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太阳电池等效电路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

1、关于光的吸收 2、金属化技术 3、PN结的形成技术 4 、表面和体钝化技术
对于光吸收主要是: (1)降低表面反射; (2)改变光在电池体内的路径; (3)采用背面反射。
1.1多晶硅绒面技术

对于单晶硅,采用碱溶液各向异性化学腐蚀的方法 可在(100)表面制作金字塔状的绒面结构,降低 表面光反射。但多晶硅晶向偏离(100)面,采用 上面的方法无法作出均匀的绒面,目前采用下列方 法:
下面我们将就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从以下几个 方面展开介绍
1.多晶硅太阳能发展的历史 2.多晶硅电池的工作原理 3.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工艺 4.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应用


1955年美国贝尔实验 室研制成功第一个实 用的硅太阳电池, 并于 其后不久正式用于人 造卫星。 1960年硅太阳电池发 电首次并入常规电网 80年代初,太阳电池 开始规模化生产
32
1.2制作减反射膜层 对于高效太阳电 池,最常用和最有效 的方法是蒸镀 ZnS/MgF2双层减反 射膜,其最佳厚度取 决于下面氧化层的厚 度和电池表面的特征, 例如,表面是光滑面 还是绒面,减反射工 艺也有蒸镀Ta2O5, PECVD沉积 Si3N3等, ZnO导电膜也可作为 减反材料。

在高效电池的制作中,金属化电极必须与电池的设 计参数,如表面掺杂浓度、PN结深,金属材料相匹 配。实验室电池一般面积比较小(面积小于 4cm2),所以需要细金属栅线(小于10微米), 一般采用的方法为光刻、电子束蒸发、电子镀。工 业化大生产中也使用电镀工艺,但蒸发和光刻结合 使用时,不属于低成本工艺技术。

太阳能发电具有许多优点: 1、安全可靠,无噪音,无污染; 2、能量随处可得,无需消耗燃料; 3、无机械转动部件,维护简便,使用寿命长; 4、建设周期短,规模大小随意; 5、可以无人值守,也无需架设输电线路,还可方 便与建筑物相结合。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 2.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 3.刚性衬底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 4.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 碲化镉薄膜



从工业化发展来看,重心已由单晶向多晶方向发 展,主要原因为; [1]可供应太阳电池的头尾料愈来愈少; [2] 对太阳电池来讲,方形基片更合算,通过浇 铸法和直接凝固法所获得的多晶硅可直接获得方 形材料; [3]多晶硅的生产工艺不断取得进展,全自动浇铸 炉每生产周期(50小时)可生产200公斤以上的 硅锭,晶粒的尺寸达到厘米级; [4]由于近十年单晶硅工艺的研究与发展很快,其 中工艺也被应用于多晶硅电池的生产
[3]双面Mc-Si电池 Mc-Si双面电池其正面为常规结构,背面为N+和P +相互交叉的结构,这样,正面光照产生的但位于 背面附近的光生少子可由背电极有效吸收。背电极 作为对正面电极的有效补充,也作为一个独立的栽 流子收集器对背面光照和散射光产生作用,据报道, 在AM1.5条件下,转换效率超过19%。
(1)激光刻槽 用激光刻槽的方法可在多晶硅表面制作倒 金字塔结构,在500~900nm光谱范围内,反射 率为4~6%,与表面制作双层减反射膜相当,而 在(100)面单晶硅化学制作绒面的反射率为11 %。用激光制作绒面比在光滑面镀双层减反射膜 层(ZnS/MgF2)电池的短路电流要提高4%左右, 这主要是长波光(波长大于800nm)斜射进入电 池的原因。 激光制作绒面存在的问题是在刻蚀中,表 面造成损伤同时引入一些杂质,要通过化学处理 去除表面损伤层。该方法所作的太阳电池通常短 路电流较高,但开路电压不太高,主要原因是电 池表面积增加,引起复合电流提高。
硅片表面绒面受光面积(绒面金字塔形的理解计算)
金字塔形角锥体的表面积S0等于 四个边长为a正三角形S之和
1 3 S0 4 a a 2 2 3 a2
由此可见有绒面的受光面积比光 面提高了倍即1.732倍。
31
硅片表面绒面反射率:
当一束强度为E0的光投射到图中的A点,产生反射光Φ1和进入硅 中的折射光Φ2。反射光Φ1可以继续投射到另一方锥的B点,产生二 次反射光Φ3和进入半导体的折射光Φ4;而对光面电池就不产生这 第二次的入射。经计算可知还有11%的二次反射光可能进行第三次 反射和折射,由此可算得绒面的反射率为 9.04%。
[1]发射区形成和磷吸杂 对于高效太阳能电池,发射区的形成一般采用选择扩散, 扩散的方法有两步扩散工艺、扩散加腐蚀工艺和掩埋扩散 工艺,目前采用选择扩散,150mm×150mm电池转换 效率达到16.4%。

