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教学案例及考试精彩试题

心理学教学案例及考试精彩试题

第一章1、刘连仁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去当矿工,他不堪日本矿工的奴役生活,跑到北海道深山,过了13年穴居的野人生活。

1958年回国时,听不懂也不会说话,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这说明了什么?解释说明:这说明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桥梁。

2、人类的后代在婴儿时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虽然具有人脑的特征和人体的外形,然而却不会说话,不爱劳动,只会象狼一样爬行、嚎叫和吃生内。

这是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解释说明:这说明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桥梁。

第二章1、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朝他望去。

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的女生能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电视看得明明白白,毛衣也打得一针不错。

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3、有些杂技演员可以脚踩在晃板上保持平衡的同时手里抛接好几个球。

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4、大家平时有时间都喜欢看一些著名电影和电视剧,其中的画面给我们美妙的视觉享受。

请说明电影和电视剧是运用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后像。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像。

5、我们发现厨师做菜越来越咸,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此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适应。

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6、在花店里呆久了,就不觉得里面有多香了。

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适应。

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请用学过的心理学原理分析此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适应。

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8、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

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对比。

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9、灰色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绿;灰色正方形放在绿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红。

试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之。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感觉对比。

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10、有经验的教师在做课件时,常常把重点内容用鲜艳的颜色标识出来。

这种现象利用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

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与背景差别越大越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11、胖人穿深色衣服会显得瘦些。

这种生活常识利用了我们心理学中的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错觉。

人脑对客观事物和对人的不正确的反映称为错觉。

12、一个熟悉的身材高大的人,我们不会因为他站得离我们远而把他看做是一个矮子,这与用摄像机拍摄照片是不同的。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或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形式并不因此发生)。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情绪记忆。

是指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14、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没有倒摄抑制(或只有前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15、早上起床后背书效果往往较好,常说“一天之计在于晨”。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没有前摄抑制(或只有倒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前摄抑制。

16、《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的形象虽然来自于人的形象和猪的形象,却既不同于人的形象,也不同于猪的形象。

这是利用了我们心理学中的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想象中的粘合认知加工方式。

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17、神话故事中的“千手观音”形象,利用了我们心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想象中的夸张认知加工方式。

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18、一说起日本人和德国人,人们很容易将他们和法西斯联系起来;一说起美国人,人们很容易想到冒险和自由主义;一说起法国人,人们很容易想到浪漫情怀;一说起英国人,人们很容易想到绅士风度。

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这是心理定势现象。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9、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问到学生“砖”有什么用途时,同学列举最多的是诸如:盖房子、修路、砌花台等建筑类用途。

请用我们学过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此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功能固着。

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20、鲁班因为被锯齿边茅草割破手才受启发发明了锯子。

人类是从蝙蝠的生理构造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雷达。

试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原型启发。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1、著名科学家瓦特从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

试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原型启发。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第三章1、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试用心理学的需要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就会追求精神需要。

2、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的相比要好很多,但在过去,人们却可以夜不闭户,而今天几乎家家安装防盗门窗,仍感到安全差。

试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解释这种心理现象?解释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要之后会去追求安全需要。

3、有心摘花又怕刺,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是指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

一个目标对个体形成了好恶、吸引排斥的两个方面,此时个体所形成的矛盾心理情境。

4、想吃粥,又怕烫,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是指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

一个目标对个体形成了好恶、吸引排斥的两个方面,此时个体所形成的矛盾心理情境。

5、我们平时常说的“左右为难”、“前有伏兵后有追击”,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双避式的动机冲突。

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同样强度的威胁力的目标,迫于环境形势,逃脱一个威胁就必须接受另一个威胁。

此时个体引起的紧张和随之产生的动机上的冲突。

6、某人既想参加英语演讲报告会,又想观看足球比赛,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双趋式动机冲突。

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这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能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但由于条件、环境所限而无法同时获取两个目标,这时在心理上产生的难以作出取舍的冲突情境就是双趋式动机冲突。

7、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心境。

是指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

它具有弥散性,因此当人出于某种心境时,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

8、“人逢喜事精神爽”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心境。

是指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

它具有弥散性,因此当人出于某种心境时,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

9、大学四级考试没有通过,分析后认为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于是,更加努力学习。

试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解释说明:韦纳的归因理论。

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

个体的归因维度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努力就是属于稳定的、可控的归因。

10、考试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意味着自尊心的伤害,因此,他们往往采取种种方式以逃避考试,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在这里,考试起了什么作用?解释说明:负诱因。

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

11、当获悉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我欣喜若狂。

此现象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12、我们常常用手舞足蹈、捶胸顿足、点头哈腰等来形容某个人。

请问这属于哪种表情?解释说明:体态表情。

体态表情是借助全身姿势和四肢活动表达情绪。

13、“感人之所感”、“知人之所感”反应了什么心理学原理。

解释说明:此现象是移情。

移情指既能分享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

14、人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如果能换位思考,就能较好地化解矛盾或冲突。

这是为什么?解释说明:心理学上称之为同理心。

站在他人的角度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就不会单纯依据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采取行动了。

第四章人格理论1、学生甲因没完成作业被老师当众批评,学生甲当众承认了错误并及时改正了。

老师认为这种方法很有效,于是当学生乙也出现这一情况时,老师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法,没想到学生乙不仅不接受,还当众与老师顶撞,弄得老师非常尴尬。

请分析这是为什么?解释说明:学生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

多血质的学生容易接受批评,并做出行为调整,但胆汁质的学生不容易接受直接的批评和指责,容易发生冲突。

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应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2、老师在课堂上对不同学生的公开批评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会理解、接受并改正;有的学生会内疚、沉默;有的学生则会与老师针锋相对。

请分析这是为什么?解释说明:学生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

多血质的学生容易接受批评,并做出行为调整,但胆汁质的学生不容易接受直接的批评和指责,容易发生冲突。

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应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