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

第一章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种类繁多,占了病害总数的60%以上,超过茎部和根部病害总和。

叶、花、果病害侵染循环的主要特点:(1)初侵染源主要是染病落叶上越冬的菌丝体、子实体或休眠体(2)再侵染来源单纯,均来自于初侵染所形成的病部。

叶部病害有多次再侵染。

(3)潜预期一般较短,大都在7-15天左右。

(4)病原物主要通过被动传播方式到达新的侵染点。

传播的动力和媒介包括风、鱼、气流和人类活动。

(5)侵入途径主要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

A、仙客来灰霉病1.症状仙客来的叶片、叶柄和花瓣均可被病害浸染。

叶片受害成暗绿色水渍斑点,病斑逐渐扩大,使叶片成褐色,之一干枯。

叶柄和花梗受害后成水渍状腐烂,之后下垂。

花瓣感病后产生水渍斑并褐色。

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均可出现灰色霉层。

病害严重时植株枯死。

2、病原及发病现状:病原为真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的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de Bary) Whezel.],段为半知菌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paeoniae Oudem.)。

在湿度大的温室内该闰易发生。

每年的6-7月霉雨季节及10月的开花斯发病较重。

病菌从伤口侵入,室内花盆摆放过密使植株接触摩擦叶面出现伤口,有利于发病。

病情随湿度和湿度的加大而严重。

3.仙客来灰霉病的防治方法:(1)温室内要加强通风和光照,降低湿度。

(2)及时清除病花病叶,集中销毁。

(3)对栽培土进行土壤消毒。

(4)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的农利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

B.白粉病1.分布与为害:月季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

我国各地都有发生。

白粉病对月季为害较大,病重引起早落叶、枯梢、花蕾畸形或完全不能开放,降低切花产量及观赏性。

连年发生则严重地削弱月季的生长,植株矮小。

一般来说,温室发病比露地重。

该病也侵染玫瑰、蔷薇等植物。

2.症状叶片病害的症状类型很多,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灰霉病、煤污病、各种叶斑病、毛毡病、叶畸形、变色等症状。

粉病由子囊菌亚门中的白粉病菌引起。

这种病害,病症常先于病状。

病状最初常不明显。

病症初为白粉状,近圆形斑,扩展后病斑可连接成片。

一般,秋季白粉层上出现许多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颗粒——闭囊壳。

少数白粉病晚夏即可形成闭囊壳。

3.病原及其发病规律病原:病原菌是蔷薇单囊壳菌((Wallr.)Lev.)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囊白粉菌属。

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21℃,最低温度为3℃,最高温度为33℃。

粉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7%~99%。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温室栽培该病周年发生,是露地栽培的初侵染源。

冬季温暖地区露地栽培月季也可周年发病。

粉孢子主要由风传播,直接侵入。

在温度为20℃,湿度为97%~99%的条件下,粉孢子2~4小时就萌发,3天左右就能形成粉孢子。

潜育期短,人工接种为5~7天。

一般夜间温度较低(15~16℃)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高(23~27℃)、湿度较低(40%~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

在这种条件下,可预见白粉病在3~6天后发生。

多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都加重该病的发生;灌水方式、时间均影响发病,滴灌和白天浇水能抑制病害的发生。

品种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一般来说,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花品种均感病。

4.防治措施减少侵染来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

休眠期喷洒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

栽植和盆花摆放不要过密;温室栽培注意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灌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进行。

防治白粉病的药剂较多。

在月季上常用的有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残效期长达1.5~2个月;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碳酸氢钠250倍液。

硫磺粉也有效,常用于温室的冬季防治:将硫磺粉涂在取暖设备上任其挥发,能有效地防治月季白粉病。

使用硫磺粉的适宜温度是15~30℃,最好夜间进行,以免白天人受害。

近年来生物农药发展较快,BO-10,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效。

要注意交替使用农药,以免白粉菌产生抗药性。

C.锈病锈病是园林植物病害中又一类常见病害,据统计,花木上有80余种锈病。

以美人蕉锈病为例介绍。

1.症状:初期,叶上出现针头大的黄色小点,后小点逐渐隆起成黄色疱斑,疱斑破裂散出桔黄色粉状物(病菌夏孢子团),后期又产生深褐色的锈色粉状物(病菌冬孢子团)。

通常疱斑和粉状物多见于叶背面。

发病严重时,病斑密布并连接成大小不等的斑块,致叶组织坏死焦枯。

2.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的锈菌[Puccinia sp.]。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孢子堆在活的寄主上越夏和越冬。

温暖地区,病害整年都可以发生,通常以春末夏初和秋冬温暖潮湿的天气发生较重。

高温干燥的天气病害受到抑制。

3.防治方法:选无病苗栽植;冬春季结合清园全面喷洒0.5~1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悬浮硫黄300倍液,以后在病害初发期连续喷药控制。

可以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70%托布津(1:1)10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300倍液,交替喷施3~4次。

