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篇一: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刻苦读书,尤其就是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遗留下了不少典范,并传为佳话。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被隋炀帝解除公职后,决心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一次去看朋友,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

有人问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

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囊萤映雪这就是由两个故事共同组成的典故。

囊萤:用袋子上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镜片。

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镜片在夜间读书。

车胤刻苦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无力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丰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收到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

南朝梁孙康家贫,并无钱卖灯烛,晚上常耸立着雪光读书。

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做为勤学的典范。

匡衡凿壁借光汉代匡衡刻苦读书而没灯烛,邻居们存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顶上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

后人就用“凿壁借光”去形容勤学苦学。

孔子韦编三绝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

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刺股悬梁苏秦,东周洛阳人。

他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

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

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董仲舒目不窥园此典故就是说道无暇观赏园中景色,形容埋首读书、专心治学。

董仲舒讲学讲课,三年不下屋,无暇看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交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有见过他的面。

他治学专心至这种程度。

后来用来形容埋首读书,足不出户。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就是个胆小Boixe的孩子,为此他够呛受到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勤奋刻苦、敏而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就是书,柜中装的就是书,床上堆上的也就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奋好学创作,一生遗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沦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顾炎武手抄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意外,天花病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引导下,顾炎武刻苦苦学,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沦为一代小学者。

欧阳修荻草代笔: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蒲松龄草亭路问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构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就是指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收集,加之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顺利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光辉重要著作《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

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

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

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经常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

宋濂冒雪访师知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下得一手不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快乐读书,碰到不明白的地方总必须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奔跑数十里,回去求教已经不交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灰心,而是在几天后再次造访老师,但老师并没召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没少,宋濂的脚趾都被灼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造访的时候,跳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出。

当宋濂几乎昏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真诚所敬佩,冷静答疑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出更多的学问,不惧艰苦困苦,造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沦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上述故事不胜枚举,古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尚能克制自己,刻苦读书,成就一番事业,而我们生逢盛世、条件优越,能不勤奋学习吗?此文旨在勉励同学们向古人学习,学有所成。

(肖老师搜集整理)篇二: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精选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精编剑客编辑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和孙康的自学故事)悬梁刺股(晋代孙敬和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西汉匡衡的自学故事)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画荻教子(欧阳修的自学故事)程门立雪(杨时求学的故事)王冕苦学(王冕“长明灯”下苦学的故事)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设备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镜片读书。

形容家境贫困,勤学苦学。

头悬梁晋朝存有一个叫做孙敬的人,每天读书至深夜,经常害怕困倦,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必须困倦,头下坠,绳子就可以将他拽睡着。

他就用这种方法避免自己困倦。

锥刺股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瞧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后白天黑夜的刻苦苦学。

每当至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要睡的时候,就用锥子自自己刺及自己的大腿,自己冷静后又读书。

凿壁借光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讨厌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油点灯。

邻居们房里烧掉灯,匡衡就把墙壁挖一个洞,使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著读书。

韦编三绝孔子为读《极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珍,编连竹简的皮绳割断了多次。

比喻读书刻苦。

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有个优秀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做欧阳修。

文章写下得很出众,在文学上存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使儿子读书,可是,哪里缺钱可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同意自己教导儿子。

她买得起纸笔,就拎荻草秆在地上写字,替代纸笔,教导儿子识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

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于宋代知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念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存有一年,杨时前往浏阳县而令途中,不辞劳苦,取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期学问上进一步进修。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等酢,因对某问题存有相同观点,为了求出一个恰当答案,他俩一起回去老师家求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研习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发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沦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长明灯”下苦读的王冕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可供他上学。

有一次,王冕去放牛。

当他路过一个学堂时,琅琅的读书声一下把它吸引住了。

他悄悄的跑了过去,躲在窗外听学生们读书,并把听到的内容默默地记在心里。

为了学习,他每天夜里都要偷偷地溜进佛殿,就着昏暗的长明灯,读书直到天亮。

佛殿里有许多佛像,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可怕。

可王冕对这一切,就像没看见一样,仍然专心致志的读书。

经过刻苦努力,王冕终于成为元代著名的大画家和大诗人。

篇三: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备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衍生出来"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以比喻发愤读书,勤奋自学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就是不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愤自学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西汉时存有一个小学问家名为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讨厌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得起蜡烛,一至晚上就没办法看电视,他常为此事犯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辨认出自家的墙壁似乎存有一些亮光,他下班一看看,原来就是墙壁深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看后,立刻编出了一个办法。

他请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钻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箭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深入细致地乐得书去。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必须靠着墙壁,借着邻居们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变成了一名科学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卖不掉灯油,而又想要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揪一把萤火虫去当灯读书;映雪就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发亮的明亮看电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