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道人一定要看的祖师语录

修道人一定要看的祖师语录

XX —定要看的祖师语录1.XX语录:"薄滋味所以养气,去嗔怒所以养性,处污辱低下所以养德,守一清静恬淡所以养道。

名不著于薄籍,心不系于势利,此所以脱人之壳,与天为徒也〃。

"酒为乱性之浆,肉为断命之物,直须不吃为上。

酒肉之犯犹可恕,若犯于色则罪不容于诛矣。

何故?盖色者甚于狼虎,败人美行,损人善事,亡精灭神,至于殒躯,故为道人之大孽也〃。

"速把人我山放倒;急将龙虎穴冲开〃。

"道者何物也,祖气便是根源。

学道专一,则人人可为仙〃。

"要道之妙,不过养气。

人但汩没利名,往往消耗其气,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

夫心液下降,肾气上升至于脾,元气氤氧不散,则丹聚矣;若肝与肺往来之路,XX至久,当自知之。

苟不养气,虽挟XX超XX,非道也〃。

"夫道但: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此十二字若能咬咀得破,便做个彻底道人。

但信老人言行之,自当有益必不误你诸少年〃。

〃纵日消万两黄金,正好粗衣淡饭〃。

“气之难御,迅若奔马,唯静者为易,必去其外慕。

虽睹纷华之在眼前,正如深山穷谷中,方是道人心肠〃。

"心定则情忘,体虚则气运,心死则神话,阳盛则阴消,自然之理,昧者则不知〃。

"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以柔弱为本,以清静为基。

若施于人必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

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

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济南对韩陶字清甫语)〃。

"守气妙在乎全精,尤当仿于睡眠。

方欲寝时,令正念现前,万虑悉泯。

身侧卧,鼻息绵绵,魂不内荡,神不外游,如是则气精自定矣〃。

"清净者,清为清其心源,净者净其气海。

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故情定而神明生焉。

气海净,则邪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矣。

是以澄心如澄水,养气如养儿,气秀则神灵,神灵则气变,乃清静所致也〃。

"道无形名,是神气之祖也。

元气降化,神XX生。

炼神合道,乃是XX。

其余名相是铅汞,纷纭难为凭准。

我今为汝举其大纲。

夫修此之要,不离神气。

神气是性命;性命是龙虎;XX铅汞是水火,水火是婴姪;婴姪是真XX;真阴真阳即是神气。

种种名相皆不可着,止是神气二字而已〃。

2、xx语录:"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神荒地狱门〃。

3、刘长生语录:“一分尘尽,则明一分道;十分尘尽,则明十分道;如尘心绝尽,则可全于性;色心绝尽则可全于命,无明心尽,则可保于冲和〃。

4、xxxx 语录:"日用者;静处炼气,闹处炼神,行住坐卧皆是道也。

昼夜见前须要不昧,若睡了一时,无了一时,日日有功无睡千日功夫了也。

勿谓他人有宿骨也。

"修真之士,若不降心,虽出家多年,无有是处,为不见性。

既不见性岂能养命,性命不备XX真。

何为如此?缘有心病也。

第一心病:见他通达性命之理,自己欲参。

不肯低头,他人不肯说,心生怨谤。

第二心病;他人有缘,不思自己无福,不能化人生善,徒生恶意,损人道缘。

第三心病:见他人看经书,自己不通,而生谤心。

此等之人,永不得大智慧天眼。

自昧之徒也。

第四心病:缘未起行,而强起缘,动众扰乱他人,是不良之人也。

第五心病:是心不足,反致心乱。

是不足之人也。

除此五病,低下参访,必得其真〃。

"夫吾道,以开通为基,以见性为体,以养命为用,以谦和为德,以卑退为行,以守分为功。

久久积成,天光内发。

真气冲融,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今之学者,是非、利害、好恶、贪嗔,不离于心。

