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五、鉴别诊断1.癫痫的部分性发作。

2.梅尼埃病。

3.阿-斯综合征。

六、治疗治疗目的: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病因治疗:如控制高血压,使血压<140/90mmHg,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者血压<130/85mmHg。

有效控制糖尿病HbAlC<6.5%、高脂血症(使胆固醇<5.2mmol/L,LDL<2.58 mmol/L)、血液系统疾病、心律失常等。

对颈动脉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狭窄(>70%)或血栓形成,影响脑内供血并有反复TIA者,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防性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抗凝治疗:伴有房颤、频繁发作的TIA患者,无明显抗凝治疗禁忌证(出血倾向,溃疡病,严重高血压,肝、肾疾病)可以考虑应用。

使用时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监测,治疗期间严密注意出血并发症。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所致TIA脑栓塞禁用。

可用低分子肝素、华法令以及新型口服抗凝剂,如利伐沙班等。

使用华法令维持INR在2.0~3.0.(3)其他:对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TIA患者,可选用降纤酶治疗。

3.外科治疗:对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70%)的TIA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或)对抗凝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有恶化趋势者,可酌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梗死】一、病史采集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3.症状:(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

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3.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三、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沉、肝肾功能、超敏C 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等。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CT:8 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 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

脑干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DSA5.TCD6.其它:如心脏彩超,血管彩超,胸片。

四、诊断1.脑血栓形成:(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3)病前TIA发作;(4)多于静态起病;(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7)CT早期正常,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 脑栓塞:(1)突然起病,于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2)部分病人有心脏病史或骨折、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4)常有其他部位栓塞;(5)CT早期正常,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

五、鉴别诊断1.脑出血2.TIA3.颅内占位性病变4.癫痫六、治疗原则1.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力争发病后尽早选用最佳治疗方案;○2个体化治疗:根据年龄、缺血性卒中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恰当的治疗;○3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

2.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主要针对以下情况进行处理:①血压: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高血压脑病、SAH、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和肾衰竭除外),除非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

即使有降压指征,也需慎重降压,首选容易静点和对脑血管影响小的药物。

如出现持续性的低血压,需首先补充血容量和增加心输出量,如上述措施无效,必要时可应用升压药。

②吸氧和通气支持。

③血糖:应常规检查血糖,当超过11.1mmol/L时立即予以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

开始使用胰岛素时应1~2小时监测血糖一次。

偶有发生低血糖,可用10%~20%的葡萄糖口服或注射纠正。

④脑水肿: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常于发病后3~5天达高峰。

治疗目标是降低颅内压、维持足够脑灌注和预防脑疝发生。

可应用甘露醇125~250ml/次静点,6~8小时一次;对心、肾功能不全可改用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6~8小时一次,还可用甘油果糖和白蛋白辅助治疗。

⑤感染:脑卒中患者(尤其存在意识障碍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经常翻身扣背及防止误吸是预防肺炎的重要措施,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呼吸支持(如氧疗)和抗生素治疗;尿路感染主要继发于尿失禁和留置尿管,尽可能避免插管和留置尿管,间歇导尿和酸化尿液可减少尿路感染,一旦发生应及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敏感抗生素。

⑥上消化道出血:高龄和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建议常规静脉抗溃疡药,对已发生者,应进行冰盐水洗胃、局部应用止血药(如凝血酶等);出血量多引起休克,必要时需要输血治疗。

⑦发热:对于中枢性发热者,应物理降温为主(温水擦浴、冰毯)。

⑧深静脉血栓形成:高龄、严重瘫痪和房颤均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同时DVT增加了发生肺栓塞的风险。

应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下肢抬高,避免下肢输液(尤其是瘫痪侧)。

对有发生DVT和PE 风险的患者可预防性药物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5000IU 皮下注射,1-2次/日,对发生近端DVT、抗凝治疗症状无缓解者应给予溶栓治疗。

⑨水电解质紊乱:主要由于进食少、呕吐及脱水治疗等,包括低钾血症。

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

应常规进行水电解质监测并及时加以纠正,纠正低钠和高钠血症均不宜过快,防止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和加重脑水肿。

⑩心脏损伤:脑卒中合并的心脏损伤是脑心综合征的表现之一,主要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

脑卒中急性期应密切观察心脏情况,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和心肌酶谱检查,及时发现心脏损伤,并及时治疗。

措施包括:减轻心脏负荷,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高龄或原有心脏病患者甘露醇用量减半或改用其他脱水剂,积极处理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心脏损伤。

⑾癫痫:一般不使用预防性抗癫痫药物,如有可给予相应处理。

脑卒中2周后如发生癫痫,应进行长期抗癫痫治疗以防复发。

(2)特殊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细胞保护治疗和外科治疗等。

①静脉溶栓:适应证:○1年龄≥18岁;○2临床明确诊断缺血性卒中,并且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3症状开始出现至静脉干预时间<4.5小时;○4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且治疗前无明显改善;○5患者或家属对静脉溶栓的收益/风险知情同意。

禁忌症:A.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巾部位的动脉穿刺。

B.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向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D.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E.己口服抗凝药,当日INR>1.5; 48 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 超出正常范围) F.血小板计数低于100 X 109 ,血糖< 2.7mmoVLu G.血压:收缩压> 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o H娃振。

I.不合作。

常用溶栓药物包括:阿替普酶:推荐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总量的10%先从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分钟内持续静脉点滴。

溶栓并发症:○1梗死灶继发性出血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2过敏;○3溶栓后再闭塞。

②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未行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在48小时之内服用阿司匹林,但一般不在溶栓后24小时内应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出血风险,不建议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⑶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

一般不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急性期应用抗凝药来预防卒中复发、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预后。

但对于长期卧床、特别是合并高凝状态有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趋势者,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