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图5-1 桃缩叶病 1、症状 2、子囊及子囊孢子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及其防治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在自然情况下,每种园林植物都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病害的危害,尤其以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种类为多。

据报道,有60-70%的园林植物病害属于叶、花、果病害。

叶、花、果病害一般情况下,很少能引起园林植物的死亡,但叶片的斑驳、枯死、变形,花的提前脱落等,却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尤其是对观叶植物的影响更甚。

叶部病害还常常导致园林植物提早落叶,减少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削弱花木的生长势,并诱发其他病虫害的发生。

引起园林植物的叶花果病害的病原既有侵染性病原(寄生性种子植物除外),也有非侵染性病原,但大多数是由侵染性病原引起的。

侵染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线虫等都能引起植物叶部病害,以真菌为主,并且有些叶部病害(如病毒病等),往往发病比较重,危害比较大。

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的症状类型很多,主要有:灰霉、白粉、锈粉、煤污、斑点、毛毡、变形、变色等。

园林叶花果病害侵染循环的主要特点:1.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是病落叶、被害枝条、冬芽等器官上越冬的病菌菌丝体、子实体、休眠体。

2.潜育期一般较短,大都在7~15天左右,整个生长季节中再侵染次数多。

再侵染来源单纯,均来自于初侵染所形成的病部。

3.病原物主要通过被动传播方式到达新的侵染点。

传播的动力和媒介包括风、雨、昆虫、人类活动等,多数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通过气流传播的。

4.侵入途径主要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几种。

园林叶花果病害的防治原则:集中清除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是防治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的主要措施,改善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

一、叶变形类叶变形病主要是由子囊菌亚门的外子囊菌和担子菌亚门的外担子菌引起的。

寄主受病菌侵害后组织增生,使叶片肿大、皱缩、加厚,果实肿大、中空成囊状,引起落叶、落果,严重的引起枝条枯死,影响观赏效果。

(一)桃缩叶病1.分布与为害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浙江地区发生较重。

除为害桃树外,还为害樱花、李、杏、梅等园林植物。

发病后引起早期落叶、落花、落果,减少当年新梢生长量,严重时树势衰退,容易受冻害。

2.症状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嫩梢、花、果实。

叶片感病后,一部分或全部波浪状皱缩卷曲,呈黄色至紫红色,加厚,质地变脆。

春末夏初,叶片正面出现一层灰白色粉层,即病菌的子实层,有时叶片背面也可见灰白色粉层。

后期病叶干枯脱落。

病梢为灰绿色或黄色,节间短缩肿胀,其上着生成丛、卷曲的叶片,严重时病梢枯死。

幼果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黄色或红色的斑点,稍隆起,病斑随果实长大,逐渐变为褐色,并龟裂,病果早落(图5-1)。

3.病原 病原菌为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Berk.) Tul.],属子囊菌亚门、半子囊菌纲、外子囊菌目、外囊菌属。

子囊直接从菌丝体上生出,裸生于寄主表皮外;子囊圆筒形,无色,顶端平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偶为4个;子囊孢子球形至卵形,无色。

子囊孢子以出芽生殖方式产生芽孢子,芽孢子球形。

4.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壁芽孢子在树皮、芽鳞上越夏和越冬。

翌年春天,成熟的子囊孢子或芽孢子随气流等传播到新芽上,自气孔或上、下表皮侵入。

病菌侵入后,在寄主表皮下或在栅栏组织的细胞间隙中图5-3 茶饼病1、症状2、担子及担孢子图5-2 杜鹃饼病 1.症状 2.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蔓延,刺激寄主组织细胞大量分裂,胞壁加厚,病叶肥厚皱缩、卷曲并变红。

早春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如早春桃芽膨大期或展叶期雨水多、湿度大,发病重;但早春温暖干旱时,发病轻。

缩叶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0~16℃,但气温上升到21℃,病情减缓。

此病于4~5月份为发病盛期,6~7份后发病停滞。

无再次侵染。

(二)杜鹃饼病1.分布与为害 又称叶肿病。

此病为杜鹃花上的一种常见病。

分布于我国江南地区及山东、辽宁等地。

除为害杜鹃外,还为害茶、石楠科植物,导致叶、果及梢畸形,影响园林植物观赏效果。

2.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嫩梢,也为害花和果实。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半透明的近圆形病斑,后变为淡红色。

病斑扩大,变为黄褐色并下陷,而叶背的相应位置则隆起成半球形,产生大小不一菌瘿,小的直径3~10mm ,大的直径23mm 左右,表面产生灰白色粉层,即病菌的子实层,灰白色粉层脱落,菌瘿成褐色至黑褐色。

后期病叶枯黄脱落。

受害叶片大部分或整片加厚,如饼干状,故称饼病。

新梢受害,顶端出现肥厚的叶丛或形成瘤状物。

花受害后变厚,形成瘿瘤状畸形花,表面生有灰白色粉状物(图5-2)。

3.病原 杜鹃饼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Exobasidium )的真菌引起的,常见的有二种: 半球外担子菌(E.hemisphaericum Shirai ):子实层白色;担子棍棒形或圆筒形,顶生4个小梗;担孢子纺锤形,稍弯曲,无色,单胞。

半球外担子菌为害叶脉、叶柄等部位,产生半球形或扁球形的菌瘿。

日本外担子菌(E.japonicum Shirai ):担子棍棒形或圆柱形,顶生3~5个小梗;担子无色,单胞,圆筒形。

日本外担子菌寄生在嫩叶上,产生较小的菌瘿。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内越冬,次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孢子,随风雨吹送到杜鹃嫩叶上。

