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某事务所的IPO专项财务核查程序及流程工作底稿(参考)
某事务所的IPO专项财务核查程序及流程工作底稿(参考)
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公司报告期财务会计信息自查工作底
一、核查目标 通过核查工作确定IPO公司报告期内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二、核查程序表 可供选择的核查程序 1.获取公司报告期审定财务报表、核查报告和产销、水电统计表等资料。 2.认真分析公司经营的总体情况,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相互印证,判断发行人财务信息披露是否真实、 准确、完整地反映其经营情况。 2.1 核对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财务信息是否与已核查财务报表一致,如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报告期研发费用发 生额是否与财务报表中披露的研发支出一致。 2.2 分析公司的经营模式、产销量和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应收账款、期间费用等的匹配;公司的产能、主 要原材料及能源耗用与产量的匹配、销量与运费的匹配、产量与销量、存货的匹配,毛利率的波动与工艺改进、 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匹配;检查公司资产的形成过程是否与发行人历史沿革和经营情况能相互印证。 2.3 核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信息分析是否与注册会计师核查了解的实际情况相符,如应收账款变动原 因的分析是否合理。 3.分析核查公司报告期内的盈利异常增长和异常交易,评价异常交易的真实性、公允性,以及披露的充分性;结 合经营特点,评价报告期内年度财务报表各项目间的勾稽关系、联动性以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能否相互印证 。包括: 3.1 对包括但不限于毛利率、期间费用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预收账款变动率、产能利用率、 产销率、生产效率与人工成本等影响发行人盈利增长的重要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3.2 对于公司报告期内毛利率高于同行业水平,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水平,以及经营 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脱节的情况,追查其合理性,识别发行人是否存在利润操纵。 3.3 比较分析报告期前1至2年的财务报表和报告期财务报表日至财务报表报出日之间公司的财务信息,以识 别公司是否通过挤占报告期前后的经营成果以美化报告期的财务报表的舞弊风险,关注报告期前1至2年的财务报 表和报告期财务报表日至财务报表报出日之间发行人的财务信息。 3.4 对盈利异常增长事项,如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报告期内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或报告期内营业毛利或净利润 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进行重点关注并检查。 3.5 对于报告期内存在的异常交易,核查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核查并获取异常交易的真实性、 公允性、可持续性、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充分适当的核查证据,考虑与上述交易相关的损益是否应界定为非经常 性损益等,并督促公司对上述交易情况在招股说明书中作详细披露。[注:异常交易是指:偶发或交易标的不具备 实物形态(例如技术转让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特许权使用合同等)或对交易对手而言不具有合理用途、交易价 4.财务异常信息的核查
4.1 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将公司报告期财务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 4.1.1 报告期各年度财务数据、报告期财务数据与报告期前历史数据的变动情况,是否与核查人员了解的 公司基本情况保持一致 4.1.2 报告期财务数据与同行业公司财务数据相比是否存在异常,分析异常原因 4.1.3 申报财务报表与原始财务报表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并评价是否与公司会计基础薄弱或管 理层舞弊有关。 5.如果识别出舞弊或怀疑存在舞弊,应与公司治理层及时沟通,必要时征询法律意见。如识别出重大舞弊,根据 法律法规的要求,向监管机构报告。
6.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其他核查程序,并形成相关记录。 三、审计结论
务会行人
务信息披露是否真实、
露的报告期研发费用发
匹配;公司的产能、主 率的波动与工艺改进、 互印证。
符,如应收账款变动原
以及披露的充分性;结 财务信息能否相互印证
变动率、产能利用率、 多维度的分析。
同行业水平,以及经营
公司的财务信息,以识 告期前1至2年的财务报
期内营业毛利或净利润
取异常交易的真实性、 益是否应界定为非经常 偶发或交易标的不具备 具有合理用途、交易价
是否与核查人员了解的
公司会计基础薄弱或管
识别出重大舞弊,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