心既如是,性岂能定,气岂能和?自然失去,去道越远矣。

虚披鹤蹩,枉玷教门。

见高明者嫉妒百端;见老幼者,欺诳百状;有小利处,觅缝钻头;闻大道者,耳聋眼瞎;机心巧诈,好妄狂图;不当来出家望做神仙。

不肯降心,恣纵今时情性,已作凶徒。

不通经义,呼牛作马;不知道理,转照为白。

师父开下教门,望个个修仙,吾今遍观门人,多多造业,妖言妖语,或作入梦出神,盖观修堂,记师家名姓。

引着一队业家婆,将着几个憨汉子,胡言乱语,说诱他人;合眼缄舌,推心办道,惑昧会首。

假聪明、强知解,只知说是说非,不知罪福,不思众道,纵顽心而不善,将来阴司业报,看待推谁。

莫嫌苦口是直言,此是修行之良药〃。

"欲入吾教,先要修心。

心不外游,自然神定,自然气和。

神气既合,三田既结,芝草自生。

要得完备;勤谨而行。

阴德伏鬼,阳德伏人,二德既备道果立成〃。

5、xxxx 语录:"汝等又不端的做修行,更不打些尘劳,如何消得十方饮膳?〃古人曰:初,念住;二、息住;三、脉住;四、灭尽,入手大定。

与物不交,七百年老古锥也。

妙哉!妙哉!尘劳见后,若作些小功,亦是外行。

不可寻他,不可避他,虽是应物,亦不着他〃。

"于清风日:若不到真空阳神难出。

师曰:未到真空,阴神亦出不得。

清风曰:静处做好。

师曰闹处做更好。

汝等后生,但守岁月,兼降色心。

我下七年苦心,比他人七世工夫〃。

"XX 问:内肾热而心凉,满身发热如何?师曰:圣贤提挈过也。

后来眼里见者,耳里闻者,不得执着。

或问曰:修行在志、提挈在圣贤。

师曰:全在志。

若无志,圣贤如何提挈?问,如何是志?师曰:勿念起是志。

初做道人,下七八年苦志不退,杂念不生,莫忘初志。

旋添决烈,遇魔不妨。

圣贤中照顾,不肯坏了修行人〃。

或问如何是道人日用?师曰:舍己从人,克己复礼,乃外日用。

饶人忍辱,绝尽思虑,物物心休,乃内日用也;先人后己,以己方人,乃外日用。

清静做修行,乃内日用;XX,苦己利他,乃外日用。

常令一心澄湛,十二时中时时觉悟,性上不昧,心定气和,乃真内日用〃。

〃仙道贵实,人道贵华,仙道人情直相反尔。

诸恶可戒,诸善可修,万行周圆,一身洁净。

终身永效,不生退怠,抱道而止,不亏节志〃。

"大抵外修福行,内固精神。

内外功深,则仙阶可进,洞天可游矣〃。

"古今成道者,皆福慧相须,慧为灯火,福为油灯。

油无则火不明,XX无福则不生。

故XX损其身,不损其福。

世之人虽天资明敏,学海汪洋,若福行未加,则终不能探其道元之妙〃。

"古今得道圣贤,道通为一,福则有异。

外功大者,仙位之高。

外行卑者,阶居其下。

古以天上圣贤善之未广,则重下人间,以偿畴昔。

人间浊恶难修,而功疾;天上清高易处,而功缓。

”6、《xx寄xx道友书》:"大抵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

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入圣。

或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

但克己存心于道,皆为致福之基。

然道包天地,其大难量,小善小功卒难见效。

所以道,刹那悟道,须凭长劫炼磨。

顿悟一心,必须圆修万行。

今世之悟道,宿世之有功也。

而不知宿世之因,只见年深苦志,不见成功,以为尘劳虚诞,即生退怠,甚可惜也!殊不知坐卧住行,心存于道。

虽然心地未开,时刻之间,皆有阴功积累。

功之未足,则道之不全。

如人有大宝明珠,价值百万,我欲买之。

而钱虽未足。

须日夜经营,俭用勤求,积聚财物。

或三千五千,或三万五万,钱数未足,而宝珠未得。

其积聚钱物,应急且得使用耳。

比于贫篓之家,云泥有隔。

积功累功者,亦然。

虽未得道,其善根深重。

今世后世圣贤提挈,直至了达我无宿骨,难遇明师,万苦干辛,至今未了。

丹阳长真皆是宿缘,则十年五载之间,天外飞腾自在。

我虽未了,所受艰难,亦与常人有异耳。

祖师XX:无为道者,先舍家而后舍身。

病即教他病,死即教他死。

至死一着,抱道而亡,任从天断。

XX言,学者其审之!〃7、xx真人语录:时师在XXXX说XX:“大凡初机学道之人,若便向言不得处理会,无着落,无依倚,必生疑惑;为心上没工夫,便信不及;信不及必不能行;行不得,则胡学乱学,久而退怠。

