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分录的编制与调整

会计分录的编制与调整

会计分录的编制与调整
会计分录是会计核算中的基本操作,它记录了经济事务的具体发生
情况,并反映在会计账簿中。

正确编制和调整会计分录对于保证会计
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会计分录的编制与调整
的相关知识。

一、会计分录的编制原则
会计分录的编制原则主要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货币计量制原则、
业务实质原则和独立性原则。

1. 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经济事务发生时,应该及时记录会计分录,而不是根据款项的实际收付时间。

即当经济事务发生时,借方和贷方
账户应该同时记录相关金额。

例如,当货物销售时,应该同时记录应
收账款的增加和销售收入的增加。

2. 货币计量制原则
货币计量制原则要求将经济事务以货币单位计量,无论其它属性如
数量、重量等。

会计分录应该记录有关经济事务的金额。

3. 业务实质原则
根据业务实质原则,会计处理应该根据经济事务的经济实质和经济
效果进行,而不仅仅按照法律形式记账。

例如,一项租赁合同实际上
是买卖合同,其处理应根据实质进行。

独立性原则要求将不同单位或个体的经济事项分别记录。

即不同的单位或个体的借方和贷方账户应该分开记录。

二、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
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主要包括确定借贷方、确定交易金额和填写凭证。

1. 确定借贷方
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和账户的余额方向,确定借方和贷方账户。

通常而言,资产、费用和损失类科目为借方,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类科目为贷方。

2. 确定交易金额
根据交易的金额,确定借方和贷方的金额数值。

借贷方金额应该相等,符合会计平衡原则。

3. 填写凭证
将借方和贷方账户以及对应的金额填写在会计凭证中,同时注明交易的日期、凭证编号和制证人等信息。

三、会计分录的调整
会计分录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纠正因某些经济事务延后发生或者遗漏导致的错误,并对已发生的经济事务进行补充记录。

调整原则包括冲销原则、延期识别原则和归集原则。

冲销原则是将某一账户的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相消,使其余额归零。

最常见的调整是冲销预付费用和收到的暂收款项。

2. 延期识别原则
延期识别原则要求将一部分经济事务的收入或费用分配到未来会计
期间。

例如,为了反映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应将预付费用按照使用
期限分配到多个会计期间中。

3. 归集原则
归集原则要求将相关的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归集到同一会计期间。

例如,当一笔费用涉及到多个会计期间时,应根据费用的发生时
间进行分摊归集。

四、会计分录的实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会计分录实例:
1. 购买办公用品
借:办公用品
贷:现金/银行存款
2. 销售商品
借:应收账款
贷:销售收入
3. 调整预付租金
借:租金费用
贷:预付费用
4. 清理无效应收账款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总结:
会计分录的编制与调整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

准确编制和调整会计分录,有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编制会计分录时,需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货币计量制原则、业务实质原则和独立性原则。

调整会计分录时,应根据冲销原则、延期识别原则和归集原则进行调整。

通过理解并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与调整知识,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步骤,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财务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