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名词解释:医学细胞生物学:是指用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细胞的结构、功能、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疾病关系的科学。
细胞学说:是指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的:所有都生物体由细胞构成。
细胞是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简答题: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原核细胞细胞壁有,主要成分肽聚糖细胞膜有细胞器核糖体70S(50S+30S)染色体单个DNA组成(环状)运动简单原纤维和鞭毛有转录在细胞核内翻译在细胞质内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分子量可达到上万或更多的螺旋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DNA分子的碱基均位于双链的内侧,通过氢键相连,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蛋白质二级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对应点连接,使蛋白质结构发生曲折的结构。
有三种类型:a螺旋结构: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成空心的筒状构象。
b折叠片层:一条肽链回折而成的平行排列构象。
三股螺旋:是胶原的特有构象,由原胶原的三条多肽链共同铰接而成。
第五章1-5节名词解释单位膜:细胞膜在光镜下呈三层式结构,内外两层为密度高的暗线,中间层为密度低的亮线,这种“两暗一明”的结构为单位膜。
液态镶嵌模型:1.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
2.磷脂分子脂双层以疏水的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两面组成的生物膜骨架。
3.蛋白质或镶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或镶嵌在其中、或横跨脂双层,体现了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
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被动运输: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能量,分为离子泵、伴随运输(协同运输)。
易化扩散:进出细胞,通过膜囊运输具有选Na-K ATP酶,具有载体和酶的活性。
由a.b 两个大小亚单位组成,大的a亚单位为该酶的催化部分,其细胞质端有ATP和Na+的结合位点,外端有K+和乌本苷的结合位点,通过反复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进行活动。
该酶在Na+、K+、Mg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被激活,催化水解A TP,为Na+、K+的对向运输提供能量。
简答题1、简述细胞膜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及特性。
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或镶嵌在其中、或横跨脂双层,具有分布的不对称性。
磷脂分子脂双层的疏水尾部相对,其极性头部朝向两面组成的生物膜骨架。
强调了细胞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忽略了蛋白质对脂双层的控制作用和膜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一性。
2、以LDL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LDL颗粒悬浮在血中,当细胞需要胆固醇时,细胞即合成跨膜受体蛋白,并将其插入质膜中,LDL颗粒外层蛋白可与质膜上的有被小窝上的LDL受体特异结合,这种结合可以诱导尚未结合的LDL受体移动来与LDL结合,并使有被小窝不断向胞质方向凹陷,使LDL颗粒同受体一起进入细胞质内,最终形成有被小泡。
有被小泡迅速地脱衣被称为无被小泡。
无被小泡进入细胞后与晚期内体融合,LDL颗粒和LDL受体蛋白分别被两个小泡包裹,晚期内体表面的H+-ATP酶被激活,将H+泵入晚期内体内使其pH达到5-6之间,在这样酸性的条件下,受体与LDL颗粒解离,细胞膜,循环利用,包裹LDL质,成为细胞合成膜的原料。
第五章名词解释1、受体:存在于细胞膜表面和细胞内,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
2、信号转导:是指由外界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信号的过程。
G蛋白是由a、b、GTP和GDP结合,具有GTP酶的活性,能将与G蛋白有三大家族:Gi家族、Gs家族、Gq家Gs家族由as亚单位构成,问答题1、简述G蛋白的作用机制。
在静息状态下,G蛋白以异三聚体的形式存在在细胞膜上,并与GDP结合,且与受体呈分离状态。
当配体与相应受体结合之后,触发了受体蛋白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G蛋白a 亚单位与受体结合,这引起a亚单位与鸟苷酸的亲和力发生改变,表现为a亚单位与GDP 的亲和力下降,与GTP的亲和力增加,故a亚单位与GTP结合诱发其本身的构象改变,一方面使a亚单位与r、b亚单位相分离。
另一方面,使与GTP结合的a亚单位从受体上分离成为游离的a亚单位。
这是G蛋白的功能状态,能调节细胞内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实现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
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以后,完成了a亚单位的构象改变,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a亚单位同时具备了GTP酶的活性,能分解GTP释放磷酸根,生成GDP,使之与GDP的结合能力增强,并与效应蛋白分离,最后,a亚单位与r、b亚单位结合回复到静息状态下的G蛋白。
2.以cAMP为例简述G蛋白的作用机制。
在静息状态下,G蛋白以异三聚体的形式处在细胞膜表面GDP结合,与受体蛋白处于分离状态。
此时鸟苷酸环化酶没有活性。
当配体与相应的受体蛋白结合以后,触发了受体蛋白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使G蛋白与受体蛋白相结合。
这引起G蛋白的a亚单位与鸟苷酸的亲和力改变,表现为与GDP的亲和力下降,与GTP的亲和力增强。