今且说与汝等眼前见得的、耳里听得的、信得及处行去。

从粗入妙,亦不误汝。

虽是声色,便是道之用也。

如何是信得及处?汝其不见许大虚空及天地日月山水风云,此不是眼前分明见得地?这便是修行的榜样,便是入道的门户也。

且如云之出山,无心往来。

飘飘自在,境上物上挂他不住,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风云鼓运吹嘘万物,忽来忽去。

略无凝滞,不留影迹。

草木丛林,碍他不住,划然过去,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大山巍巍峨峨,稳稳当当,不动不摇,一切物来触他不得,道人之心,亦当水之为物,性柔就下,利益群品,不与物竟。

随方就圆。

本性澄湛。

至于积成江海。

容纳百川,不分彼此,鱼鳖虾蟹,尽数包容,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日月,容光必照,公而无私,明白四达,昼夜不昧,晃朗无边,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天之在上,其体常清,清而能容,无所不复,于彼万有,利而不害,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大地之中,寂然不动,负荷万物,无党无偏,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虚空广大,无有边际,无所不容,无所不包。

有识无情,天盖地载。

包而不办,非动非静,不有不无。

不即万事,不离万事。

有天之静,有地Z 静。

有日月之明,有万物之变化,虚空一如也,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道同天地,其用若此。

体在其中,工夫到日,自然会得。

动用合道,自有主者。

若更觅言思路绝处,则失之矣!既入xx,各宜勉之〃。

"或问曰:开眼有尘境,合眼有梦境,众中有逆顺境,如何得安稳去?答曰:修行人修心为本。

逢着逆境,欢喜过去。

遇着顺境,无心过去。

一切尘境,干己甚事〃。

“一切人皆敬者,一切难处自承当者,久久应过,心境纯熟,在处安稳。

一切境界里平常过去,更无动心处。

向诸境万缘里,心得安稳,更不沾一尘,净洒洒地永夜不昧,便合圣贤心也〃。

"或问曰:识得一,万事毕,又云:抱元守一。

则一者是什么?XX:乃混成之性,无分别之时也。

既知有此,即堕于数,则不能一矣。

一便生二,二便生三,三生万物,如何守得!不若和一也无也。

故祖师XX:"抱元守一是工夫,地久天长一也无。

这个一也无处。

却明出自己本分来, 却不无也。

故经XX: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

"或问曰:如何是正念?XX:目前有事合接物利生,敬上安众,种种善心,不为己事,皆是正念也。

其静则体安,其动则用正。

不纵不拘,无昼无夜。

丝毫不昧,常应常静。

平平稳稳,便是真常之道〃。

"正能掩邪,邪常谤正。

凡存我相常谤人者,此等人不明白自己,乃是外遭邪宗也。

若有正知正见,必于自己心上体究偏邪,搜求过失。

若管他非,非正人也〃。

“昔有道人静坐中,或觉口中有酒味,又梦见人送酒,明日果有人送酒来。

此是心空神应,不为奇特,认之,则着邪也〃。

"师因劝众住XX,乃云:XX真人有词云:学道住丛林,校浅量深,择其善者作知音;如果未能明至理,挈领提矜〃。

〃凡在丛林,递相指教,提纲振领,共修无上心地。

大法门非小可事,有等无见趣的,不寻知友,不住丛林,不论心地,南去北来,千山万水,空费草鞋。

只寻便宜自在处,触着磕着,又早走也。

只要快着自己寻好处住,兼觅因缘,不知什么是自己紧切处,不知怎样过日,只图自在便是了也。

殊不知前面有生死决定到来,看汝着甚支吾,岂可因循过日,虚度时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