D、炭疽病类炭疽病类是园林植物中常见的一大类病害。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降低观赏性,也有的对嫩枝为害严重。

炭疽病的病原主要是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中的真菌。

兰花炭疽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病害,对兰花素来有观叶如观花的评价,但炭疽病使叶片上布满黑色的病斑,大大影响观赏。

1.症状:主要为害兰花叶片,也为害果实。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稍凹陷的小斑点,逐渐扩大为暗褐色的圆形斑或椭圆形斑。

叶尖或叶缘的病斑多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

叶尖端的病斑向下延伸,枯死部分可占整个叶片的1/5~3/5。

发生在叶基部的病斑大,导致全叶迅速枯死或整株死亡。

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色,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褐色,或由不规则的轮纹。

有的品种病斑周围有黄色晕斑。

后期,病斑上有许多近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点粒,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

病斑的大小、形状因兰花品种而异。

果实上的病斑不规则,稍长。

2. 病原:兰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chidaerum Allesoh.)是兰花炭疽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菌目、炭疽菌属。

3.发病规律:炭疽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假鳞茎上越冬;一般自伤口侵入,在幼嫩叶片上可以直接侵入;潜育期2~3周。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28℃,最适pH值5~6。

每年3~11月均可发病,4~6月梅雨季节发病最严重。

老叶片4~8月发病;新叶则8~11月发病。

高湿闷热,天气忽晴忽雨,通风不良,花盆内积水均加重病害发生。

株丛过密,叶片相互摩擦易造成伤口,蚧虫为害严重时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此外,提高环境湿度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4.防治措施:减少侵染来源。

清除病残体,尤其是假鳞茎上的病叶残茬;生长季节及时剪除叶片上的病斑。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

兰室要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湿度;夏季盆花室外放置要搭荫棚;浇水忌用喷壶直接从植株上端淋水,最好用滴灌。

病斑出现时开始喷药,生长季节喷3~4次基本上能控制病害的发生。

常用农药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0.5%~1%等量式波尔多液。

E.叶斑病类1.症状:主要侵害月季的叶片,也侵害叶柄、叶脉、嫩梢等部位。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为2~12mm,黑紫色,病斑边缘呈放射状,这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

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其上着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有的月季品种病斑周围组织变黄,有的品种在黄色组织与病斑之间有绿色组织,称为“绿岛”。

病斑之间相互连接使叶片变黄、脱落。

2.病原:月季黑斑病的病原菌是蔷薇放线孢菌[Actinonema rosae (Lib.)Fr.][Marssonina rosae (Lib.)Lind.],属半知菌亚门、腔孢菌纲、黑盘孢目、放线孢属。

分生孢子的萌发适温是20~25,温度范围是10~35℃。

在适温下萌发36小时达到高峰。

萌发最适pH7~8。

生长最适温度为21℃;侵入最适温度为19~21℃。

3.发病规律:病原菌越冬方式因栽植方法而异。

露地栽培,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叶痕及枯枝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温室栽培则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部越冬。

分生孢子由雨水、灌溉水的喷溅传播。

分生孢子由表皮直接侵入,在22~30℃,以及其它适宜条件下,潜伏期最短为3~4天,一般为10~11天,接种>15天后产生子实体。

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

月季黑斑病每年发生的早晚及危害程度,与当年降雨的早晚、降雨次数、降雨量密切相关。

所有的月季品种均可受侵染,但抗病性差异明显。

多雨、多雾、多露,雨后闷热,通风透气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生长不良、露地栽培密度大,或花盆摆放太挤,偏施氮肥,以及采用喷灌方式浇水,都加重病害的发生。

4 .防治措施:减少侵染来源,秋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并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有病枝条。

休眠期喷洒2000倍五氯酚钠水溶液或1%硫酸铜溶液杀死病残体上的越冬菌源。

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生。

灌水最好采用滴灌、沟灌或沿盆边浇水,切忌喷灌,灌水时间最好是晴天的上午,以便使叶片保持干燥。

栽植密度、花盆摆放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气。

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氮肥要适量,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

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1%等量式波尔多液,防治效果比较好。

7~10天喷一次。

为了防止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药剂必须交替使用。

生产中多栽培抗病品种及选用抗病砧木,淘汰观赏效果差的感病品种。

F. 唐菖蒲花叶病1.分布与为害唐菖蒲花叶病是世界性病害,凡是种植唐菖蒲的地方均有该病发生。

据调查,我国沈阳、上海、杭州、常州、厦门、昆明、南京、成都、广州、哈尔滨、武汉、大连、西安、深圳、珠海、北京、包头等地均有发生。

该病引起唐菖蒲球茎的退化、植株矮小、花穗短小、花少花小,严重地影响切花的产量和质量,是我国唐菖蒲切花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2.症状该病主要侵染叶片,也侵染花器等部位。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角斑与圆斑,因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多呈多角形,最后变为褐色。

病叶黄化、扭曲。

有病植株矮小、花穗短、花少花小,发病严重的植株抽不出花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