕皮相关的生长和分化等。
(2)由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JH),它主要抑制上述蜕皮激素负责的各种活动,协调控制蜕皮的特征发育。
在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有道昆虫的蜕皮和变态,而保幼激素决定昆虫蜕皮的性质。
在全变态昆虫的变态过程中,保幼激素通过Kr-h1基因负向调控蜕皮激素诱导的broad 基因的表达。
全变态昆虫的末龄幼虫中Kr-h1放人表达缺失和broad的高表达是全变态昆虫化蛹的必要条件,全变态昆虫的蛹期和不完全变态昆虫的末龄若虫期,因保幼激素浓度的降低或缺失而引起的Kr-h1表达缺失是成虫羽化的必要条件。
12.激素是如何调控两栖类变态的发生:(P168)13.简述附肢再生的过程①创伤愈合:伤口周边表皮修复切口表面,表皮细胞增殖产生一多层细胞团称顶表皮帽。
②组织破坏和去分化:在残留附肢中出现大片的组织溶解。
此时创伤表面下的区域释放胶原酶,使已存在组织的细胞相继失去已分化的特征,彼此之间及与细胞外基质间分离,形成松散的间质。
以前的软骨,骨和结缔组织的细胞都呈现胚胎期间质细胞的形态③再生芽基的形成:去分化的细胞在顶外胚层帽下形成一堆突起,称为再生芽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