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高职院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紧紧围绕
“实践”和“应用”两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成功与否,是其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
因此,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办时间短、双师型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原因,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表现为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教学课时所占比重较大,专业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等现象。
即使专门安排了专业实习,也常由于经费紧张、实习单位不愿接收等原因,导致实习走马观花,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2、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高职院校单独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也是近几年才起步的,许多学院在这一块还是空白。
另外,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因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搁浅,根本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尽管他们可能学历较高,但较少具备从事公司经营与管理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4、校外实习基地缺乏。
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即使已经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未能真正发挥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
二、构建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想构建应用型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是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认为,可将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概括为三个方面(如图1 所示),即“一个核心,两个保障,三个结合”。
(一)一个核心
即是以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为核心。
应用型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能力为主的会计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能创新”的要求。
(二)两个保障
包括硬件保障和软件保障,为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必要支持。
1、硬件保障
是指资金和设备方面的投入,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拿出必要的资金投资于实训室和实验室建设,以满足学
生在校内进行仿真模拟实习。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较之营销类专业显得异常困难,这主要源于财务岗位对于实习单位而言是敏感部门,往往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所以,高职院校投资必要资金和设备建立自己的仿真模拟实训室事在必行。
2、软件保障
(1)完善实践大纲。
在具体制定时,应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应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2)编写实训教材。
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会计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实现投资、筹资、营运资金、股利分配等资金运动过程的一体化; 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资金运动过程的实际要求。
(3)培养和引进双师型师资。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
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
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三个结合
1、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务管理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会计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同时,还应采取多种形式的集中性实践环节来落实实践教学,比如基础会计模拟做账、财务会计和成本模拟做账、应用型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对抗等。
2、专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应用型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快速适应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反映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外实践,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这比纯理论的说教、灌输收到的效果更为明显。
3、产学研结合
实习中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由学生在案例准备材料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财务分析师的超然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一系列资金运动、资本运作的管理,是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
而应用型会计专业更侧重管理技能的培养。
因此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要兼顾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三方面的能力。
相应开设的实践课程可以有:会计电算化等财务软件课程、财务分析课程、财
务管理及课程设计、公司理财及课程设计、审计案例教学(内部控制)、证券投资分析等。
从而在理论上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
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
通的目的。
本文认为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则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社会实践课程、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
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
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此外,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
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学校应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
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
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
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构建应用型财务管理高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使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
作技能,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