如果叶片上有充分水份,担孢子便可萌发侵入。

脱落的担孢子萌发前形成中隔,变成双胞,发芽时各细胞长出一个芽管,当芽管侵入叶片组织,在寄主组织不断发展菌丝,经过7~17天左右产生病斑,在浙江丽水4月中旬产生病斑, 5月初可见子实层。

本病在生长季节可多次重复侵染,不断蔓延,但其担孢子寿命很短,对日光抵抗力甚弱,一般几天后,便会失去萌发能力。

因此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病组织内越冬和越夏,病组织内潜伏的菌丝是发病的来源。

带菌苗木为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来源。

该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低温高湿,阴蔽、日照少,管理粗放的花圃或盆栽植株有利病害发生。

其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适宜相对湿度为80%以上。

在一年中有二个发病高峰,即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

高山杜鹃容易感病。

(三)茶饼病1.分布与为害 茶饼病在我国的湖南、广西、广东、湖北、河南、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均有发生。

常造成花、叶畸形、枯梢和病叶早落,影响观赏效果。

2.症状 病菌侵害嫩叶、嫩梢、花及子房。

病叶正面初生淡黄色、半透明、近圆形病斑,病斑扩大,使病部叶背肥肿,有的略卷曲;后期病部产生一层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子实层。

白色粉状物飞散后,病叶枯萎脱落。

嫩梢感病后肥肿而粗短,由淡红色变为灰白色,后出现白色粉状物,最后嫩梢枯死。

子房感病后肿大如桃,中空,比正常果实大数倍,初为白色,最后变黑腐烂(图5-3)。

3.病原 病原菌为细丽外担子菌[Exobasidium gracile (Shirai) Syd.],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

担子裸生,棍棒状,无色,顶端生有2~4个小梗。

担孢子长椭圆形或到卵圆形,无色,单胞,有时生1~4隔膜,图5-4 瓜叶菊白粉病 1、症状 2、闭囊壳 3、子囊及子囊孢子 图5-5 月季白粉病1、症状图2、白粉菌粉孢子直或稍弯曲。

4.发病规律 病原菌是一种强寄生菌。

以菌丝体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翌年春天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

潜育期约为7~17天。

病害一般一年发生一次。

常在3月中旬开始发病,4~5月为发病盛期。

病菌喜在温度较低、雨量较多、阴湿的条件下生长繁殖。

叶畸形类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

生长季节发现病叶、病梢和病花,要在灰白色子实层产生以前摘除并销毁,防止病害进一步传播蔓延。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种植密度或花盆摆放不宜过密,使植株间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选择弱酸性且土质疏松的土壤栽培杜鹃,不要积水,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在重病区,发芽展叶前,喷洒3~5ºBe 的石硫合剂保护;发病期喷洒0.5ºBe 的石硫合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0.5%的波尔多液,或0.2~0.5%的硫酸铜液3~5次。

二、白粉病类白粉病是种子植物受到白粉菌侵染所引起的病症。

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多雨季节以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发病率很高。

除针叶树和球茎、鳞茎、兰花类等花卉以及角质层、蜡质层厚的花卉(如山茶、玉兰等)以外,许多观赏植物(如月季、瓜叶菊、金盏菊、松果菊、非洲菊、波斯菊、翠菊、大丽菊、百日菊、玫瑰、凤仙花、美女樱、秋葵、一品红、蜀葵、福禄考、秋海棠、栀子、紫藤、蔷薇、牡丹、菊花、芍药、大丽花、八仙花、九里香等大部分园林苗木及草坪植物)都有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花木的嫩叶、幼芽、嫩梢和花蕾。

病症非常明显,在发病部位覆盖有一层白色粉层。

引起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病原菌是,白粉菌属(Erysiphe )、单囊壳属(Sphaerotheca )、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 )、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

(一) 瓜叶菊白粉病1.分布与为害 白粉病是瓜叶菊温室栽培中的主要病害。

除瓜叶菊外,此病还发生在菊花、金盏菊、波斯菊、百日菊等多种菊科花卉上。

苗期发病植株,因生长不良成矮化或畸形,发病严重时全叶干枯。

2.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发生在叶柄、嫩茎以及花蕾上。

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不明显的白色粉霉状病斑,后来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色斑块,上覆一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白粉层覆盖全叶。

在严重感病的植株上,叶片和嫩梢扭曲,新梢生长停滞,花朵变小,有的不能开花,最后叶片变黄枯死。

发病后期,叶面的白粉层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其上可见黑色小点粒--病菌的闭囊壳(图5-4)。

3.病原 病原菌为二孢白粉菌(Erysiphe eichoracearum DC.),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

闭囊壳上附属丝多,菌丝状;子囊6~21个,卵形或短椭圆形;子囊孢子2个,少数3个,椭圆形。

该菌的无性阶段为豚草粉孢霉属(Oidium ambrosiae Thum.)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筒形。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翌年病菌借助气流和水流传播,孢子萌发后以菌丝自表皮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

该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15~20℃有利于病害的发生,7~10℃以下时,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病害的发生一年中有两个高峰,苗期发病盛期为11~12月,成株发病盛期为3~4月。

(二) 月季白粉病1.分布与为害 月季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在我国图5—6 紫薇白粉病1.白粉病症状图2.白粉菌粉孢子各地均有发生。

该病对月季危害较大,轻则使月季长势减弱、嫩叶片扭曲变形、花姿不整,影响生长和失去观赏价值,重则引起月季早落叶、花蕾畸形或不完全开放,连续发病则使月季枝干枯死或整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