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一上册期末综合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如下图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图,他们生活在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他们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现代人2.中国的制陶从古代氏族聚落时以经出现,其色彩、图案、用途等多种多样,工艺复杂,下面陶器特点属于半坡聚落的是A.底色多为红色B.底色多为黑色C.底色多为白色D.底色多为蓝色3.禹接受治水重任后,全身心投入治水。
他总结教训,采用开凿河渠加以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历经10年终于消除水患。
最能反映大禹治水精神的关键词是A.乐于助人B.创新坚韧C.奋发进取D.团结协作4.下图是《史记》木纪目录(部分),据所学知识推斯卷二至四的标题依次是A.夏本纪、周本纪、殷本纪B.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C.殷本纪、夏本纪、周本纪D.殷本纪、周本纪、夏本纪5.下图是“历史”一词的甲骨文写法,甲骨文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种字体最早出现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些主要源于()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D.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保护固守传统的贵族的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8.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下列属于他的思想是A.“仁政”B.“无为”C.“兼爱”D.“法治”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权力集中,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世袭D.地方自主10.“王候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影响了千万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中国人民,它出于中国历史上哪一次农民起义A.黄巾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C.白莲教起义D.国人暴动11.下列事件与道教有关的是A.大泽乡起义 B.漠北之战C.王莽篡汉D.黄巾起义12.西汉初,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为此,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盐铁官营B.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C.统一调配物资D.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13.学习历史,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把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又把每个世纪分为早(初)期、中期和晚(后)期。
据此推算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属于()A.公元前3世纪初期B.公元前2世纪初期C.公元前2世纪晚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14.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15.小轩同学在历史活动课上表演历史剧《司马迁与(史记)》,他很可能会念到的台词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6.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初中生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请你算一算,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距今(2020 年)多少年?A.2137 年B.2138 年C.2136 年D.2135 年17.人们对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不同,有的称年号,有的称庙号,有的称谥号。
下列与“汉武帝”称谓相似的是A.孝文帝B.汉高祖C.唐太宗D.康熙帝18.绘制表格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
观察下面表格内容,其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农业麦稻兼作,兴修水利丝织业技术进步手工业青瓷烧制技术高超城市建康城人口众多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C.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D.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19.《晋书·江统传》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
其中的戎狄最可能是()①鲜卑族②氏族③女真族④蒙古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下列三幅图片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古代文学艺术辉煌B.古代手工业工艺高超C.古代科技成就卓著D.古代医药学成果丰颈二、解答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王耀海《商君变法研究》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卫鞅”和“孝公”分别指谁?(2)根据材料二,概括“卫鞅”变法有哪些改革措施?(不得搬抄原文)(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场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jī)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自《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二(西周)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郡县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地方管理制度有了什么新的变化?(3)材料二中的“新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他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1)材料一中三个国家中建立最晚的是________,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
这一时期,孙权曾经派________率船队到达今台湾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等,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距今约170万年,排除;B项距今约3万年,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原始农耕时期,中国制陶业的色彩、图案、用途等多种多样,工艺复杂,其中,半坡聚落的陶器底色多为红色,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他总结教训,采用开凿河渠加以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历经10年终于消除水患。
”,可见,他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治理水患的方法,三次过门不入,历经十载,才完成治理水患的工作,可见他的坚韧,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大禹帮助别人,故A不符合题意;奋发进取在材料中体现的不明显,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大禹和他人合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五帝之后,我国依次是夏、商、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最早出现商朝,是王室贵族用于占卜和记事的载体,故B正确;ACD错误。
综上故选B。
6.A解析:A【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A正确;BCD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原因,排除;故选A。
7.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旧贵族反扑时,商鞅被以车裂执行处死。
为变法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说明改革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D正确;A排除;材料的内容与“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无关,B排除;由材料“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处死商鞅是因为宗室贵族的怨声载道。
C排除;故选D。
8.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老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就能天下太平,B正确;“仁政”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A;“兼爱”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法治”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
故选B。
9.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