对于Mc-Si材料,扩磷吸杂对电池的影响得到广泛的研究, 较长时间的磷吸杂过程(一般3~4小时),可使一些 Mc-Si的少子扩散长度提高两个数量级。在对衬底浓度对 吸杂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即便对高浓度的衬第材料,经吸 杂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少子扩散长度(大于200微米),电 池的开路电压大于638mv, 转换效率超过高的晶界、点缺陷(空位、 填隙原子、金属杂质、氧、氮及他们的复合物) 对材料表面和体内缺陷的钝化尤为重要,除前面 提到的吸杂技术外,钝化工艺有多种方法,通过 热氧化使硅悬挂键饱和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可使Si-SiO2界面的复合速度大大下降,其钝化 效果取决于发射区的表面浓度、界面态密度和电 子、空穴的浮获截面,在氢气氛中退火可使钝化 效果更加明显。采用PECVD淀积氮化硅近期正面 十分有效,因为在成膜的过程中具有加氢的效果, 该工艺也可应用于规模化生产中,应用Remote PECVD Si3N4可使表面复合速度小于20cm/s。
无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表1 无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及应用
名称 单晶硅 多晶硅 非晶硅 复合型 CdTe CuInSe2 GaAs InP 禁带宽度(eV) 1.12 1.12 1.5~2.0 1.44 1.04 1.42 1.35 转换效率 应用实况 24.4 18 13 17.3 15 17 37.4 19.1 用于空间及地面太阳电池 与单晶硅占市场 70~80% 占市场 10~20%消费电子,能源 已商业化 与 CdS 结合构成的太阳电池已商业化 探索大面积应用批量生产技术 已开始用于空间太阳电池 耐辐射性能优异,处于研究开发阶段
[2]背表面场的形成及铝吸杂技术 在Mc-Si电池中,背p+p结由均匀扩散铝或硼形 成,硼源一般为BN、BBr、APCVD SiO2:B2O8 等,铝扩散为蒸发或丝网印刷铝,800度下烧结 所完成,对铝吸杂的作用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与磷扩散吸杂不同,铝吸杂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 进行。其中体缺陷也参与了杂质的溶解和沉积, 而在较高温度下,沉积的杂质易于溶解进入硅中, 对Mc-Si产生不利的影响。到目前为至,区域背 场已应用于单晶硅电池工艺中,但在多晶硅中, 还是应用全铝背表面场结构。
• 据推算,至2010年,全球光伏发电并网装 机容量将达到15GW,未来数年光伏行业的 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0%以上;至2030年, 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GW(届 时整个产业的产值有可能突破3000亿美 元);至2040年,光伏发电将达到全球发 电总量的15%-20%。
2002-2010年全球及中国太阳能级 多晶硅需求量统计
主要介绍方面
太阳能电池背景及历史
多晶硅太 阳能电池
多晶硅的定义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原理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工艺实现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应用及未来展望
太阳能
• 对于人类来讲,太阳能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无污染。 • 每秒辐射到陆地表面的能量相 当于全球1年内消耗总能量的 3.5万倍; • 其中植物吸收的占0.015%,转 化为燃料的不到0.002%。




我国1958年开始太阳电池的研究, 1971年成功地 首次应用于我国发射的第二颗卫星, 1973年开始地 面应用。 我国多晶硅始于1964年,但是技术水平低、规模 小、产品单耗高、生产成本高。 2005年之前,我国年产多晶硅还不到世界年总产 量的0.5%。 2005年,国内第一个3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建成 投产,从而拉开了中国多晶硅大发展的序幕。



而各向同性酸腐蚀技术可以比较容易地整 合到当前的太阳电池处理工序中,应用起来基本上 是成本最 低的,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 各向同性酸腐蚀是 目前广泛应 用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绒面技术。
(4)反应离子腐蚀(RIE) 该方法为一种无掩膜腐蚀工艺,所形成的绒 面反射率特别低,在450~1000微米光谱范围的 反射率可小于2%。仅从光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 理想的方法,但存在的问题是硅表面损伤严重,电 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出现下降。
非晶硅薄膜
单结晶硅太阳电池 SINGLE CRYSTAL
多结晶硅太阳电池 POLY CRYSTAL
非结 晶硅 太阳 电池 AMO RPHO US
定义: 多晶硅:是单质硅的一种形态。熔融的 单质硅在过冷条件下凝固时,硅原子 以金刚石晶格形态排列成许多晶核, 如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粒, 则这些晶粒结合起来,就结晶 多晶硅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太阳光谱图
UV Visible Infrared
48%
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是基于光伏效应(Photovoltaic Effect) 由太阳光与材料相互作用而产生电势。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太阳能电池芯片是具有光电效应的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的PN结被光照后产生电流,当光直射太阳 能电池芯片,其中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 一部分透过电池芯片、被吸收的光激发被束缚的 高能级状态下的电子,使之成为自由电子,这些 自由电子在晶体内向各方向移动,余下空穴(电 子以前的位置)。空穴也围绕晶体飘移,自由电 子(-)在N结聚集,空穴(+)在P结聚集,当 外部环路被闭合,电流产生。


电池从研究室走向工厂,实验研究走向规模化生产 是其发展的道路,所以能够达到工业化生产的特征 应该是: [1]电池的制作工艺能够满足流水线作业; [2]能够大规模、现代化生产; [3]达到高效、低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