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高宗时“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兵、户、刑礼等五房分理有关政务。

根据上述材料,唐代前期的“政事堂”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B.促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2.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总办刘麒祥指出,军需工业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其价值运费已不合算,且平时购运往来虽尚称便,诚恐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则轮船不能抵埠,而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

这反映出A.民族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B.甲午战争后,中国海权进一步丧失C.中国建设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必要性D.外国资本垄断了中国的钢铁生产3.中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喜欢用黄金装饰画面,其目的是为绘制的神圣人物创作一种神圣的氛围。

14世纪,画家们开始改用建筑或者自然风景图案的衬底,这样就创作出更多令人信服的空间,人物看上去似乎真实地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

这一改变A.受到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追求C.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的进展D.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4.苏格拉底在民主的雅典度过了一生,在战争中为雅典而战,至死服从雅典法律……他坚持认为,民主的目的不是引导非哲学家尽可能行善,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以死捍卫的是A.自由B.民主C.法治D.平等5.1787年,美国宪法的批准程序发生了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

材料中的“变革”表明美国A.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B.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C.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D.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6.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等,但梁启超的“新史学” ,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文明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7.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B.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D.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8.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9.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

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B.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印刷术的发明D.科举制的推行发展10.下列选项中,完整准确的体现了二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发展主题的是①恢复②改革③秩序④繁荣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如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的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下列关于此漫画寓意的叙述,最确切的是A.提醒苏联警惕美国的阴谋B.讽刺美国冷战政策的实质C.揭露美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D.提倡美苏之间的和平共处12.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南各国主权自定。

实与公法吻合”。

郑观应的这一观点A.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B.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论C.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D.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材料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期兴师动众和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已之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废除)擅赋,力本农”。

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

昭、宣二帝七次颁布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六次颁布贩贷种、食和“勿收责(债)”的诏令。

宣帝还下令“勿行苛政”,减盐价,禁止官吏“擅兴徭役”。

宣帝时,谷价降到每石5钱,边远的金城、湟中地区,每石不过8钱,创造了西汉以来最低的谷价价记录。

宣帝十分重视地方官吏的选举,补刺史、守、相,必由大臣推举,他亲自召见,询问治安之术。

刘向评论汉宣帝时称赞他“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宣帝得以“治过于太宗”的原因。

14.(20分)材料元明两代对西藏都行使了统辖权,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西藏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

康熙十二年准噶尔部内乱,噶尔丹雄据南疆,威令于西藏。

后突袭拉萨,杀死拉藏汗。

康熙帝命清军平乱,虽取得大胜,但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并未解除,到雍正初年更为严重。

经过康熙一代数十年的治藏实践,坚定了雍正皇帝改革治藏方略的决心。

雍正五年,西藏发生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内讧,清政府平息这一事件后,正式任命内阁侍读学士僧格和副都统玛拉往西藏办事,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权,后来又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

乾隆年间,西藏发生内乱,驻藏大臣傅清等协助达赖喇嘛迅速平定叛乱。

后在驱逐廓尔喀入侵中,驻藏大臣及时向清政府奏呈战争进展情况,并协调西藏地方与入藏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

战争结束后,驻藏大臣协助清政府制定了《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材料中列举了三个时期政事堂的地位,从原来的附属性机构,到后来成为能够统领五房的决策机构,故D项表述正确;其它三项都与材料意思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2、C【解析】据材料军需工业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其价值运费已不合算,且平时购运往来虽尚称便,诚恐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则轮船不能抵埠,而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可知,洋务运动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但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这说明了中国建设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必要性,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对外国钢材的依赖,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错误;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与材料不符,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国钢材的依赖,没有涉及“外国资本垄断了中国的钢铁生产”,D错误。

3、C【解析】这一改变反映了14世纪的画家们不再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故选C项;14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尚未兴起,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画家创作内容的改变,并非资产阶级的政治追求,排除B项;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排除D项。

4、A【解析】苏格拉底主张“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强调个人的自由,苏格拉底以死捍卫的也是个人言论的自由,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死于过度直接民主制的弊端,他批评而非捍卫直接民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法治和平等无关,故C、D两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苏格拉底,重视道德,反对追求功利,“美德即知识”。

5、A【解析】材料“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反映了人民主权与各州的权力的结合,A正确;美国是间接民主,排除B;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排除C;材料未涉及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结合,排除D。

6、B【解析】根据材料“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可知,梁启超的史学方法是社会史观,选项B正确;文明史观指的是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对比,梁启超的新史观未体现,排除A;全球史观强调的是整个世界是密切联系的整体,梁启超的新史观未体现,排除C;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梁启超的新史观未体现,排除D。

7、B【解析】根据题干“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可知太平天国时期,传统科举规则与内容被打破,突破了封建礼教束缚,故B项符合题意。

“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C项,材料未体现士人对太平天国科举政策的支持,排除。

D项,题干不能反映天主教教义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普及,排除。

8、C【解析】“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欲望的肯定,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故A项错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9、D【解析】“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缘于市民读者群体的扩大不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乏史实依据,B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贫士寒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项正确。

10、C【解析】二战后的欧洲由于受到战火的破坏,因此当时欧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①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AB排除;二战后初期的欧洲经济凋敝,④错误,D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