故a亚单位与GTP结合引起自身构象的改变,暴露出a亚单位上的鸟苷酸环化酶的结合位点,同时a亚单位与r、b亚单位相分离,且与GTP结合的a化酶结合并使其活化,鸟苷酸环化酶分解ATP后,完成了a能分解GTP释放磷酸根,生成GDP,使之与终止其活性。
最后,a亚单位与r、b第六章名词解释1、残留小体:次级溶酶体在完成绝大部分作用底物消化、N端的一段则是4.以信号肽引导蛋白质进入内质网的运输过程为例,说明蛋白质运输分选的机制。
核糖体合成信号肽被胞质中SRP识别并结合。
蛋白质合成或暂停,SRP识别内质网上的SRP 受体与内质网膜结合,并介导核糖体锚泊附着于内质网上的通道蛋白移位子上。
而SRP脱离并参加再循环,核糖体蛋白质继续合成。
与之相连的合成中的肽键通过核糖体大亚基中的中央管和移位字蛋白共同形成的通道,进入内质网腔中,信号肽被内质网内表面的信号肽酶切去,最后核糖体在分离因子的作用下脱离内质网。
第六章4节线粒体名词解释1.ATP合酶复合体基粒是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ADP磷酸化生成A TP的关键装置,是由多种多肽构成的复合体,其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复合体,也称F0F1ATP合成酶。
2.F0F1ATP合成酶(同上)3.底物水平磷酸化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的作用。
4.化学渗透假说假说认为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基本原理是电子传递中的自由能差造成H+穿膜传递,暂时转变为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梯度。
然后,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并释放出能量,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成ATP。
5.细胞呼吸是指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中,同时将分解代谢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 TP6.结合变构机制质子穿过F1因子的活性部位时可引起F1部位紧密结合和产物(ATP)的释放。
7.三羧酸循环转入线粒体基质的乙酰CoA个羧基,故称三羧酸循环。
8.偶联因子F1:ATP合酶复A TP等高能磷酸键的物ATP生成,而底物水平磷酸化之NADH(FADH2)开始,传递给氧生成H2O时,可生成3分子ATP(2分子ATP),而底物水平磷酸化仅生成1分子ATP. 2.试分析三羧酸循环反应的特点1、是一个循环反应过程,每循环一次可将1分子乙酰CoA氧化成2分子CO2、4分子H2O 和12分子ATP。
2、循环中大多数反应虽可是可逆的,但有几处不可逆反应,故反应是单方向进行的。
3、循环中的中间产物不会因参与循环而被消耗,但可以参加其他代谢反应而被消耗。
4、三羧酸循环是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物质分解的是最终代谢通路及相互转变的联系枢纽。
5、三羧酸循环过程本身并不能生成大量的ATP,只是在呼吸链联系起来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氧化产能体系。
第七章细胞骨架1、简述肌球蛋白介导细胞运动的机制㈠肌球蛋白头部结合在微丝(肌动蛋白丝)上→水解1分子ATP→朝微丝(+)端移动2个肌球蛋白亚基距离→产生力量引起膜泡运输,肌细胞中粗肌丝的滑动㈡①球蛋白结合ATP,引起头部与肌动蛋白的纤维分离②ATP水解,引起头部和肌动蛋白弱结合①Pi释放,头部与肌动蛋白强结合④ADP释放,进入新一轮循环12细胞运动有哪两种机制能水解ATP获得能量,沿微丝微管运动;第八章1.富含重复DNA序列。
2。
RNA基因,具有组织形成核仁能)是连续合成的,而另一条链(后随链)的合成RNA引物加上一段DNA构成,10.后随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推进方向相反,形成一些短的、不连续的片段,再经DNA连接酶的作用形成完整的新链。
11.基因: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称为基因。
DNA复制叉的复制过程如何?有哪些酶参加?答:复制起始时,DNA双螺旋结构在多种酶的作用下解开,一种被称为单链结合蛋白的蛋白质结合于单链DNA上,致使复制的的起始点呈叉子状,称为复制叉,双向复制的DNA的两条单链可沿两个复制叉同时进行拷贝。
参与的酶有DNA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
简述断裂基因的结构。
答:真核细胞的结构基因一般是不连续的,称为断裂基因,由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非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构成。
第九章1.减速分裂:有性生殖生物形成生殖细胞时的分裂方式。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
2.联会复合体:位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部位形成一种沿染色体纵轴分布的特殊结构,称为联会复合体3.有丝分裂器:由纺锤体和其两极的星体组成,以保证复制和包装后的染色单体能够均匀地分配到子代细胞中。
4.5.限制点(R点):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周期能进入下一步运转,进行DNA6.成熟促进因子(MPF)(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有7种cdk调节亚基CyclingB(大亚基)组成.7.8.现。
6.胞质分裂:动物细胞----通过胞质收缩环分裂由外而内。
植物细胞---- 在细胞中央产生细胞板,分裂由内而外。
2、简述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F)的结构、功能及人类MPF的组成、调控机理。
答:MPF:是调节细胞进出M所必需的蛋白激酶,通过促进靶蛋白的磷酸化而改变其生理活性。
MPF:异二聚体,由一个催化亚基和一个调节亚基组成。
催化亚基具有激酶活性:人类细胞的催化亚基相对分子量为34000称为P34蛋白←Cdc2基因调节亚基决定催化亚基的底物特异性,即磷酸化哪一种靶蛋白,人类细胞的调节亚基相对分子量为56000称为P56蛋白←Cdc13基因。
P56蛋白(周期蛋白):合成和降解含量呈周期性消涨,其含量调节着MPF的活性,对有丝分裂起着“开”和“关”的作用。
周期蛋白:间期中缓慢增加--G2-M交界处达到最高--M期后期迅速下降。
G1期周期蛋白+P34蛋白结合产生有活性的MPF,调控细胞从G1 S期G2期周期蛋白+P34蛋白结合产生有活性的MPF调控细胞从G2 M期P34蛋白(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其激酶活性必须依赖与周期蛋白的结合,在细胞周期中连续合成。