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课程语文: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D【解析】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
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
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
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B【解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考点1.论述类文本知识储备1.议论文的种类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
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
它具有短小、活泼、尖锐、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
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
4.常见的论证方法①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②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
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④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
考点2. 论证分析题的技法论证分析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1.题干表述明确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
2.选项设置灵活“读”“析”“比”,三步流程巧解题第一步:带着两个问题去读文从上面对相关论证选项特征的分析可知,相关论证题目的考查较为系统、角度多、涉及面广,但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写了什么(论点),怎样写的(论证结构、思路,论证方式,论据类型等)。
因此读文时务必要带着这两个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去思考:全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每段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具体来说,要明确如下内容:(1)把握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结构类型近5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统计如下:通过上面的统计可知,选文都是常规的“总—分—总”或“总—分”(或“分—总”)式结构,而“分”又可分为“递进式”(层递式)、“并列式”和“对比式”,所以读文时务必要根据这一规律来理清论证的结构思路,才能把握文本大意。
(2)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在读懂文本时,除了弄清文本的论证结构和思路外,还需要细致把握以下问题:论点是什么(根据文章的结构形式可知,“总—分—总”式结构的文本论点往往在首段或尾段,而“总—分”式的一般在首段,“分—总”式的一般在尾段)、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论点的(即分几个角度或层面来分开论述中心论点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据(即关注文本中材料类型,把握材料运用的目的)和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
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在解答相关论证分析类题目时才能快速准确地判断。
第二步:剖析选项明关键在读通文本之后,回归原文细比对之前,要先明白每个选项特点:一是清楚每个选项是考查什么,二是清楚选项的关键点(敏感点)是什么。
其次才是回归原文进行仔细比对。
例如:第三步:回归原文细比对有了前两步的铺垫,第三步回归原文细比对也就简单了很多,注意比对时要多方分析,不要急于下定论。
三、典例剖析 思维拓展考点1. 论述类文本知识储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南省长沙市2018届第二次模拟试题)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
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
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
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
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主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
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 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